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孫悟空成鬥戰勝佛後,為何猴子的模樣慢慢退去了?

孫悟空成鬥戰勝佛後,為何猴子的模樣慢慢退去了?

在明代的續書中,唯有《後西遊記》延續了《西遊記》的架構,但是更加具有說教性。《西遊記》之所以那麼有名,老少皆宜,是因為故事原本在民間以說書、戲劇的形式流傳了好幾百年了,經歷過不同層級的觀眾、讀者的考驗,已經很成熟了。

《西遊記》中暗含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並沒有任何說教的性質,基本上是靠故事本身宣揚佛或道的理念。《後西遊記》則不同,本書將所有的道家或佛家的理念,直接用到了唐僧等人的臺詞中,極為硬。

孫悟空成鬥戰勝佛後,為何猴子的模樣慢慢退去了?

不過,《後西遊記》有一個厲害的設定,那就是把成佛後的孫悟空,設定為逐漸變成了人的形象。這一點是出於何種考慮不清楚,不過這個設定極為殘酷。原著中,孫悟空的孫子孫小聖第一次見到孫悟空的時候,看到的形象是:

“容雖毛臉,已露慈悲之相;眼尚金睛,卻含智慧之光。雷公嘴,仗佛力漸次長平;猴子腮,弄神通依稀補滿。閤眼低眉,全部以力;關唇閉口,似不能言。善痕可掬,疑不是出身山洞;惡氣盡除,若未曾鬧過天宮。”

孫悟空成鬥戰勝佛後,為何猴子的模樣慢慢退去了?

所謂鬥戰勝佛,最後沒有了戰鬥,這是本書的一大諷刺。所謂的美猴王,相貌竟然越來越像人,這也是一大諷刺。猴哥經歷過水簾洞歲月,鬧過天宮,但是修佛之後,這些形象特點都沒有了。猴哥慢慢變成了一個普通的佛的樣子。

有人認為,這是猴哥獲得了福報的表現,猴哥經歷了那麼多,最終成佛。猴哥告別了弼馬溫的屈辱,告別了五行山下的不服,變成了一個心態平和沒有任何脾氣的佛。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極大的諷刺。

孫悟空成鬥戰勝佛後,為何猴子的模樣慢慢退去了?

如果成佛的目的是消滅猴哥,消滅他的野性,消滅他的本真,讓他成了一個對一切都不感興趣的修行者,那麼之前的猴哥去哪兒了呢?毫無疑問,那個猴哥被殺死了,被佛界的清規戒律殺死了。一個熱血肝膽的猴哥,到最後變成了沒有猴子樣的普通人。

孫悟空的成佛,在《後西遊記》的設定中是為了諷刺那些能力很強,最後考上科舉,變成了官僚的讀書人。讀書的時候,他們本來來都是清純的,充滿了朝氣。一旦進入了官僚體系,最終變成了行走坐臥標準化的機器,失去了所有的野心與野性,只能隨波逐流。

孫悟空成鬥戰勝佛後,為何猴子的模樣慢慢退去了?

如果說進入官僚體系是一個讀書人的滅亡的話,那麼成佛也是孫悟空作為美猴王的消亡。看似皆大歡喜的結局,背後有無限的悲涼,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