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東航失事飛機牽動全網的心:孩子,未來無法預知,但你也要學會面對死亡

昨天,東航一架搭載132人的波音737在廣西藤縣墜毀,引發山火。

陸續地,飛機碎片被發現,救援隊伍緊急集結靠近,和時間搶生命。眾網友都為此感到揪心不已,默默祈禱能有更多生還者的訊息。

東航失事飛機牽動全網的心:孩子,未來無法預知,但你也要學會面對死亡

中國東方航空微博截圖

然而,看到現場飛機殘骸的狀況,每個人心裡可能都會有這樣消極卻客觀的猜測:

在接下來的時間,遇難者會變成冷冰冰的數字呈現。

這些乘客,可能是誰的爸爸媽媽,兒子女兒。上飛機前,他們或許還給家裡人發了一句再平常不過的“落地了再打給你”。只是這一刻,對親人來說,已經變成了渺茫的希望 。

東航失事飛機牽動全網的心:孩子,未來無法預知,但你也要學會面對死亡

(圖片來源於網路)

席慕蓉在《小紅門》裡說:“時光最殘酷的地方就在於,你以為日子是這樣一天天過,昨天見過的人,明天也可以再見。

但就是會有那麼一次,在你一放手一轉身的剎那,在你說完再見以後,就真的,再也不見。”

大人尚且無法承受這樣的喪親之痛,那麼孩子呢?那些像往常一樣,期待父母準時回來的孩子們,遭遇變故的時候,又該如何理解這樣悲痛的現實?

在中國的教育中,時常缺少死亡教育這一環。然而,生命太無常了,明天和意外真的不知道誰先來臨。

或許藉由這次事件,

我們可以和孩子坐下來聊聊,關於死亡這件事。

01

孩子眼裡的“死亡”是什麼樣的?

心理學家納吉曾經對幾百名孩子的“死亡觀念”做過研究,分成了三種不同年齡段的概念發展模式:

在孩子3-5歲時,會認為死亡是可逆的,它僅僅是一種離開,未來死去的生命還會回來。

而5-9歲的孩子,覺得只有被死亡抓走的人才會真正死去,像英雄、特別的人,可以對抗死亡活下來。

9歲以上的孩子,大概能夠理解死亡不可避免,並且普遍存在。

除了納吉的研究,很多教育學家發現,

孩子四歲左右,就會產生死亡的概念。

而對於死亡,孩子其實是充滿疑惑和焦慮的。

東航失事飛機牽動全網的心:孩子,未來無法預知,但你也要學會面對死亡

(圖片來源於網路)

《爸爸去哪兒3》中有一期,幾個爸爸嘉賓喬裝成年老的樣子,就激發了孩子們的死亡和分離焦慮。

對孩子們來說,如何接納自己熟悉的生命離去,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臺灣的教育學博士張淑美就在《兒童生死教育之理念與實施》說道:“如果大人沒有正確引導,孩子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的認知,進而產生負面的情緒,影響一生。”

事實上,孩子能多大程度理解和接受死亡,就有多大程度去敬畏生命。

02

越迴避“死亡”的討論,孩子越無知

馬東曾經在《奇葩說》中說:“面對生死這件事,是我們所有漢文化裡面的人缺失的一課。”

東航失事飛機牽動全網的心:孩子,未來無法預知,但你也要學會面對死亡

(圖片來源於網路)

《南方都市報》曾經做過這樣一項調查:在300名樣本家長中,只有13。6%的人會認真回答孩子關於死亡的問題,六成以上的家長會覺得問題沉重、尷尬,選擇迴避。

然而,

掩蓋反而會讓孩子對死亡產生誤解,甚至以兒戲的態度實踐。

之前,邯鄲一個11歲的哥哥,為了證明遊戲中的復活情節,竟然攜妹妹跳樓。

東航失事飛機牽動全網的心:孩子,未來無法預知,但你也要學會面對死亡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兩人從四樓一躍而下,重傷入院。孩子們身心受到了極大的創傷,經歷了4次病危通知後,才意識到 :

生命只有一次,人死便不能復生。

除了好奇,孩子們因為模糊的死亡認知,還有可能產生恐懼。

家長諱莫如深,孩子們接觸的影視作品裡對死亡的呈現又是壓抑、恐怖的,這會讓孩子在潛意識裡將死亡和魔鬼繫結在一起,變得膽小。

這樣的孩子,如何坦然接受生命裡的每一次失去呢?

03

和孩子補上一節生命教育課

育兒專家張雪峰說:

“生命教育應當儘早地進行,讓孩子正確地直面死亡,懂得生死的含義之後,才懂得對世間萬物的珍惜。”

深以為然。給孩子補上一節生命教育課,能夠引領孩子進行更深度的思考,為自己的成長與強大注入力量。

東航失事飛機牽動全網的心:孩子,未來無法預知,但你也要學會面對死亡

(圖片來源於網路)

幫助孩子理解生死,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

認同孩子對於死亡的悲傷和恐懼情緒

如果孩子剛剛經歷了生離死別,家長除了安撫,還要陪伴孩子,引導他們宣洩情緒。

與此同時,孩子對死亡可能是充滿疑惑的,家長需要解釋生命離開的原因。

比如:“寶寶,狗狗年紀大了,就像生命的電量用光了。它離開了我們,但你還留下了和它很多的美好回憶對不對?”

不僅如此,家長還要接著和孩子討論生命長短的問題。因為面對突如其來的分離,孩子也更在意自己的爸爸媽媽,會不會也這樣突然離開。

所以我們需要像這樣告知孩子,讓他們理解,生命只有一次,非常珍貴。而且爸爸媽媽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依然陪伴支援你。

選擇合適的儀式,讓孩子好好告別

我們需要引導孩子對逝者做一個告別儀式,讓他們整理自己的情緒,並瞭解:

死亡雖是生命的消失,卻不是愛的分離。

東航失事飛機牽動全網的心:孩子,未來無法預知,但你也要學會面對死亡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我們要感恩過去的經歷,同時帶著逝者的期待和力量,珍惜當下,更堅強地活下去。

3.選擇一些生命教育的作品,加強孩子對於生命的理解

最後,我們也可以透過一些影視和文學作品,幫助孩子理解死亡。

比如電影《尋夢環遊記》,就以溫情的方式,告訴孩子們:死亡是生命的補充,它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東航失事飛機牽動全網的心:孩子,未來無法預知,但你也要學會面對死亡

(圖片來源於網路)

還有真實文學《失物列車》、《媽媽的星石島》、《許願地球儀》等等,都是溫柔且有力量的生命教育系列作品。

對於年齡稍大一些的孩子來說,透過閱讀,和爸爸媽媽討論,也是有效的生命教育方式。

周國平在《守望的距離》一書中說:“人生是戰勝不了的,它是僥倖落在我們手上的一件暫時的禮物,或早或晚,都要把它交還。”

生命,是有價值的旅程。死亡是身體消失,但愛並沒走遠。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坦然接受生命的離開,無悔地用心過好當下。

喜歡文章,關注養料公眾號(id:yangliao99),獲取更多更新文章,與千萬父母交流有料的養娃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