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駕馭情緒的力量》—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文字數4172,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駕馭情緒的力量》。

作者珍妮弗•泰茲,臨床心理學博士,美國認知療法研究院(AICT)認證治療師,紐約市語境行為科學研究協會的發起會員之一,曾多次在正念和接納的相關國際會議上發表演說。強調同時關注接納和改變,提供切實可行的工具來幫助人們“從陷阱中脫身”,以便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幫助無數患者擺脫了情緒化飲食障礙。

作者在臨床治療中注意到,很多人會在情緒不佳時,選擇用飲食來改善心情。但是,用飲食來管理情緒,往往適得其反,讓情緒變得更糟。於是,她在本書中,從情緒化飲食入手,引導讀者重新認識情緒,並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幫助讀者管理情緒,應對壓力,進而提升生命的意義。

1

情緒和飲食的關係

飲食是為了維持生存,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情緒是心理上的各種感覺和狀態。那麼,飲食和情緒為什麼能扯上關係?這是因為飲食行為不但能滿足我們的生理需求,還具有一些附帶的心理效用,比如滿足和安全感。

在正常情況下,飲食帶來的心理效用是正面的,但情緒不是。有些情緒是正面的,比如喜悅、自豪;另一些情緒則是負面的,比如害怕、內疚、憤怒等等。

人類有一種天性,叫做趨樂避苦。當我們感覺到負面情緒時,第一反應就是擺脫它們。而擺脫某種情緒最好的辦法是用另一種情緒或感覺來替換。這時,飲食和情緒就順理成章地產生聯絡了,在情緒不佳的時候,我們嘗試著用飲食帶來的好心情去替換壞情緒。

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表述,“情緒化飲食”就是指一個人並非生理上的飢餓需要,而是受到情緒,特別是負面情緒的驅使,而去進食,想在短期內為自己提供一種舒適的感覺。那些負面情緒可能是無聊、緊張、孤獨、悲傷、焦慮、失落等等。那麼,我們怎麼分辨情緒化飲食和正常的飲食呢?情緒化飲食通常會有下面幾種典型的表現:

在沒有飢餓感覺的時候,或者明明已經吃飽了時候,心裡仍然感到不滿足,還要繼續進食或者吃零食;對某種特定的食物感到熱切的渴望,頻繁地大量的吃這種特定的食物;在經歷壓力事件的過程中或者之後吃東西。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有類似的表現,那真的要考慮自己是不是有情緒化飲食的傾向了。

情緒化飲食並不能長期、有效地改善情緒,而且還存在惡劣的副作用。因為人對某種刺激帶來的感受,存在著一種強度遞減效應,這是一種心理上的“脫敏”現象。心理學上,常會利用這種“脫敏”現象來改善心理障礙。

比如,利用增強刺激源暴露來治療恐懼症。有個人特別怕狗,那麼心理治療師就會讓這個人逐漸地多接觸狗。一開始,可能讓他遠遠地去看狗;等他習慣了這種刺激,就讓他慢慢接近狗;等他再次習慣了刺激,就讓他給狗餵食。這麼一步步地進行下去,最終這個人就完全不怕狗了,也就是說,狗這種特定的刺激源,再也激不起恐懼感了。

情緒化飲食,也會讓人對飲食的感覺脫敏。如果一個人反覆的利用飲食來改善心情,那麼,同樣的食物帶來的滿足感就會越來越小。也就是說,飲食和情緒撫慰之間的關聯逐漸變弱,直到幾乎沒有什麼明顯效果。更糟糕的是,很多人會用增加飲食數量的方式,來維持情緒化飲食的效果。顯然,這會導致過量進食,造成一系列健康問題,肥胖是其中最顯而易見的。而過度攝取某些營養素也會對身體造成危害,比如過量攝取蛋白質會損害腎臟等。

長期的情緒化飲食,不但不能改善情緒,還會誘發心理疾病。當人感覺難過的時候,用食物來安慰自己,但他的理智會告訴他,這麼做並不解決實際問題。大吃一頓之後,他往往會感到後悔,並且可能下決心嚴格限制自己的飲食,但是,一旦情緒再次失控,你又會掉進情緒化飲食的漩渦。這很有可能形成一種惡性迴圈,最終演化成神經性厭食症和暴飲暴食症。到了這個地步,就不是單純的肥胖問題了,它會危及一個人最基本的心理健康。那麼,應該怎麼解決呢?

作者指出,情緒化飲食的根源,不在於飲食,而在於我們使用了錯誤的方式去對待情緒。情緒問題,才是最根本的問題。即使你沒有情緒化飲食的問題,你還是可能用別的不良方式去處理情緒。因此,解決情緒問題,不受情緒的傷害,才是我們要關注的重點。那怎麼解決情緒問題呢?那就是學會拆解情緒。

2

如何拆解情緒

運用“正念”進行拆解。正念原先是一個佛教修行術語,指的是修行者將思維固定在某個物件上,專注的觀察它。佛家認為,正念能幫助修行者保持思慮的穩定,形成一種精進、專注的力量。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美國心理學家把“正念”引入了西方,形成了一套以正念為核心的心理療法,統稱正念療法。

現代的正念療法強調三個要點:一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覺察;二是專注於當下,也就是當前這一時刻的情況;三是在覺察和專注當下的過程中,不做價值判斷,也就是不去分辨“好壞”和“對錯”。那麼,應該怎麼利用正念去拆解情緒呢?

1、“抽離自我”

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一旦發現自己產生了某些情緒時,就馬上在想象中按一個暫停鍵,把自己從情緒的漩渦中抽離出來,努力進入正念的狀態。這時,我們嘗試從一個客觀、外部的視角,跟情緒保持一定的距離,來觀察和體驗自己當下的真實情感,不走神,不評價,全然接納當前狀態。

2、辨別和標識情緒

我們的目的是搞清楚,究竟是哪種或哪些情緒在當下時刻籠罩了我們。我們將把這些情緒一一揪出來,精確地描述它們,給它們下定義,給它們貼標籤。

比如,當你感覺心情不好時,要精細和明確地指出自己實際感受,可能是焦慮,也許是羞愧,也許驚恐,也許是感覺被人冒犯。有時候,我們的情緒是混合的,那你就要進一步拆分這團混合的東西,找出它的具體成分。

比如,“絕望”就是一種混合情緒,它大多結合了悲傷和事情永遠不會改變的信念。有時候,有些情緒特別強烈,也會掩蓋當時的其他情緒。

作者列出了最常見的八種情緒,包括恐懼、焦慮、憤怒、愉悅、羞愧、內疚、噁心、興趣。

3、刻畫情緒流程

我們要研究每一種情緒的動態流程,找出它的來龍去脈。主要是搞清楚某種情緒怎麼觸發的,是什麼人或者什麼事情觸發的;這種情緒會造成什麼身體上的感受和反應;這種情緒又通常會引發什麼衝動,導致什麼行為;最後再分析一下,這種情緒,從短期來說,對我有幫助嗎?從長期來說,對我有什麼影響?

比如,恐懼。面對歹徒、業餘人士上臺演講。恐懼會引起一系列身體反應,比如心跳加快,呼吸不穩等等。體驗到恐懼後,人們會有逃跑的衝動,行為上會哭泣、尖叫,或者呆若木雞。

恐懼對我們有幫助嗎?面對歹徒,逃跑和尖叫可能是有幫助的,讓你迅速逃離危險現場,或者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但對於公開演講、陌生環境這類情況,恐懼可能真的沒什麼幫助。從長期來講,人的一生總要面臨許多風險和不確定的情況,如果你總是被恐懼所控制,就很難成長。在拆解情緒之後,有些簡單的情緒問題就自然消失了。

在生活中,我們的很多情緒問題並不是這麼簡單就能解決的。拆解情緒,只是控制情緒的前奏,要徹底改善情緒問題,我們就必須深挖情緒的心理和思維根源。

3

拆解情緒有什麼用

能幫助我們找到負面情緒的深層根源,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它們。作者在多年的研究和治療中,歸結出來三大情緒根源,以及對應的解決建議。

1、不能駕馭慾望

慾望可能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一些慾望是應該得到滿足的,比如你真的餓了,就應該吃東西。但很多時候,你想要並不代表你真的會這麼做。比如,你本來打算看書學習的,結果忍不住看了好幾個小時的電視劇。

慾望的厲害之處在於,如果不能馬上得到滿足,常常會滋生出不良情緒。我們會感到很不爽,感到焦躁、委屈、生氣。而這些不良情緒,又會反過來助長慾望,就好比火借風勢,風助火威。這就是我們常常縱容慾望,之後又後悔、內疚的原因。我們認為慾望必須得到滿足,否則慾望就會越來越強烈。

但作者指出,滿足慾望並不能消除慾望,反而會加強慾望。我們越是對慾望屈服,就越會有更強烈的慾望,而抗拒能力則會越來越低。

比如,你特別想吃一根某個牌子的雪糕,結果附近的小超市都沒有賣這種雪糕的。當時,你可能失望而歸,但也就算了,過一會兒,你再忙點別的事情,可能就把想吃雪糕的慾望完全拋在腦了。

所以,對待某些慾望和隨之而來的情緒,我們不妨冷眼旁觀,利用正念的方法去體會,去拆解,去分析,但就是不去滿足它們。一段時間之後,有的慾望也就沒那麼強烈了。

2、思維陷阱

很多情緒問題,其實是思維和觀念的問題。人類有一種特殊的能力,那就是不管在任何情境裡,都能把自己頭腦中的想法、觀念投射到現實中,給現實抹上某種色調。

比如,一個人努力了很久,也沒能做成某件事,他就形成了一種的觀念,認為自己一定不能成功。帶著這種觀念,他在面對新的困難和挑戰時,就自然產生了無奈、無助、悲傷、痛苦等負面情緒。

所以,如果想控制好情緒,我們一定要經常檢查自己的思維傾向和評價體系,避免思維陷阱。在下某個論斷之前,多搜尋相關的知識,多瞭解相關的事實,努力運用邏輯思考,適當尋求他人的觀點。

3、痛苦耐受力太低

痛苦耐受指的是面對負面情緒時,能夠很好地接納和應對的能力,因為我們並不能避免痛苦,而且衝動行為反而會增加痛苦。痛苦耐受既包含你對自己跟生理或者情緒上的痛苦共處能力的覺知,還包含你包容痛苦感受的行為。作者指出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如果一個人的痛苦耐受力很低,那麼他在遭受某種痛苦時,反而會傾向於做一些更冒險的事情。

有一項研究表明,當人們在賭博時,遭受了較大的損失,很多人反而會加大賭注,或者參與一些風險更高的賭局。顯然,為了逃避痛苦而衝動行事的做法,通常會雪上加霜。因為這種時候,我們會變得目光短淺,智商下線,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怎麼從眼前的痛苦裡脫身”,根本沒有餘力去考慮衝動的後果,導致更多的問題行為和負面情緒。那麼,要怎麼辦呢?

作者建議我們先慢下來,在面對痛苦時,採取一種靜觀其變的態度,無論此時產生了怎樣的情緒,都不採取任何企圖逃脫痛苦的行動,練習與負面情緒共處。如果期間出現了挫折,就接受挫折,重新開始。但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已經“失去了控制”,不要過分責怪自己,那反而會導致你全盤放棄。

當你習慣了忍耐痛苦的練習時,就開始呼叫你的理性思維,去評估痛苦的價值,思考造成痛苦的真正原因,找出問題所在,看能不能從中找到把問題轉化為機會的辦法。

《駕馭情緒的力量》—讀書筆記導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