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世界孤獨症日“星星的孩子”到中國地大看星星

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4月2日訊

孤獨症只是一種暫時的心理狀態?寶寶“貴人語遲”有自閉症傾向,長大就好了?錯!4月2日,一群孤獨症寶寶在監護人、志願者和醫護人員陪伴下,到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博物館做遊戲、看星星、探索神奇的遠古生物。同時,不少市民在此接受了孤獨症科普教育。

世界孤獨症日“星星的孩子”到中國地大看星星

活動現場。記者毛茵攝

4歲的小女孩平時根本不搭理爸爸媽媽,在博物館,她手指著一顆又一顆星星,眼睛放出了光,激動地抓緊了媽媽的手;6歲的泡泡是個坐不住任性的小男孩,走到高大的恐龍模型前,他安安靜靜地盯著琢磨;來自光谷的一位媽媽擔心自己孩子有交流障礙,得到醫生現場諮詢幫助……

世界孤獨症日“星星的孩子”到中國地大看星星

活動現場。記者毛茵攝

2022年4月2日是第15個世界孤獨症關注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聚焦孤獨症服務:構建社會保障機制,促進服務機構高質量發展。由省市殘聯、市衛健委和武漢市社會心理服務行業協會組織的“快樂星球,愛不孤獨”活動現場,武漢市心理醫院院長李毅教授表示,希望為孤獨症兒童及家庭送去關懷與溫暖,促進他們的社會融合;提升社會對孤獨症群體的瞭解和接納,他呼籲更多社會力量關注和關愛孤獨症群體。

世界孤獨症日“星星的孩子”到中國地大看星星

活動現場。記者毛茵攝

目前,世界範圍內孤獨症的患病率仍在不斷上升。在我國,孤獨症是導致兒童精神殘疾的最主要病種。早期報道患病率為0。02%-0。04%,到2012年監測的資料顯示其患病率達到1/68。男女比例為1。33-16:1。雖然女性孤獨症相對少見,但其患兒症狀往往相對較重,更容易共患其他精神問題。“但對於孤獨症,大眾仍有很多誤解。”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兒康部主任湯珺主任醫師說,對孤獨症孩子來講,年齡越小,神經發育的可塑性越強。因此,早期識別和干預是療效的關鍵。診斷的目的不是為了給孩子“貼標籤”,而是為了更客觀地評估孩子在孤獨症症狀影響下的成長困境,從而制定個體化康復計劃。

雖然對確切病因及發病機制仍不清楚,但目前觀點認為,它是一個以遺傳因素為主,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導致的結果。應該如何識別自己的孩子是否有孤獨症呢?

兒童康復專家湯珺表示,父母注意到的最早問題以“不會講話”和“不理人”佔多數,其他表現還有“不看人、沒反應、像聾人但對有些聲音很敏感、奇怪的玩法、奇怪的偏好、情緒不穩、亂髮脾氣、傷害自己、聽不懂別人說的話、講些別人聽不懂的話等。具體來講我們需要觀察孩子的社會互動障礙、語言溝通障礙、興趣狹窄、堅持同一性和儀式性強迫性行為,以及是否有感覺和動作障礙、智慧和認知障礙等。

作為武漢市最早全面開展孤獨症評估診斷與康復訓練的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兒童康復部主任,湯珺說:“目前孤獨症無根治的療法。最有效的,也是最主要的方式仍是特殊教育訓練,經過專業人員評估,醫生與家長針對患兒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從而促進患兒語言發育,提高社會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學習技能。”

(長江日報記者毛茵 通訊員鄧盛強 陳識)

【編輯:餘麗娜】

【來源:長江日報-長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