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只學琴不練琴的天才,你見過嗎?

01

有朋友的孩子在學小提琴,前一陣跟我說,“我兒子簡直是天才,從來沒發現他在一個樂器上竟然有如此天賦。”

“這話怎麼講?”我問他。

“教了就會,老師講的立刻就能領悟。”

“能拉?”

“那必須的啊!”

前兩天我正好去這朋友家,他立刻興高采烈地讓兒子給我“炫炫技”,孩子看著也挺有自信。結果,整首下來曲不成曲,調不成調,更別提美感了。朋友的臉色也變得有點難看了。

“你兒子學習一向緊張,你平時又給他安排那麼多課後補習,一定沒安排時間練琴吧?”我問他。

“練啊,他每週五晚上去學琴,都能掌握得八九不離十,週六週日我都會讓他每天練半小時,記憶還挺清晰的呢。”

“就沒了?”我很驚訝。

“沒了啊!”

只學琴不練琴的天才,你見過嗎?

02

這個問題,不止我朋友一個人有。

經常有家長會問起我:“為什麼我的孩子練小提琴都2年了,還是無法入耳。”

我都會說,“你確定是練小提琴兩年,而不只是學小提琴兩年?”

孩子平時練琴嗎?一週練幾次,一次練多久呢?練琴時誰在旁邊陪練?

這些問題,都是非常重要的,直接決定了你的孩子是不是在“無效學琴”。

其實,不光是小提琴,學習任何一種樂器學習,都有共同的最大的特點:不練就不會!

學琴它不像是文化課學習,比如說數學,會背乘法表以後,3×3得9,碰到數學題就會做了;英語單詞把它一背,遇到它就知道什麼意思了。(當然了,即便是數學和英語,也不是你當下被背對了就永遠會的,也要在不斷做題中加深記憶)。

只學琴不練琴的天才,你見過嗎?

可是器樂演奏不一樣,老師告訴你怎麼彈,旋律、節奏、力度的變化、情感的投入等等,上課的時候聽明白了,也能依葫蘆畫瓢了,但這絕對不代表會了!

怎麼會?就是要動手練習!

有的靈氣一點的孩子練得時間短一點就會了,稍微遲鈍一點的孩子練得時間長一點才會,但是,大家一定要知道,要想會,必須要練琴,不練就不叫真正的會。會不是你當下理解了,短時間內能模仿了,而是將這些都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在未來的學琴生涯中能夠靈活運用。

我會拉小提琴!我會寫毛筆字!我會畫畫!我會跳舞!我會……

很多人說的會,是指提筆能寫,聽到音樂能動兩下,拿起琴能出聲或是能演奏一兩首曲子。這些,並不是真會。

會的共性,都是要親自上手,反覆去練,都要按照章法來演繹,演繹出味道,演繹出感情。

不論是哪一種技能,都要透過反覆的練習,形成

動作記憶

存在大腦裡。

只學琴不練琴的天才,你見過嗎?

03

練琴其實也是一種動作記憶,和游泳、騎腳踏車這種體育運動異曲同工,但也存在一些不一樣的地方。

游泳,要注意手腳配合、調整呼吸,剛開始遊的不好,只能遊5米、10米,多練練就能遊得遠了;騎腳踏車,最重要是掌握平衡,一開始可能會摔倒,但掌握了技巧之後,騎著騎著就會了。

拉琴和腳踏車、游泳不一樣的之處在於:腳踏車游泳是大的四肢配合活動,可以允許不標準和錯誤動作反覆出現,容錯率很高,你可能很多年沒做了,但是一上手,會發現自己還是會的,比如下水還是能遊起來,騎車還是能走起來。

樂器更需要很多精密的小動作配合,從不會到會,一定伴隨著堅持不斷的練習。一旦離開練習,手指機能、指觸感覺、技術水準就會退化,直退到完全拉不好為止。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拉琴就好像練習腳踏車百米障礙賽,你需要不斷練習,掌握過一段複雜線路的障礙,終於掌握以後卻不再練習,3年以後再騎車,你發現自己還是會騎車的,但是卻沒辦法再挑戰這個障礙賽了。這就是需要精細動作需要不斷練習的原因。

這麼解釋,練琴的重要性是否就體現出來了?練琴和單純的學琴之間的區別是不是也展現出來了?

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其實,光學不練也是假把式,當下學到的只是最淺層的記憶,唯有不斷練習才能打磨出真正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