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親媽好不容易給娃立的規矩,別人一插手,就前功盡棄

我們在家上網課一週了,要說不難是假話,但心理上沒了兩年前的慌張和焦慮了。放低預期,分工合作,有困難熬一熬,相信總能過去的。

也許是全家老幼被迫憋在一起的時間久了,這段時間收到不少留言說,當媽的突然發現,眼皮底下出現不少“錯誤”的育兒方法,不管不行,要管又怕引起衝突,這可怎麼辦?來和大家說幾個我們的真實故事吧。

01

我發脾氣的時候你還愛我嗎?

有一天晚上,臨睡前小D問,媽媽,我發脾氣的時候你還愛我嗎?當然啦,媽媽愛你,任何時候我都愛你。小D和我說,但是外公外婆說,我再發脾氣,他們就不喜歡我了。我繼續問,你覺得會是這樣嗎?小D說,是的吧,我大哭大叫的時候,大家都是不開心的。

我抱著她繼續說,嗯,你發脾氣的時候,大家的確不太開心。大家不喜歡,大吼大叫,而不是好好說話的樣子。就像你憤怒的時候,你也會脫口而出,媽媽,我討厭你!那麼外公外婆,也會因為情緒不好,而說出不喜歡你的話。

你想想,哪怕你說出這樣的話,是不是還是喜歡媽媽的?小D還真的認真想了想,然後很堅定地“嗯!”。

親媽好不容易給娃立的規矩,別人一插手,就前功盡棄

嚇唬孩子,用“威脅”的話,想讓娃聽話這件事,可能每個大人都幹過。我自己也曾經因為太生氣,脫口而出過,為此也深深的內疚和擔心,因為太多的育兒書都告訴過我,這樣會傷害孩子的安全感。

後來我的確很努力的控制自己,基本不再說這種威脅嚇唬的話了,但對小D和所有的孩子來說,生活裡不是隻有媽媽的。

可能有家人,有老師,有保姆,有親戚朋友,有鄰居有陌生人,這類嚇唬孩子的話,確實很容易脫口而出:你再去摸那個東西,媽媽不喜歡你了;你這樣不是乖孩子,爺爺不要你了;而今,我已經能夠非常肯定的告訴大家,

孩子們的安全感,是一天天積累起來的,他們沒那麼脆弱。

遇到這樣的問題,我能提供的解題思路主要是兩條:

1、不必非要改變那個大人,更不需要因此衝突,不妨努力去影響我們的孩子。

2、

做孩子的“外界調節器”

,安全感如果在別人那裡受傷了,可以在我們這裡多補一點。

每個人的“安全感”,其實都有“總值”,正常生活裡,不會因一人一事就崩潰。

別怕孩子被“嚇壞”,畢竟他們也不會一輩子住在“暖房”。密切觀察,多溝通聊天,真嚇壞了,我們陪著“治癒”;

沒嚇壞,我們陪著“解讀”,這樣的孩子,未來才能“百毒不侵”。與其我們像個“老虎”似的替孩子擋在前面,不如教會孩子學會如何看待這樣的事情,讓他們自己有抵擋外界評價的“爪牙”。

02

但爺爺說可以的!

小D回國後,經常跟爺爺奶奶外婆外公在一起。慢慢,我發現,她開始長心眼兒了。在我這裡不可以的事情,她在老人面前透過撒嬌,或者稍微發一點點脾氣,就能輕易得逞。

慢慢地,她也開始和我討價還價了。有一天晚飯前,她從冰箱裡拿冰淇淋,恰好被我看到。我沒說話,看著她,她裝作沒看見我,直接去客廳找爺爺。

我叫住了她,和她說,我們之前約定的冰淇淋食用規則是什麼啊?是不是說,飯前不能吃?小D護著自己的冰淇淋和我說,可是爺爺說可以的。媽媽好不容易建立的規矩,別人一”插手“,似乎就要前功盡棄了。怎麼辦?生氣?著急?

換做四年前的我,肯定一秒切換“鬥士”模式,直接和一切打破我原則的人正面剛。但現在我不會了,因為我發現,今天吵冰淇淋,明天就吵穿幾件衣服合適,後天又會吵動畫片能看多久……小D的生活裡,總有其他人,她總會“前赴後繼”的想要藉助外力,來試探和挑戰媽媽的育兒規則,難道我天天戰鬥,事事吵架嗎?這類問題,我是怎麼解決的呢?

1、我會再次

重申規則

:我們說好的,飯前不吃冰淇凌,並且再次說明原因:

飯前吃冰淇淋會讓胃不舒服,也會影響之後吃飯。記得《肚子裡有個火車站》那本書嗎?

肚子就會不工作,很難受的。有過帶娃實戰經驗的肯定知道,說這些話,當下幾乎沒什麼用。但我始終覺得,

育兒不是為了證明“我們贏,我們對”,而是讓孩子“明理”。

而道理這件事,就是要反覆反覆強調,才能變成內在規範。我並不指望眼前多說這一次,就能說服小D。

2、然後我會表明態度:這是媽媽的原則,媽媽帶你的時候,就是不可以的,其他人怎麼說都無效。那天,我制止了小D吃冰淇淋。當然啦,她肯定會鬧,也會不服氣,但我就像之前每一次應對不允許她做的事情一樣,

溫柔陪伴,但堅定落實

親媽好不容易給娃立的規矩,別人一插手,就前功盡棄

你們肯定會說,這樣媽媽不就是惡人,孩子肯定就和放縱她的人親唄。短期會吧,但這又迴歸到了我的育兒原則之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

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孩子的父母,而不是朋友。

這些原則我選擇執行,是因為我覺得對的,我自己也是這麼遵守的。

有一些原則,小D現在就會內化,比如她會主動和爸爸說,吃飯要扶著碗,不要看手機,她開始認同,爸爸也應該遵守規則。有一些原則,她現在會“鑽空子”,但是沒關係,只要我相信,自己是最能影響她的一個人,那麼我就堅持,耐心地告訴她原因。把與他人戰鬥的精力內收,多花時間問問自己,為什麼我選擇這樣的原則?

多花時間影響孩子,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

別把管不住自己孩子的無力感,轉嫁給別人,說都是別人“禍害”了孩子。立規矩這件事,從來都是我們父母自己的責任。

03

別人說我很差

小D剛上一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回家和我說,媽媽,我是個廢物,做什麼都不行。這麼扎心的對話,當媽的我,肯定嚇了一大跳,趕緊追問,才知道學校有跳繩的要求,老師會把還不會跳繩的人名字寫在黑板上,每天更新。小D不會跳,而且小D從小運動能力都是偏差的,臨近學期一半了,她還是不能好好協調手腳。

估計老師也急了,直接說,你看看XX,之前和你一樣不會跳,人家現在跳那麼好了,你羞愧嗎?(小D和我說的原話)。

親媽好不容易給娃立的規矩,別人一插手,就前功盡棄

這種話簡直是直戳了媽媽們的氣管——教育最基本的,就是不要拿別的孩子來打壓這個孩子。當年,我先生就總跟女兒說“你看看別人這,看看別人那”,他也是想鼓勵小D,但我沒少為這事而跟他爭吵。

但現在我反而淡然處之了,

我無法給小D弄出一個“真空”的世界

,保證任何人都不拿她去“比較“——想明白這點後,我還是從小D入手。

界定問題

—— 哦,你說的是你跳繩不好啊,你因為跳繩不好,就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好了呢。

抽離看待

—— 但媽媽覺得你有很多地方很厲害的啊,比如你小時候不會騎平衡車,後來騎得飛快;你一開始上體操課,做什麼動作都是落後的,後來都能得心應手。

給予肯定

—— 你肯定不是廢物啊,你是超級棒的Dorothy的,但是每個“超級棒”的人,肯定也有自己不擅長的。比如超級棒的媽媽,現在還不會騎腳踏車。超級棒的Dorothy,現在還不會跳繩。

成長型思維

—— 但哪怕我們不擅長的,還能堅持,這也是超級棒啊。讓我來看看,Dorothy堅持學習跳繩多久了。哇,112天了。

親媽好不容易給娃立的規矩,別人一插手,就前功盡棄

透過這樣的對話,幫助孩子賦能,從全盤否定自己的低能量中回升起來。而且更加關鍵的是,這也給了孩子內心一張網。

其實後來小D仍然是他們班最後一批會跳繩的,但她明顯不那麼受影響了,有時也會難過,但自己會自我調節說,可是我有堅持啊,我一直在努力啊,我肯定會學會的。我以前遇到逢年過節就如臨大敵,畢竟親戚朋友都會進行“別人家孩子”的比較。

如今,我就坦然了,

因為比較總是不可避免,但如何幫助孩子從比較中收穫激勵,而不是打擊,這是我們父母自己的功課。

04

做個核心穩定的父母

小D的這三個故事,是不是讓你放鬆了一點點呢。我曾經是個特別“較真”的人,我認真學育兒,嚴格要求自己,當然遇到任何和我不同的,我也嚴格想矯正他人。我曾經以為這是“無比正確”的事,做媽媽的,當然就是保護好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一切代價。

但後來我發現自己錯了,

除了生命安全問題外,我希望養出的一個孩子,是具有靈活性,而不是僵硬的。

親媽好不容易給娃立的規矩,別人一插手,就前功盡棄

大千世界,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如果我們只是預設,自己的才是對的,別人的都是錯的;我們只認定一種應對方式,別的方式都是錯的;那麼我們不僅會活得很累,而且還會缺少了自我成長和迭代的機會。

堅持好自己的底線和原則,然後適當地增加一點柔韌性,對自己和對孩子都是有好處的。

而且,實踐證明,孩子真的沒那麼脆弱,也不會變得那麼壞。

做個核心穩定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安全的緩衝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