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他平定嶺南,和輯百越,是世界上最長壽的皇帝

他平定嶺南,和輯百越,是世界上最長壽的皇帝

他平定嶺南,和輯百越,是世界上最長壽的皇帝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開始著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萬大軍平定嶺南,“一軍塞鐔城之嶺(今越城嶺一帶),一軍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帶),一軍處番禺之都(今廣州),一軍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軍結餘幹之水(今江西餘干縣一帶)。”五十萬秦軍分五路,平均一路十萬,其中“一軍結餘幹之水”與嶺南地區無涉,可見用於嶺南越地的秦軍只有四十萬。

秦人南伐之初,即佔領番禺一帶的廣東地區並留軍駐守,另外三十萬秦軍西赴廣西地區與當地的越人作戰,雖然擊斃西甌部落首領“譯籲宋”,然而,持續三年的征戰卻失敗,連主將屠睢也在戰爭中被殺。秦對百越戰爭史料記載比較少,只有《淮南子》有少量記載,因秦末戰亂後,南越便封鎖了對中原的聯絡。

隨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廣州)設南海郡治,以任囂為郡尉,統管一郡的政治、軍事、監察,下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四個縣,龍川地理位置和軍事價值都極其重要,故委趙佗任龍川縣令。趙佗在龍川築城闢地以為治所。既致力防範越人反抗,又極力安撫當地民眾。他勸導士兵在當地生兒育女,促進中原人與嶺南人同化;又上書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遷居南越以傳播中原文化。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繼位,由於秦的暴政激起了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的陳勝吳廣起義,反抗秦的殘暴統治,四方諸侯豪傑,互相爭奪,中原陷入戰亂。接著,就是劉邦和項羽長達的四年的“楚漢相爭”,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臨死前,他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自己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的謀劃;並當即向趙佗頒佈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囑咐他:“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倚山臨海(古代珠江河面寬闊,稱為海)是廣州的山川地勢。北控五嶺,近扼三江;是廣州的攻防要勢。趙佗洞悉廣州防禦要領,為了防止北方戰亂南延,加強對嶺南的控制,嚴封五嶺的四關——橫浦關、誆浦關、陽山關、湟溪關;斷絕四條新道——江西入廣東南雄一路,湖南入廣東連州一路,湖南入廣西賀縣一路和湖南入廣西靜江一路;構築了捍衛番禺的三道防線:樂昌一仁化一南雄防線,英德一清遠防線,石門要塞防線。北兵要逾五嶺攻南越,不破這三道防線,是到不了番禺的。

不久,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以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藉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在當地士民的擁戴下,建立了以番禺為王都,佔地千里的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從而為存在九十五年的南越國奠下基石。南越國的疆土與秦設三郡轄區相當,北、東、西三面分別與長沙、閩越、夜郎三國交界,東及南面瀕臨南海,“東西萬餘里”的廣大地域。北至南嶺(今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帶),西至夜郎(今廣西,雲南的大部),南至南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東至閩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今廣州市)。

經過多年征戰,劉邦建立了漢政權,並平定了中原包括項羽在內的其餘軍事勢力。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初,漢高祖劉邦立吳芮為長沙王,以長沙、豫章二郡及將趙佗據有的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封給長沙王吳芮,不承認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是趙佗所有。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接受漢王朝的封王,歸化中央政權,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並向朝廷稱臣奉貢。此後,南越國和漢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劉邦成功的透過和平的方式,使得趙佗歸順,沒有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

從此,中原地區的鐵器等生產資源及技術源源不斷引入南越國,啟動了社會經濟的進步。趙佗重視傳入的中原漢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並融合越地社會,使嶺南生產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從任囂、趙佗開始,嶺南有了人類文明的標誌:城堡和文字,發展冶鐵業,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中國歷史上許多讚頌趙佗的詩篇,表明了人民對他的崇敬和懷念。

趙佗又對任囂所建的番禺城作擴建,城周達十里,被稱為“佗城”,成為後代廣州的中心地區。趙佗努力協調當地民眾之間的關係,積極吸取中原文化,從而促使廣東地區文化經濟在秦末漢初年間穩步發展。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漢高祖死後,呂后臨朝,開始和趙佗交惡。呂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呂后釋出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區,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趙佗與呂后當政的漢朝中央政權關係一度緊張,漢朝與南越國的矛盾激化。呂后隨即派遣大將隆慮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趙佗,但由於中原計程車兵不適應南越一帶炎熱和潮溼的氣候,紛紛得病,連南嶺都沒有越過。趙佗覺得呂后可能會透過長沙國(位於南越國北部,現湖南省境內)來吞併他,於是,趙佗宣佈脫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長沙國,並在打敗長沙國的邊境數縣後撤回。

呂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呂后崩,漢朝命周灶罷兵歸。而趙佗憑藉著抗擊漢朝的成功,揚威於嶺南一帶,乘機對東邊的閩越國用經濟手段施加影響,而對西邊的西甌、雒越等部落(即甌雒國故地)加強控制。南越武王趙佗因此而自稱“南越武帝”,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對立起來。

漢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劉恆即位,他派人重修了恆山真定(今河北正定)趙佗先人的墓地,設定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並給趙佗的堂兄弟們賞賜了官職和財物。

接著,漢文帝在丞相陳平的推薦下,任命漢高祖時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陸賈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陸賈到了南越後,向趙佗曉以利害關係,趙佗再次被說服,決定去除帝號歸復漢朝,與中央政權的關係又修好如昔,維護了嶺南的社會穩定。一直到漢景帝時代,趙佗都向漢朝稱臣,每年在春秋兩季派人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象諸侯王一樣接受漢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國內,趙佗仍然繼續用著皇帝的名號。

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享年一百餘歲,葬於番禺(今廣州)。這位世界上最長壽的皇帝,“和輯百越”,治國有方,先進的中原文化和生產技術給南越(包括今越南)帶來了繁榮。趙佗打開了一扇民族融合的大門,對中國文化在越南的傳播也具有深遠的意義。這一點,連現代越南人都感同身受。越南史學家黎嵩贊對趙佗歌功頌德,代表了絕大多數越南人的看法。他說:“趙武帝乘秦之亂,奄有嶺表,都於番禺,與漢高祖各帝一方,有愛民之仁,有保邦之智,武功懾乎蠶叢(安陽王蜀泮),文教振乎象郡,以詩書而化訓國俗,以仁義而固結人心,教民耕種,國富兵強……真英雄才略之主也。”

趙佗死後,其後代續任了四代南越王。一直到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南越國被漢朝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