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全冊古詩詞解讀彙總,可下載列印!

統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全冊古詩詞解讀彙總,可下載列印!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作者簡介

孟浩然,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後,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生了六子。詩與王維並稱“王孟”。

註釋

移舟:划動小船。泊:停船靠岸。

煙渚(zhǔ):指江中霧氣籠罩的小沙洲。煙:一作“幽”。

渚:水中小塊陸地。《爾雅·釋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客:指作者自己。

愁:為思鄉而憂思不堪。

野:原野。曠:空闊遠大。

天低樹:天幕低垂,好像和樹木相連。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來靠近人。

譯文

把船停泊在煙霧瀰漫的沙洲旁,日暮時分新愁又湧上了心頭。

原野無邊無際,遠處的天空比近處的樹林還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與人相親。

古詩

賞析

這是一首刻畫秋江暮色的詩,是唐人五絕中的寫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煙霧迷濛的江邊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為自己的抒發感情的歸宿,寫出了作者羈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這裡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個煙霧朦朧的小洲邊,這一面是點題,另一面也就為下文的寫景抒情作了準備。

“日暮客愁新”,“日暮”顯然和上句的“泊”、“煙”有聯絡,因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為日落黃昏,江面上才水煙濛濛。同時“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詩人自指。若按舊日作詩的所謂起、承、轉、合的格式,這第二句就將承、轉兩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這也是少見的一格。為什麼“日暮”會撩起“客愁新”呢?我們可以讀一讀《詩經》裡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雞棲於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風·君子于役》)這裡寫一位婦女,每當到夕陽西下、雞進籠舍、牛羊歸欄的時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藉此,我們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時旅人的心情嗎?本來行船停下來,應該靜靜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勞,誰知在這眾鳥歸林、牛羊下山的黃昏時刻,那羈旅之愁又驀然而生。

接下去詩人以一個對句鋪寫景物,似乎要將一顆愁心化入那空曠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潛說:“下半寫景,而客愁自見。”第三句寫日暮時刻,蒼蒼茫茫,曠野無垠,放眼望去,遠處的天空顯得比近處的樹木還要低,“低”和“曠”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第四句寫夜已降臨,高掛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麼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襯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這種極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領略得到的。詩的第二句就點出“客愁新”,這三四句好似詩人懷著愁心,在這廣袤而寧靜的宇宙之中,經過一番上下求索,終於發現了還有一輪孤月此刻和他是那麼親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尋得了慰藉,詩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雖止,意未盡。“皇皇三十載,書劍兩無成。山水尋吳越,風塵厭洛京”(《自洛之越》)。詩人曾帶著多年的準備、多年的希望奔入長安,而今卻只能懷著一腔被棄置的憂憤南尋吳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對著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羈旅的惆悵,故鄉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滅,人生的坎坷……千愁萬緒,不禁紛來沓至,湧上心頭。“江清月近人”,這畫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靜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著船上的詩人;可那畫面背後卻是詩人的愁心已經隨著江水流入思潮翻騰的海洋。“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劉勰《文心雕龍·明詩》)。孟浩然的這首小詩正是在這種情景相生、思與境諧的“自然流出”之中,顯示出一種風韻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藝術美。

此詩先寫羈旅夜泊,再敘日暮添愁;然後寫到宇宙廣袤寧靜,明月伴人更親。一隱一現,虛實相間,兩相映襯,互為補充,構成一個特殊的意境。詩中雖只有一個愁字,卻把詩人內心的憂愁寫得淋漓盡致,然野曠江清,秋色歷歷在目。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宋】蘇軾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朝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於有文化教養的寒門地主家庭。

註釋

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古建築名,又叫看經樓。位於杭州西湖畔,五代時吳越王錢弘俶(又名錢弘)所建。醉書:飲酒醉時寫下的作品。

翻墨:打翻的黑墨水,形容雲層很黑。遮:遮蓋,遮擋。

白雨:指夏日陣雨的特殊景觀,因雨點大而猛,在湖光山色的襯托下,顯得白而透明。跳珠:跳動的水珠(珍珠),用“跳珠”形容雨點,說明雨點大,雜亂無序。

卷地風來:指狂風席地捲來。又如,韓退之《雙鳥》詩:“春風捲地起,百鳥皆飄浮。”忽:突然。

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開闊而且平靜。

譯文

烏雲上湧,就如墨汁潑下,卻又在天邊露出一段山巒,明麗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飛濺入船。

忽然間狂風捲地而來,吹散了滿天的烏雲,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鏡,明媚溫柔。

古詩

賞析

詩寫的是坐船時所見。詩人將一場變幻的風雨寫得十分生動。他那時是坐在船上。船正好劃到望湖樓下,忽見遠處天上湧起來一片黑雲,就像潑翻了一盆墨汁,半邊天空霎時昏暗。這片黑雲不偏不倚,直向湖上奔來,一眨眼間,便潑下一場傾盆大雨。只見湖面上濺起無數水花,那雨點足有黃豆大小,紛紛打到船上來,就像天老爺把千萬顆珍珠一齊撒下,船篷船板,全是一片乒乒乓乓的聲響。船上有人嚇慌了,嚷著要靠岸。可是詩人朝遠處一看,卻知道這不過是一場過眼雲雨,轉眼就收場了。遠處的群山依然映著陽光,全無半點雨意。事實上也確實是如此。這片黑雲,順著風勢吹來,也順著風勢移去。還不到半盞茶工夫,雨過天晴,依舊是一片平靜。水映著天,天照著水,碧波如鏡,又是一派溫柔明媚的風光。

詩人先在船中,後在樓頭,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劇變化的自然景物:雲翻、雨瀉、風捲、天晴,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有景有情。抓住幾個要點,把一場忽然而來又忽然而去的驟雨,寫得非常鮮明,富於情趣,頗見功夫。詩用“翻墨”寫出雲的來勢,用“跳珠”描繪雨的特點,說明是驟雨而不是久雨。“未遮山”是驟雨才有的景象。“卷地風”說明雨過得快的原因,都是如實描寫,卻分插在第一、第三句中,彼此呼應,烘托得好。最後用“水如天”寫一場驟雨的結束,又有悠然不盡的情致。句中又用“白雨”和“黑雲”映襯,用“水如天”和“卷地風”對照,用“亂入船“與“未遮山”比較,都顯出作者構思時的用心。這二十八個字,隨筆揮灑,信手拈來,顯示出作者功力的深厚,只是在表面上不著痕跡罷了。

此詩描繪瞭望湖樓的美麗雨景。才思敏捷的詩人用詩句捕捉到西子湖這一番別具風味的“即興表演”,繪成一幅“西湖驟雨圖”。烏雲驟聚,大雨突降,傾刻又雨過天晴,水天一色。又是山,又是水,又是船,這就突出了泛舟西湖的特點。其次,作者用“黑雲翻墨”,“白雨跳珠”形成強烈的色彩對比,給人以很強的質感。再次,用“翻墨”寫雲的來勢,用“跳珠”描繪雨點飛濺的情態,以動詞前移的句式使比喻運用得靈活生動卻不露痕跡。而“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兩句又把天氣由驟雨到晴朗前轉變之快描繪得令人心清氣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開。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作者簡介

辛棄疾,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佔。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

註釋

西江月:詞牌名。

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的西面。

別枝驚鵲:驚動喜鵲飛離樹枝。

鳴蟬:蟬叫聲。

舊時:往日。

茅店:茅草蓋的鄉村客店。

社林:土地廟附近的樹林。社,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見:同“現”,顯現,出現。

譯文

皎潔的月光從樹枝間掠過,驚飛了枝頭喜鵲,清涼的晚風吹來彷彿聽見了遠處的蟬叫聲。在稻花的香氣裡,耳邊傳來一陣陣青蛙的叫聲,好像在討論,說今年是一個豐收的好年景。

天空中輕雲漂浮,閃爍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還在土地廟的樹林旁,道路轉過溪水的源頭,它便忽然出現在眼前。

古詩

賞析

這首詞前兩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表面看來,寫的是風、月、蟬、鵲這些極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經過作者巧妙的組合,結果平常中就顯得不平常了。鵲兒的驚飛不定,不是盤旋在一般樹頭,而是飛繞在橫斜突兀的枝幹之上。因為月光明亮,所以鵲兒被驚醒了;而鵲兒驚飛,自然也就會引起“別枝”搖曳。同時,知了的鳴叫聲也是有其一定時間的。夜間的鳴叫聲不同於烈日炎炎下的嘶鳴,而當涼風徐徐吹拂時,往往特別感到清幽。總之,“驚鵲”和“鳴蟬”兩句動中寓靜,把半夜“清風”“明月”下的景色描繪得令人悠然神往。

接下來“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把人們的關注點從長空轉移到田野,表現了詞人不僅為夜間黃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潤,更關心撲面而來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聯想到即將到來的豐年景象。此時此地,詞人與人民同呼吸的歡樂,盡在言表。稻花飄香的“香”,固然是描繪稻花盛開,也是表達詞人心頭的甜蜜之感。而說豐年的主體,不是人們常用的鵲聲,而是那一片蛙聲,這正是詞人匠心獨到之處,令人稱奇。在詞人的感覺裡,儼然聽到群蛙在稻田中齊聲喧嚷,爭說豐年。先出“說”的內容,再補“聲”的來源。以蛙聲說豐年,是詞人的創造。

以上四句純然是抒寫當時當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詞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卻是洋溢著豐收年景的夏夜。因此,與其說這是夏景,還不如說是眼前夏景將給人們帶來的幸福。

不過,詞人所描寫的夏景並沒有就此終止。如果說詞的上闋並非寥廓夏景的描繪,那麼下闋卻顯然是以波瀾變幻、柳蔭路曲取勝了。由於上闋結尾構思和音律出現了顯著的停頓,因此下闋開頭,詞人就樹立了一座峭拔挺峻的奇峰,運用對仗手法,以加強穩定的音勢。“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在這裡,“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輕微的陣雨,這些都是為了與上闋的清幽夜色、恬靜氣氛和樸野成趣的鄉土氣息相吻合。特別是一個“天外”一個“山前”,本來是遙遠而不可捉摸的,可是筆鋒一轉,小橋一過,鄉村林邊茅店的影子卻意想不到地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詞人對黃沙道上的路徑儘管很熟,可總因為醉心於傾訴豐年在望之樂的一片蛙聲中,竟忘卻了越過“天外”,邁過“山前”,連早已臨近的那個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也都沒有察覺。前文“路轉”,後文“忽見”,既襯出了詞人驟然間看出了分明臨近舊屋的歡欣,又表達了他由於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遠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相得益彰,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令人玩味無窮。

從表面上看,這首詞的題材內容不過是一些看來極其平凡的景物,語言沒有任何雕飾,沒有用一個典故,層次安排也完全是聽其自然,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卻有著詞人潛心的構思,淳厚的感情。在這裡,讀者也可以領略到稼軒詞於雄渾豪邁之外的另一種境界。

浪淘沙

(其一)

【唐】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

註釋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創自劉禹錫、白居易,其形式為七言絕句。後又用為詞牌名。

九曲:自古相傳黃河有九道彎。形容彎彎曲曲的地方很多。

萬里沙:黃河在流經各地時挾帶大量泥沙。

浪淘風簸:黃河卷著泥沙,風浪滾動的樣子。

浪淘:波浪淘洗。

簸:掀翻,上下簸動。

自天涯:來自天邊。

牽牛織女:銀河系的兩個星座名。自古相傳,織女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間,和牛郎結為夫婦。後西王母召回織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罰他們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會一次。

牽牛:即傳說中的牛郎。

譯文

萬里黃河彎彎曲曲挾帶著泥沙,波濤滾滾如巨風掀簸來自天涯。

如今好像要直飛上高空的銀河,請你帶上我一起去尋訪牛郎織女的家。

古詩

賞析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直上銀河,同訪牛郎織女,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見唐·劉禹錫《浪淘沙》。淘:用水沖洗。簸:搖動。自:來自。這兩句大意是:九曲黃河之中有無數的砂礫,它們隨同黃河流經萬里,經受了浪濤的沖洗和狂風的簸盪,從天涯一直來到這裡。詩人歌詠九曲黃河中的萬里黃沙,讚揚它們衝風破浪,一往無前的頑強性格。我們引用時可取其象徵意義,歌頌與它們有著共同特點的事物或人們。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採用了張騫為武帝尋找河源和牛郎織女相隔銀河的典故,馳騁想象,表示要迎著狂風巨浪,頂著萬里黃沙,逆流而上,直到牽牛織女家,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

這首詩通俗易懂,常見諸兒童讀物。劉禹錫寫詩常借物抒情言志,牛郎和織女是天上的星宿名稱,和高高在上、距己遙遠的朝中之位相似。劉禹錫本在高處任職,由於讒言遭到貶謫下放的不公待遇,但詩人為蒼生造福的社會理想永不改變。劉禹錫渴望回到能夠發揮自己才能的職位,有一番作為,縱然是惡浪頻襲也不改入世的初衷。由此可見,詩人百折不撓、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多麼讓人欣羨!這首詩用誇張等寫作手法抒發了詩人的浪漫主義情懷,氣勢大起大落,給人一種磅礴壯闊的雄渾之美,一不留神就會落後於詩人的思路。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註釋

鶯啼:即鶯啼燕語。

郭:外城。此處指城鎮。

酒旗:一種掛在門前以作為酒店標記的小旗。

南朝:指先後與北朝對峙的宋、齊、梁、陳政權。

四百八十寺: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這裡說四百八十寺,是虛數。

樓臺:樓閣亭臺。此處指寺院建築。

煙雨:細雨濛濛,如煙如霧。

譯文

遼闊的江南到處鶯歌燕舞綠樹紅花相映,水邊村寨山麓城郭處處酒旗飄動。

南朝遺留下的許多座古寺, 如今有多少籠罩在這蒙朧煙雨之中。

古詩

賞析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詩中不僅描繪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還再現了江南煙雨濛濛的樓臺景色,使江南風光更加神奇迷離,別有一番情趣。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盪了。這首詩四句均為景語,有眾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動物,有聲有色,景物也有遠近之分,動靜結合,各具特色。全詩以輕快的文字,極具概括性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豐富多彩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呈現出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出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千百年來素負盛譽。

首句“千里鶯啼綠映紅”。詩一開頭,詩人放開視野,由眼前春景而想象到整個江南大地。千里江南,到處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寫作上,詩人首先運用了映襯的手法,把“紅花”與“綠葉”搭配,並用一個“映”字,從視角上突出了“江南春”萬紫千紅的景象。同時,詩人也從聲音的角度,透過聽覺,表現出江南春天鶯歌燕舞的熱鬧場面。詩句中的“千里”下得很妙,也很分量,不但空間上擴大詩歌的審美境界,而且為後面的描寫奠定了基礎。

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風”。“山郭”山城。指修建在山麓的城池。“酒旗”指古代酒店外面掛的幌子。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這裡,詩人運用了列錦的修辭手法,描寫了進入眼簾的物象——水村、山郭、酒旗。這幾個物象由大到小,不但表現出一定空間位置,突出了“村”和“郭”依山傍水的江南獨有的建築特色。特別是一個“風”字,不但增添了詩歌的動態感,而且更好地突出了“酒旗”,從而增添了詩歌的文化底蘊,人文氣息。

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指東晉以後隋代以前的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都建都於建康(今江蘇南京),史稱南朝。“四百八十寺”是形容佛寺很多。因為那時,南朝佛教非常盛行,寺廟也建得很多。這句意思是說,南朝遺留下了四百八十多座古寺。這裡,詩人在“水村山郭酒旗風”上一轉,視線集中在“寺廟”上,想象空間拉大,思維回溯到“南朝”,這樣,給增強了詩歌歷史文化意蘊,而且提升了詩歌的審美境界。同時,詩人用“寺”代指佛教,並用“四百八十”這個虛數來修飾,不但使詩歌富於形象感,也照應著首句中的“千里”,更為重要的是表現了南朝時代佛教盛行的狀況,併為後面結句中的抒情奠定基礎。

第四句“多少樓臺煙雨中”。“煙雨”即如煙般的濛濛細雨。這句的意思就是說無數的樓臺全籠罩在風煙雲雨中。這裡,詩人不用“寺”,而又改換成了“樓臺”,這不僅是為了避免用詞重複,更主要的是適應“煙雨”這樣的環境。在這裡,詩人透過虛實結合,有眼前而歷史,內心無比感慨——歷史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朝代的更替也是必然的。這裡,詩人以審美的眼光,欣賞著江南春的自然美景;詩人以深邃的思維,穿過時空,感悟歷史文化的審美意義。

杜牧特別擅長於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繪一幅幅絢麗動人的圖畫,呈現一種深邃幽美的意境,表達一縷縷含蓄深蘊的情思,給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啟迪。《江南春》反映了中國詩歌與繪畫中的審美是超越時空的、淡泊灑脫的、有著儒釋道與禪宗“頓悟”的思想,而它們所表現的多為思舊懷遠、歸隱、寫意的詩情。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鄧家巷)人。慶曆二年(1042)進士。

註釋

書:書寫,題詩。湖陰先生:本名楊德逢,隱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蘇南京)紫金山時的鄰居。

茅簷:茅屋簷下,這裡指庭院。無苔:沒有青苔。

成畦(qí ):成壟成行。畦:經過修整的一塊塊田地。

護田:這裡指護衛環繞著園田。

排闥(tà):開門。闥:小門。送青來:送來綠色。

譯文

長把茅草屋簷掃乾乾淨淨無鮮苔,花木規整成行成壠是你親手培栽。

一條流水護著田將叢綠纏繞如帶,兩山排列矗立把碧清的翠色送來。

古詩

賞析

這一首詩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容,並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首二句讚美楊家庭院的清幽。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隻眼。江南地溼,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於掃除。而今庭院之內,連青苔也沒有,正表明無處不淨、無時不淨。在這裡,平淡無奇的形象由於恰當的用字卻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力。“花木”是庭院內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並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

這清幽環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悠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一聯的警句,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裡,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護”字,“繞”字顯得那麼有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整潔,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門而入,奉獻上一片青翠。詩人以神來之筆,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

“一水”“兩山”被轉化為富於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後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於這樣兩點: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繞著綠油油的農田,這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於“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青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創造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彷彿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徵,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合起來,那情調、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錘鍊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裡,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於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簷”,他不僅“掃”,而且“長掃”,以至於“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可見他清靜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於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合,處處照應,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於“一水”“兩山”的擬人化,給山水賦予人的感情,化靜為動,顯得自然化境既生機勃勃又清靜幽雅,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徵為基礎,又與具體的生活內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三、四兩句也堪作範例。“護田”和“排闥”的典故都出自《漢書》,是嚴格的“史對史”、“漢人語”對“漢人語”,可見詩律極為工細精嚴。但讀來自然天成,全似未嘗著力——準確地說,由於詩人將典故融化在詩句中,似只覓得他採用了擬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用事”而不便人覺,這正是其成功之處。

你可能還想看

電子課本 | 部編一年級語文(上冊)可下載

西安新芽寫作是一家專業從事中小學作文培訓的培訓學校。我們以“因愛為源,因材施教”為宗旨,以名師大家倡導的“快樂作文”為導向,學校於2011年成立,至今已累計培訓學生8000多人次,百名以上的學員參加“新思維杯全國中小學生作文大賽”分別獲金、銀、銅獎。

我們愉悅的教學氛圍、新穎的教學理念、獨特的教育手段,定會讓您的孩子愛上寫作!在新芽,寫作像說話一樣真實;在新芽,寫作像遊戲一樣快樂有趣;新芽將挖掘您孩子的寫作靈感和天賦,讓您的孩子“字字珠玉,妙筆生花”。

新芽寫作,為您的孩子萌生寫作的種子,名家名作,從新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