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每個成年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孩在哭訴:“放我出去。”

每個成年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孩在哭訴:“放我出去。”

作者:露西婭·卡帕基奧內,心理學博士,藝術治療師,迪士尼形象顧問,非慣用手寫作和繪畫療愈方面的先驅。

01

這個內在小孩是誰?為什麼會被困在心底?

內在小孩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實際上它源於古老的神話和童話故事。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會講述一個孩子如何成為救世主或領袖的故事。這個孩子通常是失怙失恃的、被遺棄的或生命受到威脅的。

摩西被遺棄在河邊的蘆葦叢中。耶穌出生在最卑微的環境(馬廄)裡,因為“客店裡沒有地方”,他的生命也受到大希律王的屠殺行動的威脅。克里希納的出生伴隨著巨大的危險,有人告訴剛沙王將要殺死他的人即將出生,因此他下令殺死馬圖拉城所有的新生男嬰。

在希臘神話中,孩童時期的宙斯有被其父親克洛諾斯吃掉的危險。宙斯不在時,他的兒子狄俄尼索斯被泰坦族的巨人撕成了碎片。羅馬神話傳說中的雙胞胎羅慕路斯和雷穆斯被遺棄後,籃子載著他們漂盪在臺伯河上。歐洲的童話故事中也有大量受到食人巨妖和惡魔威脅的小勇士,就像漢塞爾和格蕾特面對女巫,灰姑娘面對邪惡的繼母和卑鄙的姐姐,傑克面對巨人,小紅帽面對狼外婆。

在20世紀,心理學家C。G。榮格(C。G。 Jung)和神話學家約瑟夫·坎貝爾(Joseph Campbell)透過研究告訴我們,這些神話傳說之所以廣泛流傳,是因為它們說明了普遍的人類經驗。例如,所有人類都有一個共同點:

我們的生命都是從脆弱的、需要被撫養的嬰兒開始的。

因此,我們都能與這些故事中無助的、被誤解和受虐待的孩子產生共鳴。誰在童年時沒有經歷過身體或情感上的某種虐待?

兒童期的特質使孩子非常容易受到傷害。

麻木不仁或有暴力傾向的成年人在孩子的眼中肯定會像巨人、女巫和食人巨妖一樣。這就是為什麼無論是在腦海裡回味,拿起書閱讀還是在熒屏裡再次看到時,這些童話經典總能一次次地引起我們的熱烈關注。

關於這一點,華特·迪士尼(Walt Disney)在選擇《白雪公主》的故事作為他的第一部長篇動畫電影時就想得很清楚了。即使被投資人嘲笑,他也不改變初衷。他知道公眾會對這個新媒介中的經典故事做出迴應。他的成功源自和我們的內在小孩進行交流的能力。

每個成年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孩在哭訴:“放我出去。”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內在小孩”已經成為心理學界的熱門話題。內在小孩是我們人格的一部分,它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像個孩子,可能會讓我們表現出孩子氣或者幼稚的一面。休·米西迪在他的開創性著作《探索你內心的往日幼童》中寫到了這一點。兒童狀態也是溝通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溝通分析理論由艾瑞克·伯恩在20世紀60年代創立,並在70年代得到傳播。

伯恩向我們展示了父母型自我、兒童型自我和成人型自我三種狀態組成的內心世界。父母型自我制定了規則和條例(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兒童型自我感受並做出反應;成人型自我負責思考、決策和解決問題。

20世紀80年代又出現了一種內在小孩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思維模型:內在聲音對話。該模型證明:心智是由無數的附屬亞人格組成的,如兒童、評論家、推銷員、監工、保護者、海灘流浪者、藝術家、享樂主義者等。內在聲音對話的目標是發展出高度清醒的、以感知亞人格為職責的自我。就像戲劇的導演一樣,清醒的自我決定哪些人格在特定的時間登場。它還要知道哪些“演員”潛伏在後臺(如榮格所說的被否認的自我或陰影自我)。內在聲音對話讓我們意識到並接受所有亞人格的存在,允許它們進行適當的表達。內在小孩往往是被否認的自我之一,在我們成人後被遺棄。

醫學博士查爾斯·惠特菲爾德(Charles Whitfield)是近年來內在小孩話題上最具權威性的作者之一。他在自己最暢銷的著作《療愈內在小孩》(Healing the Child Within)中,率先提出了內在小孩對來自功能失調家庭的成人小孩擺脫依賴共生具有積極作用。

對於那些在童年期沒有受到嚴重虐待的人來說,內在小孩的療愈又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為,

為了在當今世界中生存,我們都在某種程度上拒絕了自己的內在小孩,這也算是一種虐待。

在這個充滿成癮性和犯罪的時代,如果我們的內在小孩沒有被我們藏入心底,我們幾乎不可能成長起來。我們所處的世界對於我們內心中敏感柔軟的部分來說是不安全的。

但是,內在小孩才是我們存在的核心。作為我們情感上的自我,它給我們帶來了熱情和活力。

如果不把內在小孩帶入生活中從而治癒它,我們就不會成為一個完整且快樂的成年人。

每個成年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小孩在哭訴:“放我出去。”

02

我們應該怎麼做呢?如何療愈我們的內在小孩?

首先,要認識和體驗它。當我們遇到自己的內在小孩時,我們常常會發現我們童年時期的需求——愛、安全、信任、尊重和引導並沒有得到充分的滿足。這些基本條件的缺失可能會導致我們的內在小孩長期處於焦慮、恐懼、羞恥、憤怒和絕望的狀態。

成年後反覆出現的情緒和身體方面的問題,其實是我們內在小孩在尋求關注的訊號。

當人類的基本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個體就很可能對自己或他人產生虐待行為,從而進一步導致在幾乎生活中的所有領域產生問題。眾所周知,家庭暴力會引起連鎖反應。一些父母對他們的孩子實施家暴,這些孩子長大後往往也會虐待自己的孩子,代代如是。癮君子成為父母后,他們的孩子也很容易成為癮君子。雖然成癮的型別可能有所改變,例如,一個酗酒的母親可能會有一個吸毒的兒子,但模式是一樣的。暴力和成癮是一種悲慘的螺旋式下降,它們代代相傳,在我們的社會中蔓延開來。

對於個人來說,如何在一個被孤立的、驚恐的,且基本需求從未得到滿足的童年的基礎上建立我們的成人世界?這是做不到的。遲早會有一場危機爆發,例如疾病、離婚、事業上的動盪或財務上的災難,讓脆弱的結構崩潰,讓成人人格的面具破裂。這時,一些人會內向審視和重新評估自己的生活。他們可以尋求治療師或自助書籍的幫助,或者加入支援小組,在那裡坦然接納自己受損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的療愈不能獨立進行,畢竟內在小孩已經孤獨得太久了。在這條路上,尋找同伴支援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支援系統為真正充滿愛的關係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然而,記住一件很重要的事:

只有你自己才能重塑你的內在小孩。

沒人能替代你。只有你自己才有責任瞭解和滿足你內在小孩的需求。因此,如果你一直在錯誤的地方尋找關愛,尋找替你照顧內在小孩的人,這本書會幫你糾正觀念。它還可以幫助你停止拯救他人支離破碎的內在小孩,畢竟重塑自我是他們自己的責任。

本文摘編自機械工業出版社書籍《願你被內在父母溫暖相待:內在小孩藝術療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