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給孩子說不清的道理,陪他一玩就懂了

給孩子說不清的道理,陪他一玩就懂了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3197天

為人父母,你一定也遇到過這樣的尷尬:

想跟孩子講隱私部位別人不能碰,寶貝卻反問為什麼;

想告訴她有些人不適合做朋友,卻解釋不清楚為什麼;

想跟他強調某種東西很危險,表述了半天他還是聽不懂;

……

很多父母本著講道理的原則,好言相勸,卻發現我們以為很簡單的道理,他們卻怎麼也聽不懂。我們認為是常識的問題,他們卻一直在問為什麼。

這種尷尬,就如同“秀才遇到兵”一樣,讓人無奈又無力。

實際上,這些問題並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我們大人自己用錯了方式。

早在十八世紀的時候,思想家盧梭就反覆提到過:

跟孩子講道理,是最沒用的教育方法。

想要與孩子有效溝通,就要進入孩子的世界,使用孩子的語言。

而遊戲,才是孩童世界的通用語音。

道理,不是說給孩子聽,而是玩給孩子看。

01

為什麼要用遊戲方法來教育孩子

“先做完作業才能玩!”

“你們在樓頂打鬧是危險的!”

“和別人約好時間卻不守時的行為是不對的!”

“隨意打斷別人說話是沒禮貌的!”

當這些話脫口而出時,其實沒有哪個孩子能夠馬上照做,因為這些你以為已是常識的道理並不是孩子可以聽懂的語言。

可是,道理又不能不講。

怎麼講道理,才能讓孩子秒懂,並且馬上執行呢?

玩、做遊戲。

用遊戲這種方法來教育孩子最容易接受

“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是孩子的主要溝通方式。所以,如果能把生活的一些片段,做成玩遊戲的樣子,不但孩子樂在其中,還可以在玩中獲得樂趣,在玩中瞭解生活,在玩中懂得道理,在玩中形成好的性格、更多地瞭解世界。

遊戲更容易讓孩子形成自己的感知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孩子透過玩遊戲自己親身得來的經驗永遠是最為有效的、印象最為深刻的、理解最為透徹的。

遊戲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最有效的橋樑

遊戲中家長可以參與進來,與孩子一起互動,是孩子最盼望的親子活動。不管是什麼型別的親子游戲,玩什麼不重要,怎麼玩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玩!

遊戲能夠讓孩子自己決策,自己擔當,形成自主意識

遊戲是一種最具有滲透性的教育工具。遊戲中孩子要自己遵守遊戲規則,自己決策,自己擔當。

這個過程中,孩子翻身做了主人,擁有了一定的自主權利,他們會表現得非常敬業,情緒也會非常愉悅,甚至他們會把自己的學習過程變成一種遊戲的過程,能夠積極地享樂其中。

所以,跟孩子講不清道理的時候,不妨看看《給孩子說不清的道理,陪他一玩就懂了》,學習些遊戲,“玩給他看”,讓講道理不再那麼難,讓親子時光變得更加愉快!

02

怎樣用遊戲講清楚道理

《給孩子說不清的道理,陪他一玩就懂了》一書中,有大量的指南案例,展示了遊戲的魔力。全書從兒童自我保護、提升交友情商、愛上主動學習、養成良好習慣四大維度出發,用39個互動遊戲,教會孩子如何安全、快樂地學習生活。

來一起感受下用遊戲講道理的魅力:

帶竹籤的食物,要橫著吃!

雪糕、乳酪棒、羊肉串、糖葫蘆、烤腸……這些帶竹籤的食物,如果孩子豎著吃,邊走邊吃,或者一邊打鬧一邊吃,非常地危險。怎麼給孩子講清楚潛在的危險呢?

利用身邊的水果,比如火龍果,削成類似頭的形狀,還有一張“大嘴”。然後拿著冰糖葫蘆的竹籤橫著放進“大嘴”裡,讓孩子來判斷這樣吃會不會扎傷火龍果。

然後再拿著籤子比劃著豎著吃,一瞬間就把火龍果扎透了。孩子很直觀形象地就理解了為什麼帶竹籤的東西豎著吃很危險了。

他冒充我爸爸,強行拉我走!

這是一個兒童自我保護意識的遊戲。

在這個遊戲中,可以讓孩子和奶奶扮演去遊樂園玩,之後奶奶去衛生間,消失在孩子的視線之中。

再找一個人來扮演“壞叔叔”,“小朋友,是不是和家人走散了,叔叔剛才看到了你的家人,叔叔現在帶你去找找”。

這時等待孩子的反應,根據孩子的反應把可能發生的故事情節演給孩子,並告訴孩子該怎麼應對,相應的安全知識也就教給孩子了。

被人從後方抱住如何反擊?

這也是一個自我保護的遊戲。

透過跟孩子游戲互動作示範,爸爸假裝壞人,媽媽扮演孩子,爸爸從背後抱住媽媽,模擬校園欺凌。

然後媽媽可以重心下移,雙臂抬起從而逃脫。爸爸緊追不捨,媽媽可以伺機蹲下,絆倒對方。

示範完畢後,再和孩子玩一次,讓孩子親身體驗一下,從而學會如何反擊。

為什麼重要的事情要先做?

先看動畫片還是先寫作業,一直以來都是孩子最糾結的事情。該如何不用哄騙吼,讓孩子主動先寫作業再看動畫片呢?

可以讓孩子自己做決定。當然,不出意外,孩子肯定選擇先看動畫片,大機率是作業沒完成,第二天被老師批評。

這時候,可以用半杯米加一個西紅柿來做實驗,讓孩子想辦法把西紅柿放進裝有半杯米的杯子裡,同時保證西紅柿不冒出杯沿來。

當孩子想到先把米倒出來,把西紅柿先放進杯子裡,然後再把米重新裝進裝有西紅柿的杯子時,表揚孩子並詢問孩子怎麼想到這個好辦法的。

孩子回答過程中就可以引申到寫作業與看動畫片兩件事情的重要優先順序以及做事情要有先後順序的道理上。如果孩子沒想出來,可以自己示範給孩子看。

書中還有:

一個人在家時,有人來敲門怎麼辦

陌生人給的飲料不能喝

離風箏線和放風箏的遠一些

被意外鎖在車裡,這三種方法能救命

著火了,我該怎麼辦

答應別人的事情要說到做到

。。。。。

03

結語

李玫瑾曾說:二流父母講道理,一流父母找方法。

以大道理來強迫孩子接受來自家長口頭的“道理”,因為孩子沒有親身體驗過,無法和實際生活或導致的結果聯絡上,他們就會認為家長的“道理”實際上是一種空洞的說教和強迫式的壓制。

想讓孩子懂道理,不妨用遊戲的方式來解說。或許在遊戲之後,你會收穫:

媽媽,我沒想到繃緊的風箏線這麼可怕……

媽媽,遇到壞人要強行帶我走,我能摔什麼東西啊……

媽媽,平時我就喜歡下雨天踩水坑,沒想到有可能就掉井裡啊……

媽媽,咱家車後備箱逃生開關在哪呢……

媽媽,以後我和同學有矛盾時,一定和他說清楚……

媽媽,我明白了,哪怕是班裡學習不好的同學,也有他的長處……

媽媽,我以後一定先學習再玩,不然我也會上課打瞌睡……

媽媽,以後有事我再也不瞞著你了……

作者:蘇雲,精讀讀友會會員。用時間換天分,越努力越幸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