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尹建莉:兒童識字的方法

親子閱讀指導專家:尹建莉

尹建莉:兒童識字的方法

尹建莉,作家,教育學者,中國家庭教育標誌性人物,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碩士,百萬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

下文選自尹建莉著《從“小”讀到“大”》中“如何引導孩子識字”篇章。

尹建莉:兒童識字的方法

教學齡前兒童識字的方法恰恰是“不教”。即識字活動不是作為一種獨立事件存在,不採用讀、寫、背的方式讓孩子有意識地記住;而是作為附加的內容糅合到生活中,只把文字當工具或玩具,讓孩子在日常生活和玩耍中經常接觸,不知不覺地記住,在不經意間識字。

下面是一些具體方法。

01

在生活環境中識字

文字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學習就可以隨時進行。不管孩子多小,只要文字出現了,隨意地給孩子念一念,讀一讀,讓孩子與這些文字經常“打個照面”,久而久之,孩子與文字就“混熟”了。

引導孩子去認字,和引導他認人、認物沒有什麼本質區別,對孩子來說都不難,見得多,自然就記住了。關鍵是家長要做得“無痕”,目的性不要太強,要注意場合,不要一看見文字,就不管不顧地拉著孩子去認。比如在街上,當孩子正對某輛汽車感興趣,好奇地盯著看時,家長卻無視孩子當時的注意點,一把拉過孩子:“這裡有幾個字,我告訴你怎麼讀。”這就把認字這件事做得太刻意了。更壞的是還要考孩子:“上次教你認過這個字,你記住沒?”最壞的是批評孩子:“你怎麼這麼笨啊,這幾個字每次路過時我都讀給你,怎麼還是記不住?”如果這樣,就已經變成了“教”,成了有意識學習,害處不亞於把幼小的孩子關在教室裡認字。

除了不要拿文字為難孩子,在孩子興奮地讀出一些字時,家長一定要給予肯定和表揚,但語氣不要太誇張,平和地表達你的喜悅就行。如果孩子唸錯了,併為此表現出羞愧,就輕鬆愉快地對孩子說:“這個字好多人都會讀錯,媽媽小時候也是經常把這個字讀錯呢,記了好久才記住。”

02

在閱讀中識字

閱讀是密集地和文字“打交道”的過程,是兒童識字的主要途徑。親子共讀時,家長可以一邊讀一邊用手指著字,或抓著孩子的小手指著字,讓孩子慢慢建立文字和發音、內容之間的聯絡,認識文字並理解文字。這個方法可以簡稱為“指讀”。

人們在“指讀”上常犯的錯誤是刻板模仿,注意力聚焦在手指和文字上,而不是故事情節上,僵硬地用手指指著一個個的字,要孩子跟著看字,以至於影響了孩子對故事本身的關注,閱讀速度和閱讀快樂受到嚴重影響。

“指月之手”的關鍵詞是月亮,不是手。“指讀”的關鍵是書中的內容,不是手指頭和點選到的文字。早期閱讀會促進早期識字,但早期閱讀絕不是為了識字。如果孩子的興趣不在文字上,或覺得手指放在書上礙事,不願意指讀,那也不是問題,馬上放棄,採用家長和孩子感覺最舒服自然的方式即可。

不要刻意提醒孩子去看字,更不要要求孩子專心聽,在親子共讀中家長要拋棄所有“學習”目的,絕不要製造任何不愉快。

透過閱讀識字,不僅對幼兒來說是好辦法,對於小學生來說也是最佳辦法。但一定要記住,內容為王,閱讀可以促進識字,卻絕不是為了識字,識字屬於“放羊拾柴火——捎帶”。

03

少用識字卡,如果用,也只當玩具來用

識字卡本身沒有錯,錯的是人們的使用方法。如果把卡片當簡單的玩具,不時地和孩子玩玩識字遊戲,孩子也樂意玩,這是很好的。但如果卡片的存在就是為了識字,則沒有必要。卡片識字是孤立識字,每個字之間沒有聯絡,文字與文字間沒有內容,孩子只能機械記憶單個的字音、字義和字形。這種識記方法需要兒童付出很大的努力,收穫卻非常少,缺少趣味性,會敗壞孩子的學習胃口。

工具總是中性的。任何學習,形式不重要,關鍵是興趣。

04

不追求識字多和快

教孩子識字切不可急躁和功利,不要和同齡孩子比較,也不要批評孩子,否則會給孩子造成緊張和壓力,讓孩子反感認字,或變得笨拙。

幼兒期多識或少識幾十個字、幾百個字,除了影響一部分家長的面子,對孩子的未來沒有任何影響,也完全說明不了孩子的智商天賦。識字如走路,早點晚點都不是問題。同時,家長也要戒斷虛榮,即使自己的孩子早慧,也不要炫耀孩子的識字量和閱讀量。家長踏踏實實做人,孩子才能踏踏實實成長。

家長問題與回覆

需不需要在幼兒園或早教機構學習認字?

這個問題要看具體情況。

如果幼兒園和早教機構有一套很有趣的教學模式,讓孩子在輕鬆和快樂中學習識字、閱讀,即孩子學得既輕鬆又愉快,那麼他們的識字活動就是值得肯定的。如果他們把“學前教育”辦成了“前小學教育”,孩子規規矩矩上課、寫作業,甚至還要考試,就是錯誤的。這樣的識字方式只會敗壞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早早地開始厭惡學習,厭學情緒將會給孩子的人生成長之路造成巨大的阻礙和破壞,這會使孩子還未起跑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當下“幼兒園小學化”現象十分嚴重,名目繁多的課外班又緊盯著家長的錢包。孩子在不快樂的狀態下去認字,當然也能認識很多,但這是用一個非常微小的眼前的成就來預支孩子未來的學習興趣。不顧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心理需求,強行要求兒童“學習”,只不過是商業陰謀或愚蠢的跟風,它扼殺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將孩子“逼迫”得厭學,把有趣的知識變成沉重的“包袱”。殺雞取卵的做法榮耀了家長的面子,充盈了一些機構的錢包,卻把孩子長久地拋入了學習困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