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宋詞中的中秋聽說宋代人過中秋節不吃月餅,那吃啥來只螃蟹吧

宋詞中的中秋聽說宋代人過中秋節不吃月餅,那吃啥來只螃蟹吧

蘇軾賞月

自唐代起,中秋賞月開始成為一種社會文化風尚。王建寫有“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之語,將濃濃的思鄉之情寄於明月之中。詩聖杜甫也有一些關於中秋主題的佳作。到了宋代,由於新的文學載體詞的流行,從而誕生了大量與中秋有關的詞作。中秋詞記錄了不少宋人過節的習俗,非常有趣。

一.宋代人為什麼愛寫中秋詞

唐代雖然重視八月十五,也有一些賞月活動,但還沒有出現中秋節。到了北宋,中秋節才正式形成。得益於商業和城市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對文化的需求也隨之水漲船高,人們開始重視中秋節,相關娛樂活動增多。

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這樣追述北宋中秋:“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每到中秋節,富貴人家就重新裝飾自家臺榭,民間則到酒樓裡佔座,以便賞月。宮廷裡舉辦中秋宴會,絲竹之聲不絕,附近居民也能聽到。兒童也能在這天“放飛自我”,通宵不睡,嬉戲玩樂。

中秋拜月也是一項重要的宋代節俗。在中秋節,不論貧富,男女皆要拜月,或是外出登樓,或在家中庭院,所求各有不同。男孩是希望自己蟾宮折桂,取得科考佳績。所謂“時人莫訝登科早,只為嫦娥愛少年”,女孩們則期盼自己在新的一年裡貌似嫦娥,將來能有段好姻緣。

宋詞中的中秋聽說宋代人過中秋節不吃月餅,那吃啥來只螃蟹吧

宋代都市

家國破碎,朝廷南渡,南宋中秋卻愈發繁盛,中秋詞數量都遠超北宋。這主要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人口南遷,類似都城臨安這種大城市人口密度極高,文人數量多,城市文化依舊繁榮。二是中秋節自帶團圓屬性,這給了大批南逃的文人和百姓思念故土,感懷故人的好機會。因此每至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即使是窮苦百姓,也要解衣市酒,想方設法過節,不肯虛度此夜。

不論是北宋時人們在中秋節與家人團聚盡情娛樂享受,還是南宋時百姓借中秋懷念故土,感傷家國,這些帶有強烈情緒的素材,都激發了文人們的寫作慾望。而詞本身所特有的長短句形式和音樂特性又與中秋主題有很高的契合度,作者可以透過長短靈活的句子更詳細地敘述中秋內容和抒發節日情思,正因如此,宋代文人很愛寫中秋詞。

二.宋詞中的月、人、情

天上月圓,人間月半,中秋詞中出現最多的景自當是天上圓月,多情婉約的詞人也不會直呼其名,而是依靠豐富的想象力給它創作了許多名字。古人認為,月宮中住著美麗的嫦娥,蟾蜍就是嫦娥的化身,人們便用蟾蜍代指月亮。如曹勳在《尾犯·甲辰中秋》寫道:“漸看蟾彩,東山旋升,金餅上雲際。”團圓平安就是幸福,古人安土重遷,若非戰爭、災害,輕易不離家,這種觀念也折射到了月亮之上,“蟾蜍去月,天下大亂”。一旦蟾蜍離開月亮,就意味著天下大亂。

古人還認為,玉兔也住在月宮中,玉兔整天忙著搗藥,這是能讓人起死回生甚至飛昇成仙的靈丹妙藥,這一想象也體現在了宋詞中:“人自老,兔長生。”“亂呼蟾兔,搗霜為駐顏玉。”可見青春永駐,長生不老,也是宋代人的追求啊!

宋詞中的中秋聽說宋代人過中秋節不吃月餅,那吃啥來只螃蟹吧

人間仰頭看明月

寫景自然也要寫人,中秋詞中的人物也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有的詞人愛寫自己,比如蘇軾的“我醉拍手狂歌,舉杯邀月,對影成三客”,將自己瀟灑飄逸的狂士形象完美地描繪了出來。

文人的詞中少不了風花雪月,歌妓是眾多詞人的筆墨重點。晏幾道在《浪淘沙》中先用“陽關聲巧繞雕樑”把美人的絕妙之聲突顯出來,隨後一句“美酒十分誰與共,玉指持觴”使得氣氛頓時旖旎曖昧起來。不說美人樣貌如何如何,全憑讀者腦補想象,真可謂是朦朧至極。

宋詞中的中秋聽說宋代人過中秋節不吃月餅,那吃啥來只螃蟹吧

文人聚會

好景好色好人,快樂的人用來欣賞,不快樂的人則用來抒發人生怨愁。在南宋中秋節感傷家國淪喪,成為文人常舉。朱敦儒在《浪淘沙》寫道:“圓月又中秋。南海西頭。蠻雲瘴雨晚難收。北客相逢彈淚坐,合恨分愁。無酒可銷憂。”中秋佳節,正逢秋雨連綿,作者與朋友們相聚,卻生出了無限憂愁,唯有抱頭痛哭。也有人與眾不同,充滿豪情,立志收復故土。潁州的李曾伯在和幾個北方朋友遊玩時談論起國情,他用“休嘆息,看此清光,天豈限南北。便好乘風,為持玉斧,修取山河如一”之語表明對戰爭的信心,藉此寬慰友人。

三、從宋代中秋詞中看時人習俗

中秋詞除了能供人欣賞品鑑外,當然也能提供一些線索,幫助我們瞭解宋代人的中秋習俗。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賞月是中秋節的必備節目,宋代文人最愛賞月,他們特意在中秋這天呼朋引伴,攜帶美酒佳釀,乘船賞月。比如朱敦儒在《念奴嬌》中寫道:“旋整蘭舟,多攜芳醞,笑裡輕帆舉……別乘文雅風流,新詞光萬丈,珠連錦聚。”

不過最受文人青睞的賞月場所還得是高樓,它的出場率最高。江西人京鏜僅憑一句“喜見中秋,急載酒、登樓邀月”就寫盡了文人急於在中秋節登樓觀月的心理,以至於山陰人高觀國忍不住感嘆道:“今夕不登樓,一年空過秋。”這似乎是說如果不能在中秋節登樓賞月,那麼他過的可能是一個“假”節。

宋詞中的中秋聽說宋代人過中秋節不吃月餅,那吃啥來只螃蟹吧

在宋代江浙地區,還有中秋節放水燈的習俗,這在宋詞中也能看到。比如毛滂在《踏莎行·中秋玩月》中說:“碧樹陰圓,綠階露滿。金波瀲灩堆瑤盞。”堆瑤盞就是水燈。人們一般是用羊皮做成水燈,再把它們放入水中。水燈數量很多,飄滿了水面,燈光點點,如同繁星,相當壯觀。還有人說放水燈是為了取悅江神,希望自己能平安過江。

吃吃吃當然也是中秋節不可缺少的主題了。咱們現代人最熟悉的月餅,雖然有說法起源於唐代,但其實到宋代的時候,還不是人們的節日專屬食品。但好吃的宋代人會選擇在中秋這天“秋嘗”,即品味時鮮。有人喜歡吃魚,有人喜歡吃蟹。比如詞人毛開在中秋當天伴著“涼天氣”品嚐紫蟹鱸魚。陸游胞兄陸淞不光在中秋節吃蟹,還要搭配上新醅小酒,盛邀友人李漢老西樓賞月。

宋詞中的中秋聽說宋代人過中秋節不吃月餅,那吃啥來只螃蟹吧

先賞為敬

寫中秋詞也慢慢地成為宋代文人的一種愛好。在中秋聚會時,文人們常常在以中秋為題即興作詞,再讓歌妓唱合,以此活躍酒桌氣氛。辛棄疾的《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鈐》就是在這樣情境下產生的。向親友贈送中秋詞,也成為一種宋代文人鍾情的過節方式,其中產生的佳作不勝列舉,最具代表性的當屬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詞,這首寫給弟弟蘇轍的中秋詞,不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們深厚的兄弟情誼,也道盡了人類對中秋月圓人團圓的美好期待。

文史君說:

說起宋詞,最先想到的詞人可能會有辛棄疾、柳永、李清照等等。但如果說到宋代中秋詞,那腦海裡應該只剩下一個名字:蘇軾。蘇軾對中秋詞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念奴嬌·中秋》不僅風靡了整個宋代,廣受傳唱,還成為後代文人“抄中秋作業”的模板。據統計,他們最愛用的中秋詞詞牌名就是《水調歌頭》和《念奴嬌》,分別是44次、22次,甚至還仿照蘇軾用《水調歌頭》寫中秋詞時加上小序。可以說,蘇軾憑一己之力,奠定了整個中秋詞的發展之路,是當之無愧的中秋詞第一人。一年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圓,祝願大家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參考文獻

1。 於莎雯:《宋代中秋詞研究》,南京師範大學2008年碩士學位論文。

2。 韓養民、郭興文:《中國古代節日風俗》,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作者:浩然文史·天上白玉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