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小女孩“故意”叫錯對大人的稱謂引熱議,網友:是小機靈鬼無疑了

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慢慢接觸和學習許多東西,其中就有很多名稱,稱謂關係等。尤其是家裡的親戚稱謂,更多時候連大人也覺得腦袋暈,更別說小孩子了。但是有時候孩子卻不是不明白,而是故意叫錯,和家長調皮玩鬧。

小女孩“故意”叫錯對大人的稱謂引熱議,網友:是小機靈鬼無疑了

最近微博上就有著這樣一個古靈精怪的小朋友,故意不叫對稱謂,和大人們玩。影片中,小朋友乖乖站在那裡,聽大人問話。家長說:“我是她(可能是另一個小朋友)的誰?”小姑娘:“是阿姨。”“那我是你的誰?”沒想到小姑娘嘿嘿一聲壞笑,飛快地喊出“阿姨”兩個字,轉身就跑,把那一聲“我是你姑姑!!”留在身後。結果這還沒完。快睡覺的時候,小姑娘穿著短袖短褲坐在床上,媽媽過來問:“你說我是你姐呀?”看到小姑娘還笑著點頭,媽媽都給整笑了。然後接著問:“那媽媽呢?”小姑娘眼睛珠子一轉,抬起胳膊指向浴室的方向,“媽媽洗澡去了。”然後還很壞的來了一句:“姐,過來!”這可真是一個小機靈鬼,太會搞事情了。

網友們也被小朋友可愛到了,紛紛留言:“特別喜歡這個小女孩,太可愛了,叫什麼名字?”、“我女兒是特別喜歡給她爸爸起新名字,我那天說你看爸爸骨碌一下就起床了,真棒!她對她爸爸說,那我以後叫你小骨碌好不好?笑死我了。”、“小孩子都太好玩了,又乖又可愛。”

小女孩“故意”叫錯對大人的稱謂引熱議,網友:是小機靈鬼無疑了

雖然孩子有時候故意這樣搞怪,還讓人覺得挺可愛的。但是如果是小寶寶在正經的認知和學習物品的名稱,家長們可不能這麼玩。教對教好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家長們在教孩子認知事物的時候,應該怎麼去做呢?

認知必須從實物開始教起

孩子剛開始認知的時候,自然是什麼也不懂。因為還比較小,之前也並沒有認知的經驗,所以他們的理解能力非常的有限,完全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所以這時候家長教孩子認識物品,還是需要從有形的,具體的實物開始。比如拿著一個杯子,讓孩子觸控杯子,一遍遍教孩子杯子的發音。這樣孩子才能慢慢理解這是物品的名稱。等到孩子再大一些,就可以試著教孩子一些半抽象的東西了,然後再過渡到抽象的概念。這個順序可不能錯。

小女孩“故意”叫錯對大人的稱謂引熱議,網友:是小機靈鬼無疑了

認知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

孩子從生活中自己身邊的一些東西開始學習,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孩子身邊的物品,孩子都會比較熟悉,也能夠更多地引起孩子的注意,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它們的名稱概念。而如果是孩子不常見,甚至沒見過的東西,孩子就很難進行想象和聯想。另一方面,利用孩子身邊的事物,讓家長在生活中教,孩子在生活中學,也在生活中進行應用來強化記憶。這樣孩子才容易學,容易記住。

小女孩“故意”叫錯對大人的稱謂引熱議,網友:是小機靈鬼無疑了

每次教的物品不宜過多

孩子的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就像人一次吃東西吃得太多就會消化不良一樣,孩子一次性學習太多東西,反倒會讓孩子記不過來。不利於孩子學習。所以家長們把握好一次交給孩子的內容量,少量多次地讓孩子學習。平時多做一些練習,才能反覆鞏固,讓孩子牢牢記住。

孩子剛剛開始學習事物的時候,需要家長給孩子一個好的引導和教授。在家長的幫助下,孩子們才可以一步步地開始接觸,理解和融入這個世界,也正式地走上了自己人生的道路。所以家長在教孩子起步的時候,千萬不要覺得麻煩。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包容,相信孩子會做的一級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