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杜預被人稱為“杜武庫”,他有什麼過人的治國思維!

引言

杜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人。祖父杜畿,曾任曹魏尚書僕射,父杜恕,任魏幽州刺史。預自幼博學多識,明於政治興衰之道。

曹魏末年,杜預以尚書郎入仕,後曾任相府參軍。西晉建立後,杜預歷任河南尹、秦州刺史、度支尚書等要職。在朝中任職期間,賈充等人定律令,杜預為之作註解。又受詔,制訂百官考課升降之法。他在度支尚書任上,論處軍國之要。定谷價,較鹽運,制課調,內以利國外以救邊者五十餘條,皆被武帝釆納。杜預在朝7年,損益萬機,不可勝數,朝野稱美。人稱他為“杜武庫”,言其胸中無所不藏,知識淵博,多才多藝,從政利國利民。

杜預被人稱為“杜武庫”,他有什麼過人的治國思維!

晉泰始五年,晉武帝密謀伐吳,當時贊同者只有羊祜、杜預、張華3人。咸寧四年,杜預代替羊祜出任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襄陽,主持伐吳的準備工作。杜預在襄陽,繕甲兵,耀威武,釆用分化離間之計,使吳主孫皓召回名將西陵督張政,而換為劉憲,後巴蜀水師順流而下。

劉憲軍成傾蕩之勢,杜預做好對吳的戰爭準備後,上表請求即刻進兵伐吳。晉武帝回答他準備第二年進兵。杜預以為時機難得,戰機不能貽誤,如果形勢一旦有變,伐吳之事將難以成功。他在一月之中,兩次上疏,陳述利弊,堅決請求進兵,使晉武帝終於下決心伐吳。

杜預被人稱為“杜武庫”,他有什麼過人的治國思維!

太康元年正月,杜預率大軍自襄陽向江陵一線進軍,一路攻城略地,計無虛算,又出奇兵過江,配合沿江東下的王濬水師作戰。杜預攻克江陵後,吳地方官吏望風歸降,預加以慰撫。晉武帝在進軍之前,曾令王濬水師在進至建平後受杜預指揮。

杜預深謀遠慮,不爭功貪利,聞知王濬水師東下進展順利,便令其徑取建康,不必受己節制。王濬不受牽制,果然一路徑進,勢如破竹,吳軍節節敗退。當晉軍取得重大勝利時,大都督賈充建議暫時退軍,以圖後舉,這顯然是貽誤戰機的錯誤決定。杜預得知,一面急表朝廷,力諫不可退軍;一面繼續揮軍東進,最後一舉滅吳。

滅吳之後,杜預進封為當陽縣侯,食邑增為1600戶,繼續鎮守荊州。杜預在襄陽大修水利,引用潢、消諸水,以灌田萬餘頃。又開通水道。杜預忠於晉廷,公家之事,知無不為。

杜預被人稱為“杜武庫”,他有什麼過人的治國思維!

他處事接物,恭而有禮,問無所隱,誨人不倦,敏於事而慎於言。杜預病卒於西晉太康五年,終年63歲。杜預一生雖政事繁忙,仍不忘治學,曾專心研治經籍,著《春秋左氏經傳集解》一書,留傳至今,為研習《左傳》經典之作。又撰《釋例》、《盟會圖》、《春秋長曆》等書。杜預一生兼資文武,其功業昭著,是歷史上難得的一位儒將。

杜預高瞻遠矚,有明確的備戰意識和邊防思想。他說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重視國家邊防建設,向晉廷上奏安邊之策及論軍事的重要性,皆被朝廷採納。杜預繼承先秦兵家富國強兵的思想,認為兵戰必須建立在國家富強的基礎之上,主張興修水利,發展農耕,加強畜牧業生產,使“匹馬匹牛,居則以耕,出則以戰”。

杜預被人稱為“杜武庫”,他有什麼過人的治國思維!

杜預以足智多謀著稱,主張以武力平吳,實現天下一統,以開太平之基。他善於分析敵我情勢,指出決策應因時乘勢,當機立斷,不可延誤戰機,凡事當以利害相較,利有十之八九即應用兵。如一旦錯過戰機,敵軍轉而生計,有所準備,則城不可攻,使我軍處於不利地位。

杜預在指揮戰爭中,注重以謀略取勝,主張避開強敵,集中優勢兵力,乘虛破敵。為準備伐吳,他選精兵襲吳西陵;用離間計使敵臨陣易帥,遂成傾蕩之勢。在滅吳之戰中,進攻堅城江陵,卻圍而不攻,遣軍計取江陵上游孫吳之地。並出奇兵渡江襲樂鄉,居要害之地,虛張聲勢,奪吳軍心。

杜預被人稱為“杜武庫”,他有什麼過人的治國思維!

待江陵成為孤城,其軍心動搖後,晉軍發起猛攻,一舉破城。同時杜預認為臨戰敵我雙方軍情常變化多端,不應拘泥於開始時的戰爭部署。而要隨機應變,以適應戰情的發展。當滅吳之戰的關鍵時刻,有人主張停戰退兵。杜預力主乘勝進兵,認為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會大勝,結果如其所料。軍中歌謠頌揚他:以計代戰一當萬。

結語

史家稱讚杜預“振長策而攻取,兼儒風而轉戰”。其軍事論述和戰爭實踐豐富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