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兒子緊握拳頭,和媽媽對峙,爸爸一個動作引發網友怒贊

兒子緊握拳頭,和媽媽對峙,爸爸一個動作引發網友怒贊

作者 | 木人

看到一個影片,兒子和媽媽相對而立,兒子握緊了拳頭,母子大戰一觸即發。

兒子緊握拳頭,和媽媽對峙,爸爸一個動作引發網友怒贊

爸爸問兒子,握緊拳頭是要打媽媽嗎?兒子坦言:

“我就是壯壯膽。”

問:“為什麼不回嘴?”兒子說:“上次頂了媽媽幾句,媽媽哭了。”

兒子緊握拳頭,和媽媽對峙,爸爸一個動作引發網友怒贊

兒子是心疼媽媽的,可是為什麼還要跟媽媽對立?

“她經常吼我,我總覺得很不服氣。”

爸爸於是一邊開導孩子要懂得心疼媽媽,一邊叮囑妻子不要總吼孩子。

評論裡都在讚歎爸爸智慧,誇獎兒子懂事。可是更多的是感同身受,青春期的孩子實在難搞。

心理學表明,現在的孩子,

9到10歲,就已經邁入青春期的門檻了。

也是這個時候開始,做父母的好像日漸“卑微”了起來。

父母此前管用的育兒招數忽然失效,一味與孩子硬碰硬,孩子嘴上服氣,心也不服。想要孩子信服,我們有必要使用一些技巧。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學會下面這3招就夠了。

01

少些激將,多些溫度

與青春期孩子對話,要真誠,避免反向使用激將法。激將法只會把孩子推遠,讓孩子更叛逆。

紀錄片《鏡子》中,男孩張釗打架、玩手機遊戲。高三更是直接選擇了輟學。

可他本意並非不想上學,只因為父母的語言刺痛了他。

父親會指著高樓,用激將法刺激兒子:“你跳啊!”

做父親的骨子裡認為:“不可能,他沒那個膽,他不過是知道父母的弱點,是試探性地攻擊你······”

而張釗內心的聲音卻是:

“其實,每次他說完‘你讓他跳下去,你看他敢嗎?’這句話,我就想,再回家我就是孫子。”

兒子緊握拳頭,和媽媽對峙,爸爸一個動作引發網友怒贊

被父母語言刺激的張釗,心中苦悶,行為更加叛逆。從高二下學期開始,他玩遊戲、搞物件、打架惹事,

把父母認為他不敢幹的事幹了個遍。

叛逆更深層的原因是被否認,不被看見。

張釗父母認為早戀導致孩子不想上學。可對張釗而言,真實原因是,他無法適應這個學校裡過度壓抑的氛圍。

“我一說這個學校很壓抑,我媽就會說這學校好幾千人,別人都能受得了,為什麼你受不了?”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

“無關回應”,

當人得到的迴應與期待不符時,就會失去交流的興趣。

父母若習慣否認孩子的感受,逞口舌之快,縱然贏了也是輸。跟孩子在口頭上爭輸贏,傷了孩子,痛的也是父母。

說回張釗這個案例。

就算做父母的再不懂得交流,哪怕學學復讀機,重複孩子的話,“你覺得很壓抑啊”,認可孩子的難過,都能給到孩子莫大的安慰。

語言是溝通的橋樑,好的溝通是良好關係的開始。

想要孩子聽話,我們的語言要有溫度。想要孩子親近,我們的語言要先暖人心。

兒子緊握拳頭,和媽媽對峙,爸爸一個動作引發網友怒贊

02

少些打罵,多些支援

除了嘴上吐露美好,我們的行動也要積極支援,而非消極對抗。尤其是孩子犯錯的時候,暴力干預只會火上加油,溫和的支援和迴應,收穫則截然不同。

網上看到過這樣一對母子的故事。

高一上學期的一個晚上,媽媽突然接到孩子老師的電話,說兒子晚自習的時候,

多次混出學校瞎逛被抓。

她急忙忙趕往學校,看見兒子在罰站,開口第一句話是:

“吃飯了麼?”

然後,陪兒子找老師道歉,聽取處罰結果:停課三天,記過處分。

最後,帶著兒子上車,把打包的飯菜給他。

在家三天,她始終沒提那件事。

兒子緊握拳頭,和媽媽對峙,爸爸一個動作引發網友怒贊

第四天,她把兒子送回學校前,故作平常地開口詢問:

“告訴媽媽,你是怎麼跟保安叔叔鬥智鬥勇的?”

兒子一笑,把經過告訴媽媽。

媽媽告訴兒子,檔案會伴隨終身,要珍惜榮譽。

還說:

“媽媽眼睛不好,心裡又急,那天晚上慌里慌張開車去接你,差點出事。萬一我出事了,你日子該怎麼過呀?”

兒子聽罷眼眶泛紅,從此再沒惹過事。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做母親的行為偏激,或吼或罵,孩子很可能會激烈反抗,最後難免兩敗俱傷。

孩子犯錯,不可不管,不可強管。以退為進,才是聰明之道。

只要父母的行為不失控,孩子的態度就不會冷漠。當我們給孩子足夠尊重,孩子才能懂得將心比心。

兒子緊握拳頭,和媽媽對峙,爸爸一個動作引發網友怒贊

03

發自內心地尊重和信任孩子

語言溫和、行動溫暖的基礎,是父母由衷的尊重和信任,而非從心底生出輕視和不屑。

當我們

懷著一顆同理心,

真誠地看見

青春期孩子在經歷的動盪和挑戰,

信任孩子一定能夠度過這一特殊時期,美好才會水到渠成。

作家劉小念講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因為初二的兒子迷戀網遊,爸爸和兒子大吵一架後,跑回父母家小住了幾天。

跟父母聊天,這位爸爸得知,原來自己從初中就開始疏遠父母了。

父母讓他往東,他偏向西,讓他把頭髮剪短,他偏留得很長。

初三那年,母親發現他書包裡放著一把水果刀,

默默拿走了刀,還把書包戳了一個洞,假裝是刀子掉了。

跟父親吵架離家出走,在遊戲廳玩了三天四夜,

父親在外面守了他三天四夜。

直到他錢花光了,被遊戲廳老闆趕了出來,灰溜溜地跟著父親回了家。

兒子緊握拳頭,和媽媽對峙,爸爸一個動作引發網友怒贊

被父母用心呵護的青春期,終迎來了碩果。

高二下半年,他拼命讀書,逆襲為高考黑馬,跟父母的關係也越來越好。

回首青春期的自己,他開始理解兒子的狀態。

懷著一顆同理心,學習父母對待自己的胸襟和智慧,最終陪兒子穩穩度過了青春期。

心理學家黃啟團說:

“千萬別在冬天砍掉一棵樹。”

因為冬天的大樹雖然枝葉全無,可是走過短暫的陣痛,春天到了,生機也就悄然而至。

青春期的孩子如同大樹過冬。艱難掙扎的過程,格外需要父母的容納、理解和及時伸出援手。

兒子緊握拳頭,和媽媽對峙,爸爸一個動作引發網友怒贊

約翰·格特曼說:

“為人父母,其實就是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幫助他。”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參照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說的:

“孩子處於青春期,家長可以多做飯少說話。”

給孩子足夠多的尊重和信任,減少控制,適當放手。

如果他需要我們,我們就及時伸手。不需要我們,我們就自動退後。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堅持一顆同理心,懷抱愛和尊重,才是開啟他心門的最佳鑰匙。

—— End ——

兒子緊握拳頭,和媽媽對峙,爸爸一個動作引發網友怒贊

作者:木人,家居小主媽一枚。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兒子緊握拳頭,和媽媽對峙,爸爸一個動作引發網友怒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