愛伊米

影響較大的小兒推拿流派

所謂“推拿流派”,是指世襲相傳的,有其自身特色和風格的關於推拿操作與運用的群體。目前國內發展比較充分,影響較大的小兒推拿流派有山東地區的推拿三字經流派、孫重三推拿流派及張漢臣推拿流派,北京地區的小兒捏脊流派,上海地區的海派兒科推拿和湖南地區的劉開運兒科推拿流派。除此以外的小兒推拿的眾多流派,有的曇花一現,有的囿於狹小的區域,還有的缺少理論總結和著述,因而大都流失了。

推拿三字經流派

影響較大的小兒推拿流派

以山東青島市中醫院已故老中醫李德修為代表,李德修是清末膠東著名推拿名醫徐謙光的四代傳人,繼承了徐氏推拿學派之精華並有所發展,著有《李德修小兒推拿技法》一書。

該派常用穴僅三十有餘,其手法亦較其他學派簡單,歸納起來只有推、拿、揉、搗、分合、運六種。主張取穴少而精,還強呼叫“獨穴”治病。所謂“獨穴”,就是在一定的情況下,只取一個穴位多推久推,以得效為度。在辨證上主張祛邪為先,重視小兒純陽之體,取穴少而多用清法。

認為小兒雖然“稚陰稚陽”,抵抗力不足,但是“純陽之體”生機旺盛,易趨康復。因小兒患病臨床多表現為實證或虛中夾實之證,純虛者較為少見,所以論治小兒,實證用清法,虛中帶實亦多用清法。在處方取穴上,因小兒具有‘脾常不足”、“肺臟嬌嫩”、“肝常有餘”等生理病理特點,根據木能克土,“木火刑金”之理,臨床取穴常常首選平肝穴,治療呼吸道疾病喜取平肝、清肺、清天河水、運八卦、一窩風等,治療消化道疾病常用平肝、清胃、清天河水、清大腸、運八卦、清板門、揉外勞宮等。

孫重三推拿流派

以山東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已故老中醫孫重三為代表。孫重三20歲時拜老中醫林椒圃為師,以林氏的推拿手法為基礎,結合個人的臨床實踐,編著有《小兒推拿療法簡編》、《通俗推拿手冊》等書。

該流派常用的穴位有70多個,手法以按、摩、掐、揉、推、運之法最常用,搓、搖多做輔助,手法輕巧、柔和、滲透,並繼承了林氏“十三大手法”一搖鬥肘、打馬過天河、黃蜂入洞、水底撈月、飛經走氣、按弦搓摩、二龍戲珠、蒼龍擺尾、猿猴摘果、擦臍及龜尾並擦七節骨、赤鳳點頭、鳳凰展翅、按肩井等。

在取穴上,該派多用手穴加體穴,治療呼吸道疾病常用“四大手法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運耳後高骨)及二扇門、肩井、風池、肺俞、運內八卦、膻中、按弦走搓摩等;治療消化道疾病多取推脾土、分腹陰陽、運內八卦、側推大腸(即清大腸)、推上三關、天門入虎口、推天柱骨、足三里、摩腹、拿肚角、揉臍及龜尾、推七節骨。總之,該派治病首重‘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診病強調聞診和望診,取穴靈活,手穴配伍體穴,隨症加減多,相輔相成。

張漢臣推拿流派

張漢臣推拿流派以山東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已故老中醫張漢臣為代表。張漢臣17歲時拜民間艾老太太為師,著有《小兒推拿概要》一書。該流派選用的穴位有70多個,但常用的僅10餘個。

手法有推、揉、運、分、捏等。在辨證上該流派注重扶正,祛邪亦不忘扶正,認為小兒“稚陰稚陽”,“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在治病過程中必須時時顧護正氣。

在處方選穴上,該流派選穴配伍較多,且常首選補腎水,治療呼吸道疾病善用小天心、一窩風、補腎、清板門、清天河水、逆運八卦、揉二馬、揉小橫紋(即掌小橫紋穴)等,治療消化道疾病常用補腎水、揉二馬、補脾土、揉小天心、揉一窩風、逆運八卦、推四橫紋、清板門、清大腸、清天河水、擠捏神闕。此外,該流派善於與現代醫學結合研究小兒推拿,對治療消化道疾病之首選穴補脾土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證明推補脾土使胃酸度有明顯的增加,對胃蠕動以及對蛋白質的消化均有明顯的促進。

小兒捏脊流派

以北京地區已故擔積專家馮泉福為代表。馮泉福為馮氏捏積術的第四代傳人,其弟子李志明根據其學術思想編著《小兒捏脊》一書,並將捏脊療法的主治範圍擴大,通治小兒諸病。

該流派手法有八種,稱為“捏脊八法”,即捏、拿、推、捻、提、放、按、揉八個基本手法。捏脊手法亦分補瀉,捏脊從長強穴開始至大椎穴結束為補法,反之則為瀉法;若捏一遍補法接著再捏一遍瀉法,補瀉法交叉進行則為平補平瀉法。捏脊,因其長於治療兒科積聚一類疾病,又稱為“捏積”,故該流派對小兒積證有其獨到見解,將積證分為4型,即乳積、食積、痞積和疳積,並指出捏脊療法旨在透過捏拿患者督脈(因十二經脈隸屬督脈),達到經絡的良性感傳,加之刺激膀胱經上有關的俞穴,恢復受損之臟腑,疏通阻滯之氣血,從而使停滯之食物得以執行消化。小兒捏脊流派在北京地區影響頗大,馮泉福有“捏積馮”之美稱。

海派兒科推拿

以上海地區小兒推拿名家金義成為代表。金義成對推拿發展史、歷代推拿文獻頗有研究,以兒科推拿見長。著有《小兒推拿》、《小兒推拿圖解》、《海派兒科推拿圖譜》等書。海派兒科推拿學術特色在於兼收幷蓄,著重創新。

該流派手法除了繼承按、摩、掐、揉、推、運、搓、搖等傳統八法外,還融入了上海地區的一指禪推拿、法推拿、內功推拿三大流派的手法,並稱之為“推拿十六法”。在治法的運用上,除了傳承“汗、吐、下、溫、和、清、補、消”八法之外,提出了“通”法的應用,揭示推拿能使‘寒熱咸和”,具有‘開達抑遏”、“疏通氣血”、“開關利氣”的功用。

在臨證時強調“痛則通”、“不痛則不通’,根據“通則不痛、不通則痛”原理,而尋求病症異常的反應點,以痛為輸,透過在痛點的治療,達到祛除病痛的目的。在理論上,基於推拿以手法為防治病症的主要手段,加之小兒特定穴位有點、線、面之特點,且穴位和部位同用,因而提出了“穴部”的觀點。此外,對於小兒推拿物件的界定,金義成根據其個人經驗特別指出,小兒推拿穴位和複式操作法的應用,主要是針對6週歲以下的兒童,對3週歲以下的效果更佳。對於6週歲以上的兒童,其取穴和手法可相應採取類似成人推拿的方法。

劉開運推拿流派

以湖南地區推拿名家劉開運為代表。劉開運出身中醫世家,苗漢後裔,御醫後代,家族業醫已三四百年,祖傳中醫、草醫、推拿三套絕技,融漢、苗醫藥於一爐,獨樹一幟,尤擅長兒科推拿。主編《中華醫學百科全書•小兒推拿學》一書。

該流派在手法上以推揉為主,拿按為次,兼以摩、運、搓、搖、掐、捏,稱為“劉氏小兒推拿十法”。

臨床上劉氏往往將揉法與掐、按相結合,形成複合手法,其常用形式有三種:揉中加按法、揉按法、掐後加揉法。肺俞、膻中、乳根、乳中、中脘、足三里、湧泉等穴部多用揉按或揉中加按法,偏重於止咳、平喘、止嘔、止瀉、止痢;百會、人中、承漿、四橫紋、一窩風等穴部多用掐後加揉法,偏重於止痙、止痛、醒神;龜尾、神閉等穴部多單施揉法,主要用於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劉開運在小兒推拿的辨證立法推治運用中,擅長運用五行學說的生剋制化之理,確定其補母、瀉子、抑強、扶弱的治療原則,以作為指導臨床推治時取穴、主補、主瀉的依據,並且在臨床具體運用中以推五經多用。

總之,明清時期以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由於歷代小兒推拿醫家對《小兒按摩經》的理解、發揮不同,所以也就對小兒推拿包括穴位、手法、操作方法有了不同的認識和理解,乃至形成小兒推拿的不同流派。歷代小兒推拿醫家對小兒推拿的不同認識,豐富了小兒推拿理論體系,併為小兒推拿的理論和臨床繼續向前發展起到了促進和推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