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女孩低估了自己的聰明,男孩卻只會表達憤怒

長久以來,人們習慣了男生和女生各有模板,男性總是和力量、理科、冒險這樣的詞彙聯絡在一起,而女生更多在美麗、文科、溫柔的評價系統裡打轉。

女孩低估了自己的聰明,男孩卻只會表達憤怒

長久以來,人們習慣了男生和女生各有模板,男性總是和力量、理科、冒險這樣的詞彙聯絡在一起,而女生更多在美麗、文科、溫柔的評價系統裡打轉。舊的針對性別的成見是如何形成的,性別平等新理念的事實支撐在哪裡,在這樣一個性別成見還擁有強烈慣性的過渡時期,我們究竟應該怎麼順利完成轉向?

文|

馬拉拉

編輯|

柏櫟

當6歲的喬治王子學了芭蕾

做一個王子,很難,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是被鏡頭對準的。

我們都可以知道英國喬治王子出生於2013年7月22日,準確到英國時間下午4時24分,體重為3。80公斤,他是英國王室百年來,出生時最重的王位繼承人。王子的課表自然也不是什麼秘密,在 ABC 的早安美國節目上,主持人Lara Spencer公開聊到了這件事,當她提及這個6歲的小男孩除了學習宗教和計算機之外,還在學習芭蕾時,Spencer對著鏡頭意味深長地笑,說了一句:「我們看他能堅持多久……」

節目裡的兩三分鐘引起了網路上的強烈迴響,有人認為一個成年人這樣評價一個6歲小孩不恰當,但更嚴重的是 Spencer 這幾句話暴露了一個事實:哪怕在注重推行性別平等的美國,性別成見依然強勢地存在著,即便是在ABC 這樣的主流媒體,依然有主持人認為男生就應該學程式設計,女生應該學舞蹈。

女孩低估了自己的聰明,男孩卻只會表達憤怒

喬治王子

長久以來,人們習慣了男生和女生各有模板,男性總是和力量、理科、冒險這樣的詞彙聯絡在一起,而女生更多在美麗、文科、溫柔的評價系統裡打轉。舊的針對性別的成見是如何形成的,性別平等新理念的事實支撐在哪裡,在這樣一個性別成見還擁有強烈慣性的過渡時期,我們究竟應該怎麼順利完成轉向?

BBC曾在2017年推出過一部雙集紀錄片《男女不再有別》,來自英國的醫生Javid Abdelmoneim嘗試透過科學的方法真正回答這些問題。他選擇了英國普通小學裡的一個普通班級作為實驗物件,給予這個班級為期五週的課程干預,然後在前後進行測試。

在喬治王子的芭蕾舞課事件裡,性別成見主要體現在外部。而在紀錄片裡,Javid 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這群7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有了內化的性別認知。女生認為男生更強壯,容易把自己和「漂亮」、「口紅」、「小愛心」這樣的詞語聯絡在一起。而一個男孩對著鏡頭說:「我覺得男生更容易成功,因為他們能更簡單地當上首相。」他看到的現實就是如此,男生和女生好像「天生」不一樣,這一直是性別成見持有者們的有力論據。

紀錄片裡英國神經成像的頂級專家之一Gina Rippon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男生和女生的大腦幾乎不存在結構差異,數百年來有些人一直認為男女不一樣是因為他們的大腦不一樣,但事實是很難從腦部成像圖裡分辨出哪些是男孩的,哪些是女孩的。」這還是沒有解釋這群7歲的小孩就已經有性別成見的原因,作為醫生,Javid 知道男女之間有生理結構的差異,但在這個年齡段生理結構的差異——比如說力氣——與其說和性別有關,不如說和體重更有關係。

女孩低估了自己的聰明,男孩卻只會表達憤怒

圖源紀錄片《男女不再有別》

粉藍分化

直到一段時間的實驗之後,Javid 才確定性別是一種學習的結果。在常規的認識裡,人們覺得因為大腦不一樣,所以男生和女生不一樣,大腦是那個固定的因素。但其實在Gina Rippon看來,大腦的可塑性極強,它更像是一塊自剛被創造出來就一直在學習、在變化的海綿。「大腦發育在很大程度上和社會、經歷、成長緊密相關,今天我們看到的不同之處並非天生註定,而是因為這些如飢似渴的大腦降生於世之後,這世界就開始鋪天蓋地向它灌輸男女有別,粉藍分化。」

Gina的觀點在紀錄片裡不難找到事實支撐,很多無意識的細節都在提醒著孩子男生和女生是不一樣的,比如教室裡掛衣服的衣櫥有兩個,按照男女不同來劃分;圖書角也會按照性別來劃分,男生的書籍總是關於超級英雄,而女生的則是童話;老師在課堂上會叫女生「小甜心」,而叫男生「夥計」;再比如在更寬一些可以接觸到的現實裡,男性首相就是要比女性首相多……孩子的大腦被這些所框定。

有一次Javid要求孩子們分別給四個帶有職業標籤的卡片畫上裝扮,並且取一個名字。果然不出 Javid 的預想,他們給化妝師和芭蕾舞舞蹈家穿上了裙子,畫上了口紅,有的還認真地貼上了亮片,而汽車修理工和魔術師則穿著西服,或者有個大鬍子。從取名字能夠看出來,孩子們覺得前兩者是女生的職業,而後兩者相反。讓 Javid 覺得擔憂的是,孩子們對這個問題的認知太統一了,23個孩子裡竟然無一例外。

女孩低估了自己的聰明,男孩卻只會表達憤怒

圖源紀錄片《男女不再有別》

他嘗試去挑戰這種固定的印象。在完成畫作之後,他把孩子們帶到一間大教室,在那裡有他特意準備好的「大禮」。孩子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他們有說有笑地手牽手往前走。教室裡面裝著四個大活人,在第一個成年人開口自我介紹之後,孩子們就被徹底吸引住了,有的孩子捂住自己的嘴,有的則瞪大了眼睛陷入了少有的安靜——因為酷酷地手插口袋的男人是一個化妝師,有著金色頭髮的女人能維修汽車,白色襯衫黑色西服褲的男人是芭蕾舞蹈家,齊劉海的女人是專業魔術師,和孩子們的想象徹底相反。

後來,5個女生圍在女修理工的旁邊,對著開啟的汽車蓋,有人問,「這是什麼?」「它會不會變得特別熱?」這是她們第一次看到女修理工。「我覺得女生修理工很酷」,一個叫 Lexi 的女生說。這是影片裡Javid 給孩子們帶來最大沖擊的一個實驗。

孩子們對於世界的認識是基於經驗的,處於吸納的階段,但周圍已經按照之前的方式存在了太久,人們意識不到一些帶有性別成見的細節全都在無時無刻地不被孩子的大腦學習。其實不是大腦決定了男女有別,是社會先塑造了孩子的大腦,然後人們再用學習過的大腦來證明男女有別。

在嘗試改變孩子對於性別的刻板成見之後,Javid 面對的是一個現實。課堂上,男生們面對七巧板更熟練,有的甚至能在10分鐘之內完成拼圖。而女孩子更多是不知道如何是好,就算是有指導,她們也盼著靠放學來躲過一劫。男性更擅長理科,女生則不是,這好像一個可以被事實支撐的觀點——女性在數學、科學相關的行業裡表現平平,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女性在工程師和建築師中佔比分別低於10%和20%。

但那位神經成像學家Gina Rippon認為這也是一種後天誤會。她對 Javid說:「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男孩在成長的過程中更容易被鼓勵去做一些視覺和空間技能的鍛鍊,例如他們讀樂高說明書。有人曾經研究是否能夠透過訓練改變這種情況,結果實驗的大腦掃描圖證明,在三個月裡集中玩俄羅斯方塊的女孩們,她們的空間認知能力提高了。」

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同的玩具開發腦部不同的區域,比如樂高和機器人,更多被認為是男孩子的玩具。男生們更早接受了數學和科學方面的鍛鍊,在面對課堂的時候顯得更為熟練,這又會形成正向迴圈讓他們看起來越來越喜歡數學和科學。在女生則相反,因為她們一開始拿到的玩具更可能是洋娃娃和公主裙。

為了更明顯地探究這其中的關係。Javid在紀錄片裡「使壞」,他找來男寶寶穿上女孩的衣服,給女寶寶穿上男孩的衣服,再讓大人們去負責照顧小孩。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面對看上去是女孩子的男寶寶,大人們都給「她」挑選了娃娃之類的玩具,而面對看上去是男孩子的女寶寶,大人們給「他」挑選了機器人之類的玩具。這樣的一次實驗讓很多成人吃驚,因為它揭示了一個可能的事實,不是孩子自己在選擇性別,而是大人們在塑造孩子的性別。更遠一些看,它預示著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之後,他們首先面對的不是一個尋找自己的過程,而是成為某個性別的既定道路。

是我們的大腦讓男女一樣,但也是我們的大腦讓男女變得越來越不一樣。這些看似邏輯完整的事實,給了極端的成見者底氣說:「男性和女性就好像來自不同的星球。」

女孩低估了自己的聰明,男孩卻只會表達憤怒

圖源紀錄片《男女不再有別》

各自的困境

在紀錄片裡,Javid 提到了一個概念叫性別中立。它的英文表述有兩種,一個是「gender neutral」,一個是「gender free」,提倡中性的性格,或者是去掉性別的標籤。他迫切地想要去做這件事情,因為在干預前的測試結果裡,他在一群7歲的孩子身上已經看到了一個男孩子要男性化、女孩子要女性化的社會是對兩者都有害的社會。「女孩嚴重低估了自己的聰明程度,自尊和自信程度也都更低,男孩則似乎不會表達除了憤怒之外的情感,這真是讓人擔憂。」

「女孩會使用諸如醜、唇膏、美之類的詞語來描述女性,全都是和外貌相關的。」提倡要成功的男性價值觀,給男孩子帶來了更高的自信程度,回答問題的時候,女生更多是安靜和保留的,男生則普遍地更積極,聲音也更大,但它導致的另一面是表達情緒能力的缺乏。

面對鏡頭,孩子們曾被要求用相關詞語去形容一些情緒,比如在描述「開心」的時候,女生們能一個詞接一個詞地說出來,「滿面笑容」,「滑稽」……她們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有的面帶笑容,有的則是隨意地轉動自己的身子,顯得很放鬆。相比之下,男生面對這個問題就像是一場緊張的考試,過程充滿了沉默。為了應對這種沉默,男生們只能抬眼看天花板,或者用「嗯……」這樣的聲音來遮蓋,至少3個男生對著鏡頭說了同一句話:「我真的想不出來。」

在所有情緒裡,男孩只在一種情緒的詞彙量上沒有輸給女孩,那就是憤怒。無法準確地感知自己,導致他們只能更多地用憤怒來表達一切負面情緒,在長大之後,它被總結為男性具有更高的暴力傾向。不僅僅如此,《衛報》在2015年的報道里表明,英國男性的自殺率要遠高於女性,在18-45歲之間的英國男性中有超過40%的人曾經考慮過自殺。除了現實因素之外,一位慈善負責人Jane Powell說:「男性自殺率居高不下可能與男性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不願讓他人替自己擔心的傳統印象在公眾心中根深蒂固有關。」

在之前的環境裡,男孩的確在現實層面擁有優勢,但他們的脆弱面卻無法被接納。而與此對應的,女孩們除了在現實層面可能更不被重視之外(老師點名會更多點男孩子,因為他們總是聲音更大,表現得更為自信),她們從認識到自己作為女生的那一瞬間開始,就需要處理更多的自我消耗,她們面對問題首先更可能會說「我不行」——哪怕她們可以。

紀錄片裡有兩個孩子哭了。Javid第一天去課堂的時候,他帶上了很多標語讓孩子們貼在牆上,標語裡面有一句「女生很強壯」,很多男孩子發出噓聲,有女孩子會贊同,但也有一些保持沉默。

女孩低估了自己的聰明,男孩卻只會表達憤怒

圖源紀錄片《男女不再有別》

後來他帶上孩子們去自己安排的一個遊樂場,裡面有一個設施是「大力錘」,用錘子擊打一個固定的位置,然後計算得分。他讓孩子們按照力氣的大小來排隊,依次預估自己能夠拿到的分數,女生們很多都站在了隊伍後面,而有好幾個男生都預估自己可以拿到滿分10分。

這並不是他們的第一次自我預測,Javid 邀請倫敦大學學院的老師給孩子們做過一次心理測量,其中包括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在一次數學測試裡拿多少分。結果,女生普遍低估了自己的結果,而男生則高估了自己。其中有一個女生 Lexi 引起了特別的注意,她認為自己只能拿到3分,可實際上她拿到了9分。

在「大力錘」的測試裡,Lexi仍然十分謹慎地預估自己只能拿到5分,很多女生都這麼說。但她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如果能夠拿到滿分,鈴鐺會有發出聲音,在最後一次她敲下去的時候,鈴響了。一群孩子簇擁過來讚美她,過一會兒她躲在隊伍後面哭了,「我沒想過我可以做到。」女孩子們抱住她,一個女生說:「我會寫一個『幹得好』的賀卡寄到你家裡去。」好像大家都知道,對於Lexi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勝利」。

而另一個哭的孩子是男生,他叫Riley,是那種你在班級裡絕不會忽視的孩子,反應敏捷而且自信強壯。在遊戲之前,他說自己要把鈴鐺錘爆。但在真正遊戲的時候,他連續三次都沒能擊中受力條,他扔掉錘子,表現得很憤怒,整個人躺倒,把臉埋在草地裡,踢著草堆,可沒有人像安慰 Lexi 那樣去注意他。他一直都在贏,沒試過這麼失敗。「你為什麼會有那樣的反應?」Javid問,「因為我很生氣。」他急得快哭了。

這是一個小插曲,本來是想要告訴孩子們在這個年齡段女孩和男孩其實沒有那麼大力氣上的差別,主要原因在於體重。但沒想到Javid發現,在一個已有性別成見的環境裡,女孩和男孩都有他們自己的困難需要克服。

女孩低估了自己的聰明,男孩卻只會表達憤怒

圖源紀錄片《男女不再有別》

回到原點

連續5周的學習之後,Javid 要再給孩子們做一次測量。雖然時間很短,改變的也只是一些非常細小的方面,但最後的結果是不錯的,最明顯的是女生比之前擁有了更高的自信水平,而男生的同理心也開始上升。

其實不需要測試,他也能夠感覺到。在一次沙灘郊遊裡,Javid 想要辦一場足球賽,他把孩子們匯合在一起,讓他們自己選擇是要按照性別分隊還是按照混合分隊。話音剛落,孩子們的聲音亂作一團,離 Javid 最近的Riley支援混合分隊,「因為男生一直在踢足球,但是女生沒有那麼經常地踢。」在投票的時候,多數人投了不按照性別分。而在事後的旁白裡,Javid 稱這是 Riley 的一個重要時刻:「他意識到如果按照性別分隊對女生不公平,這樣遊戲變得對男生沒有意思,對女生也沒有意思,他有了同理心。」

雖然干預在每個孩子身上的進展都不一樣,但事情正在悄悄地發生改變。一個家裡能夠搜刮出幾大袋公主裙的女孩參與了一場面對全校近300人的朗誦表演,她對媽媽說:「我想要被看到,被聽到。」而那個曾因輸了大力錘比賽而憤怒得無法自控的Riley,後來又輸掉了一次體育比賽,但這一次他祝賀了那些贏的人。沒有玩過七巧板的女生也學會了拼圖,曾說被叫「小甜心」噁心的男孩能夠當眾表演化妝……

在他們離開孩子這個身份之後呢?社會上依然充滿著性別成見。在今天,如果我們被要求填寫一張正式表格,在靠前面的空白裡,它裡面一定有一項是留給性別,我們習慣了這樣去劃分人群,因為它簡單直接。哪怕在男孩和女孩剛被誕生在世界上的那一瞬間,我們更多分享著99%的一樣,而可能只有1%的不同。

女孩低估了自己的聰明,男孩卻只會表達憤怒

圖源紀錄片《男女不再有別》

男性和女性困在自己的僵局裡,有的時候像對付另一個物種一樣各自為戰,就像在程式設計這件事情上總會有男性認為女性不行,嘲笑喬治王子學習芭蕾的主持人則是一個女性。

但這次人們好像找到了另外一種方法。

在那期關於喬治王子學芭蕾舞的節目播出之後,美國時間的8月27日清晨6點半,超過300個人聚集在ABC 前面的廣場,他們大多是男性,也有女性,擁有不同的膚色,年齡,種族,可能彼此之前互不相識,之後也不會再有什麼交集。但在那天,他們聚在一起學了一堂免費的芭蕾課。有的人沒有跳舞,舉著牌子,上面寫著「boysdancetoo」,他們一起完成了一次優雅的反擊。

至少,因為這一次公開的芭蕾舞課堂,喬治王子又可以自自在在地學芭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