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學練太極拳要“知行合一”,努力實現以拳悟道

01學練太極拳需要知行合一

很多人都喜歡練習太極拳。

經常會碰到這樣的拳友,他們學了兩套拳法後,就覺得懂得了太極拳,以後只要多練習就能成功。然而,現實並非如此,不然,太極高手就會遍天下。

悟道(太極之道)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這裡就要提到“知行合一”,知“道”了就要往身上練,練明白了反過來有促進進一步的悟道,迴圈往復,螺旋式上升,就可以緩緩提升自己的功夫。 #百裡挑一#

學練太極拳要“知行合一”,努力實現以拳悟道

02知行合一並非易事

提出“知行合一”的是王陽明。在悟道方面,我們不佩服都不行。王陽明為了悟道自己親手打造了一口石棺槨,經常待在裡面悟道。如此駭人的行為,體現了王陽明悟道的決心;同時也暗示我們悟道並非易事。

“龍場悟道”是王陽明的轉折點,他明白了“心即理”,聖賢之道,就在我心中。

換句話說,道就在我們心中去修,莫去身外尋求。所謂權力、財富、功名,總會煙消雲散,唯有道,才是永恆的。

之後,王陽明主持了江西剿匪,在兩年的時光裡,王陽明明白了,“理”不能解決生存問題,也不能打敗土匪。必須要踏踏實實去做。因此,王陽明革新了自己的理論,提出“知行合一”,知而不行實為不知,行而不知就是莽夫。

學練太極拳要“知行合一”,努力實現以拳悟道

後來,王陽明意識到僅有“知行合一”仍然不夠,於是再次完善了自己的理論體系,認為必須找到人生的理想,為了理想努力奮鬥。所以王陽明提出“致良知”學說。

這樣,王陽明的“心學”的三個環節就成熟了,理論、行動、目的,按照這三個環節,人人可成為聖賢。

03《周易》並非卜筮之書

學練太極功夫,就要明太極之理。太極源於《周易》,要悟透《周易》談何容易!更有甚者,有人甚至認為《周易》是迷(mi)信。

學練太極拳要“知行合一”,努力實現以拳悟道

《禮記·王制》曰:“假於鬼神、時日、卜筮以疑眾,殺。”從刑律的角度突出了《易》的教化作用。

馬王堆出土《要》中子貢轉述了孔子的一句話:“德行亡者,神靈之趨;智謀遠者,卜筮之繁。”意思是說,喪失德行的人才祈求神靈,遠離智謀(智謀淺)的人,才頻繁進行卜筮。

《論語·述而》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加與假意近。如果五十歲就開始學習《周易》,那麼就可以不犯大錯誤了。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怎麼能夠不重視《周易》呢?

在孔子的觀念中,君子注重德行,故很少祭祀而求福;講究仁義的人,稀少卜筮。

孟子知易而不言《易》,更不會卜筮。《荀子·大略》中說:“善為易者不佔”。莊子評價《周易》“《易》以道陰陽”。《史記》認為“《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說卦傳》指出:《周易》的最高宗旨在於“窮理、儘性,以至於命。”

學練太極拳要“知行合一”,努力實現以拳悟道

04於變化中尋求不變的規律

那麼《易經》的意義在於哪裡呢?就在於指導我們從宇宙的演化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發現本質,也就是在變化中找到不變。

而人類最大的智慧就在於:以不變應萬變。

比如四時八節。一年中總會出現春夏秋冬四季,稱為四時。八節: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是年復一年,週期性出現的,很有規律。

學練太極拳要“知行合一”,努力實現以拳悟道

大家熟知的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這個歌訣能夠提醒我們很多資訊,節氣的變化,知道我們的農業作業,更重要的是,提醒我們注意健康養生的注意事項。

再比如七十二候,根據黃河流域的地理、氣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編寫而成,以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注意這個七十二候有地域性限制,不可在區域之外盲目套用。

希望本文能增加善良的您對於太極和養生的瞭解,傳播健康知識,弘揚傳統文化,積累點滴善行。

分享雖然微不足道,卻能夠讓您日行一善,厚德載物。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善去善必歸,此為道。歡迎評論。

百度百科:四時八節,七十二候。劉蔚華《解讀周易》。田合祿主編《中醫太極醫學》。曾仕強著《周易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