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越發脾氣對方越不改,說服孩子、伴侶用3招,贏得合作改善關係

我走進客廳,只見布布趴在電視前看動畫片直入迷。而旁邊負責看她的寶爸,則斜躺在沙發上玩手機,似乎絲毫不在意她已經看了多久、離螢幕距離有多近。

我把布布抱得離遠了點,沒想她立馬又趴了回去。我耐著性子勸說:“布布,咱們出去玩吧,電視看久了眼睛疼。”布布繼續盯著螢幕,一手把我推開:“不要。”

剎那間,一股無名的怒火躥上心頭。

我看了看眼前這個絲毫不理會我的孩子,又看了看坐在沙發上只顧玩手機的寶爸。“你只知道玩手機,就不能陪她玩一會,她眼睛瞎了你也不管嗎?”就在這句話衝破我的喉嚨,即將化作一支利箭,刺向寶爸的時候,

我腦海裡突然蹦出一個聲音:"他們是故意要惹你生氣的嗎?"

寶寶忙著看電視,寶爸忙著刷手機,很顯然,他們並不是串通好要跟我作對,也不是非要惹我大發脾氣。

那麼,我生氣這件事,到底該由誰來負責呢?

越發脾氣對方越不改,說服孩子、伴侶用3招,贏得合作改善關係

夫妻間、親子間,動怒發脾氣這種場景,可以說隨處可見。只是,每吵一次架,我們的關係似乎並沒有變得更好,TA也沒有改變成我們理想中的樣子。

相反,矛盾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會在蟄伏一段時間後,帶著更大的問題捲土重來,使我們在一段關係中變得疲憊不堪。

當愛的人惹我生氣了,我到該怎樣做才能贏得合作,與之建立親密關係呢?

布穀媽最近看的一本書《與人親密》,或許能為你揭曉答案。

越發脾氣對方越不改,說服孩子、伴侶用3招,贏得合作改善關係

一:到底是什麼在惹我們生氣?

哈佛大學20年研究表明:我們80%的人格生機,取決於人際關係的質量。

作為群居動物的我們,要生存,就離不開人際關係。這種關係,不僅是對內在家庭,也對外在集體。我們會發現,有些人能把人際關係處理得很好,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總有源源不斷的機遇傾向於他。而有些人,卻無法溝通,也很難與人建立起一種親密聯絡來。

到底是什麼限制我們與人交往、溝通的能力呢?

當代心靈導師蓋伊·芬利在《與人親密》中指出:"我們與人之間的真正問題,在於我們還沒有看清和理解自己。"

越發脾氣對方越不改,說服孩子、伴侶用3招,贏得合作改善關係

他認為,真正讓我們感到煩惱的一件大事是:別人不"符合"我們的期望,沒有按照"指定的"去做而使我們不開心,這是他們的責任。

所以,我們有必要去“糾正”這個人,並不斷鞭策他們,直到他們做對了為止。

但其實,任何人做的事,只要是我們反對的,都會下意識引起我們的負面反應。而任何“取悅”我們的人,都是如此完美可人。所以,當有人在我們關係中扮演著“搗亂”的角色時,那麼,我就有權利把他捋順了,直到我對我們的相處方式滿意為止。

我們會很難理解,在與任何人爭執時,他們其實並沒有"錯"。而是我們持有一種無形觀念(對方應該對我的感受負責),在打破這段關係的平衡。真正的問題,不在於TA能精準擊中我的軟肋,而是我們自身擁有一個如此易被擊中的軟肋。

越發脾氣對方越不改,說服孩子、伴侶用3招,贏得合作改善關係

就比如布布剛學會說話時,鄰居就教她我們家裡人的名字。她有時會對我直呼其名,每次我都只是笑笑,也會配合答應她。但如果她直接喚姥姥的名字,姥姥則會生氣,覺得不禮貌。

是布布有意冒犯嗎?不是。她並非能精準惹到姥姥,而是在姥姥心中,有一個不允許被冒犯的軟肋而已。

這就引出了一個事實——

我們之所以會在一段關係中感到生氣、傷心,是因為那個人的表現,使我們意識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某些部分。

而這些部分,可能是負面的。為了逃避這種負面反應帶來的恐懼,我們選擇了指責、遷怒,讓對方為我們的感受負責。

越發脾氣對方越不改,說服孩子、伴侶用3招,贏得合作改善關係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心理學家蓋伊·芬利會認為,與人相處的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他人,而在於我們沒有看清和理解自己(

文章內容有點長,建議先收藏再慢慢看

)。

二:每一段關係,都有一個等式

現在很多愛情熱播劇裡,主角總是被人無條件愛著、寵著。不管TA多麼任性多麼傻,犯了多少錯,都有一個人默默為TA兜底,承受TA帶來的一切痛苦。彷彿那個人的人生目標,就是確保TA和主角的關係保持愉悅的狀態。

每個人都喜歡被人愛和關心著,

但當我們與任何人形成一段關係時,這個關係,都會悄悄畫上一個"="號。

當“=”一頭產生了能量,那頭也必定激起同樣的能量。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指責伴侶、孩子時,TA不會滿心歡喜地接受,而是會以同樣的負面情緒來回擊我們。

因為他們從我們身上看不到愛和理解,我們同樣也不會從他們那裡得到愛和包容。

越發脾氣對方越不改,說服孩子、伴侶用3招,贏得合作改善關係

如果我們總是在“=”這邊單向輸出,總有一天,“=”的那邊,會因為最終無法承受巨大的能量,而使這段等號,畫上句號。遺憾的是,我們產生的大多數關係,都是……單向的。

因為我們會習慣性認為,是對方辜負了我們的期望,是他們使我們陷入痛苦,他們應該對我們的感受負責。

但其實,我們不知道的是,我們並沒有一種能力,能讓別人以我們期望中的那樣,來愛我們。

我們只是把自己不好的感受,歸咎給他們人罷了。當我們向等式那邊輸出負面能量時,得到的,必定也是更多負面的東西。一段關係,由美好走向破裂,必定是等式兩邊的人,都在發力,而不是因某一方引起。

越發脾氣對方越不改,說服孩子、伴侶用3招,贏得合作改善關係

三:不要把愛的人推向負面情緒中

有一個詞,叫"關係魔法ABC",這三個字母分別代表的是憤怒(angry)、指責(blame)、強迫(coercion)。

在一段關係中,這三個詞出現的頻率特別高。讓我們看看,每一個詞後,會引起什麼樣的結果。

◆憤怒(angry):

想想每次當我們向孩子或者伴侶發火時,他們的反應是什麼?是心情愉悅地接受批評還是立馬進入緊繃狀態,隨時準備回擊?

你的怒火,並不會使對方變得明智,而是讓TA也變得失控。他們沒有看到一個善良可愛的父母或伴侶形象,他們看到的,只是有人試圖在傷害他們。

他們要麼選擇回擊,要麼選擇逃離。

◆指責(blame)

前面用布布直呼姥姥名字的事例說過,在一段關係中,對方會讓我們看到我們自己意識不到的軟肋。但我們通常第一反應是,保護自己,指責對方。

其實,把我們所感受的痛苦情緒歸咎於他人,並不能改變什麼,我們的軟肋依然存在。

關係等式的那一邊,並不是造成你有不好感受的唯一原因,TA只是幫你看到了自己侷限性的一部分。

越發脾氣對方越不改,說服孩子、伴侶用3招,贏得合作改善關係

◆強迫(coercion)

當你責令愛的人(特別是孩子),讓他按你的要求對他行為進行改正時,

你會發現,當下他可能改了(但往往是很消極應付的),但不久,他又會重複做這件事。

彷彿與你的意志作對,是他人生中的一大樂趣。最後,他們的行為讓你氣得直跳腳,你抱怨孩子長大不聽話了,抱怨伴侶不再是當初你深愛的那個人。

看到了嗎,你強迫改正行為的那一方,在拒絕承認"錯誤"。

因為,他們並不覺得自己“錯了”。你指出對方的缺陷,並固執地認為TA應該按你的想法去進行改正。

但這並不代表,對方就真的認同那是他的"缺陷",而且也會固執地,不去改正。

一端引起的負面情緒,引發了另一端更多的負面情緒。一段關係,很容易在這ABC魔法中,慢慢由親密,走向疏遠,甚至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但對方做法確實讓人很生氣啊,難道就要一直遷就、讓步,由著他來而委屈自己嗎?

不!

我們講的是“如何建立親密關係”,而不是“如何成為聖人”。

一段關係中,發生摩擦時,除了進攻和忍讓,其實還有第三種處理方法,那就是"無條件愛"。

越發脾氣對方越不改,說服孩子、伴侶用3招,贏得合作改善關係

四:相處是一門可以習得的藝術

布穀媽最先知道“無條件愛”這個詞,是在一本育兒書籍上看到,說的是父母應該不加任何附屬條件的去愛孩子。

但《與人親密》一書提出,其實我們與任何人相處,都可以帶著"無條件的愛",去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布穀媽總結了書中提出的幾個方法,或許對你有幫助

1、看見"我自己"

與人爭執,就像一場拔河遊戲,誰都想贏。你加一把力,對方只會使出更大的力,確保自己能贏過你。所以,每當與人意見不同、觀點不一時,

先不要急著挑起這個"拔河遊戲",而是有意識地選擇"看見我自己"。

不管當時你多麼生氣想指出對方的錯,都請立即停下來,發現你內心的一些負面能量,並且,你在試圖讓對方為你的感受負責。你越認同這些負面感受,以及它們試圖讓你挑起鬥爭,你就越容易與人針鋒相對。

越發脾氣對方越不改,說服孩子、伴侶用3招,贏得合作改善關係

所以,當你情緒"激動",即將爆發時,問一下自己:"你看見了什麼?這些不好的感受只是我自己的,還是別人故意針對你引起的?"

當意識到這點,你就向親密關係邁進了一大步。因為你看到了全新的自己,不一樣的自己。

2、

給予對方空間

當你想和伴侶談論自己遇到的一些事時,你發現,話還沒說完,TA就打斷了你。然後,TA開始滔滔不絕談論起自己的事情來!那一刻,你覺得受傷了:“這個人怎麼從來只關心自己不關心別人?TA怎麼永遠只想成為被關注的那一個?”

在這場無形的拉鋸中,你要麼把話題強行拉回來,要麼悶聲坐在那裡,把TA排除在外。當然,很快,對方發現了你的意圖,他們也開始拉扯話題,或者進入防禦狀態,隨時準備迎接你的進攻。

換一種方法吧,給TA足夠的空間,不要搶奪舞臺,讓TA成為焦點。

盡你所能,不評判不牴觸,甚至,為他的個人表演“鼓掌”。這時候,你會發現,

你當下的痛苦,不是對方搶了你的"聚光燈",而是因為你也想做同一件事情---獲得關注。

越發脾氣對方越不改,說服孩子、伴侶用3招,贏得合作改善關係

退出“舞臺之爭”,給對方足夠的空間讓TA盡情表演。雖然一開始TA不會馬上轉變,但慢慢地,

當你在"="裡輸出了足夠的關注和愛,等式那邊,也會回饋你同樣的能量。

3、決定你怎麼"做",而不是怎麼"說"

就像開頭那一幕,我看到了令人惱火的孩子和寶爸兩個,就在我準備聚集能量朝他們說教、指責、命令時。那一刻,我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負面感受。並且,這些感受是我自己的,不是他們的。

我停止了"ABC魔法",而是向布布提出了一個請求

:“媽媽想出去走走,但我一個人害怕,你能帶上爸爸一起保護我嗎?”很顯然,布布對於“保護媽媽”這一重大責任,覺得“義不容辭”。她馬上離開電視,拉起寶爸,就牽著我往外走。

後來在散步中,我又向寶爸求助

:“我現在遇到難題了,布布看這麼久電視,我很擔心她視力發育受影響。但我又不知該怎麼辦,你能幫我想想辦法嗎?”寶爸對於我這一擔憂也深表贊同,他提出:“也許我應該限制她看電視時間,到點就帶她去別的地方玩。”

越發脾氣對方越不改,說服孩子、伴侶用3招,贏得合作改善關係

沒有指責,沒有怒火和爭執,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這不是我“告訴”對方的,而是他們自己想出來的。

當你覺得對方應該"改變"時,請停止"說教",而是決定你該怎麼做。

布穀媽媽說:

當然,以上的觀點僅針對如何建立“親密關係”,這些關係,是你認同並希望繼續下去的。如果有人,對你進行“施虐”,不管是心理還是身體,都請立即遠離。你的改變,並不能喚起別人的變化。

每日一篇科普原創,解決育兒路上百種難題。如果對你有幫助,那就點選關注吧,有你的支援,我會更得更勤快哦~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