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既為良醫亦為良相—記湖南省名中醫李芳主任醫師

一提到李芳,湖南中醫界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不但醫術精湛,更是醫德高尚,在全國也是享有盛名。現年81歲的李芳,身形矯健,精神矍鑠,思維敏捷,看書寫字都不需戴老花鏡,雖退休多年,仍然貢獻餘熱,堅持治病救人,解除百姓疾苦,深受人們敬重。近日,本刊專門採訪了這位從醫50餘載的省名中醫、前輩級中醫大師李芳。

做心繫百姓的良醫,當服務社會的良相

“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李芳教授引用醫聖張仲景語句告訴筆者。他說曾從事中醫管理工作多年,沒有做出多大的成績,所以一心從醫,努力做個良醫。這是他的謙虛之詞。其實,瞭解李芳的人都知,他知識淵博,心懷天下,懸壺濟世,心繫百姓,集良醫與良相於一身。

從社會行業分工來說,當官的和治病的根本不沾邊兒。其實,良相治國平天下,救民於水火;良醫懸壺濟世,救死扶傷。不同的方式,卻同樣的目標,同樣的偉大。所以古人總是將相與醫相提並論,“醫良則相,庸則匠”。“不為良相,則為良醫”,這種古代知識分子的偉大情懷,體現了對人本身的深切關愛和對生命的敬重。華夏五千年,不少知識精英求相不成,毅然投身醫學,以治病救人為神聖職責,以仁愛為最高宗旨,終身不渝。他們的選擇,並不是為了虛榮,只為懸壺濟世,心繫天下,情繫百姓,大愛無邊。有人說,人命關天,老百姓一輩子不見良相,日子可以照樣過,可身邊沒有良醫,生活就缺少了安全感和快樂。

這也許正是省名中醫李芳對“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的理解和感悟。其實,他曾當過湖南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多年,為人正直,工作嚴謹,兢兢業業,務實開拓,為官清廉,為湖南中醫藥事業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實乃良相。他從投身醫療事業起,堅持中醫臨床、研究工作,即使為官期間,亦沒有放棄和間斷過臨床診療,始終以治病救人為重任;他淡泊名利,自願放棄更高的官位,卻不願放棄畢生所說的醫療專業,心懷天下,心繫百姓疾苦;退休至今,一直髮揮餘熱,堅持出診;他醫德高尚,受人敬重,真可謂良醫。

為理想投身醫療事業,學本領刻苦鑽研中醫

看到家鄉人們的疾病苦痛,年少的李芳下決心做一個行醫救人的大夫。雖然沒有中醫世家背景的他,卻對中醫藥產業了濃厚興趣,並在湖南中醫學院(現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屆統考招生時,順利考上並被錄取。

六年學習生涯,他得到了最純正、最精深、最全面的醫學教育。李芳天資聰穎,刻苦好學,得到了當時中醫大師級人物譚利初先生的享識,在理論基礎深厚、臨床經驗豐富的譚先生的手把手的傳授和指導下,他積澱了豐富的醫學知識、指導性經驗,從而少走很多彎路,這些足以讓李芳在中醫臨床和研究的起點上勝人一籌。譚利初中醫大師的高尚醫德亦深深地滋潤和影響了李芳的自身修行。

在文化大革命那個動亂年代,人的命運難以由自己來掌控,人的抱負也難以被世道所容。畢業時,李芳被點名要到漣源縣(現漣源市)一個軍工職工醫院,從這方面來說,李芳是幸運的。這個醫院對百姓也開放,周邊的病人特別多,由於這個醫院當時的西醫條件不好,中醫便成了醫院的重要支柱。除了常見疾病外,重症病人、疑難雜病亦靠中醫藥來處理,這無疑給李芳提供一個更廣闊的醫療臨床平臺,同時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他憑藉著學習期間打下的紮實的中醫理論基礎,邊臨床摸索邊堅持學習。他善於總結、借鑑,對每一種臨床症狀,積極尋找各種有效的解決辦法,處處為患者著想,時時以療效為根本,他堅信只有幫助患者治癒好疾病才是一個稱職的醫生。這樣一干就是十六年!十六年的青春、十六年的默默無聞,換來了患者的信任和尊重,換來了名聲大噪,求醫者絡繹不絕。這也為他成為大師級名中醫打下了堅實的臨床基礎。

後來,李芳被調到省中醫藥研究所(現省中醫藥研究院)工作,接著被選調出任湖南省衛生廳中醫處處長,省中醫管理局成立後擔任局長,此期間,他卻一刻也沒有不放棄臨床診療工作。當時四十幾歲的李芳,事業如日中天,深受上級領導的好評,本來可晉升為省衛生廳副廳長的他,毅然選擇回到省中醫藥研究院出任副院長兼臨床醫師,實現他做一名“中醫大夫”的孜孜追求。

辯證精確方為醫,用藥精當如用兵

李芳說,他從醫近50年, 所接診的病人大多為內科疑難病症, 經過精心治療,多數獲得了較好的療效。這與他長期堅持學習—臨證—總結—再學習的反覆苦練臨床基本功密切相關外, 還受益於“辯證施治”的臨床思路。在實際臨床中,他堅持辨病辨證結合診斷, 堅持用藥守方、精當。他說辨病, 是辨西醫的“病”, 而不是辨中醫的“病”,西醫病名的內涵、外延清楚, 診斷和療效判斷標準明確, 有利於把握疾病變化的全過程, 有利於探索、總結疾病在中醫病機、證候表現等方面的演變規律, 有利於找出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治則和方藥, 有利於判斷中醫藥的臨床療效, 一句話, 有利於中醫學術的發展和中醫診療水平的提高。幾十年來, 他既充分利用西醫的理化檢查以辨西醫的“病”, 又熟練地運用中醫基本理論和方法去辨中醫的證, 不斷地摸索、總結了一些疾病的中醫病機主要特點和證候表現的規律, 臨床時胸有成竹, 忙而不亂。在中醫論治上,他重視中焦脾胃, 他認為疑難病證往往累及多髒多腑, 病機比較複雜, 症狀表現繁多, 如果見一症用一藥, 必會使方藥雜亂無章, 得不到理想的療效。前人謂“百病不已, 宜從中治”, 他對此深有體會和感悟。脾胃為後天之本, 氣血生化之源, 脾胃安和攻邪則易去, 脾胃氣衰, 不僅化源匱乏, 且不能行其藥力, 再好的良藥也難以發揮功效, 論治重視顧護中焦脾胃, 形為他臨床一貫遵循的原則。臨床實踐證明, 對疑難病證注意調理脾胃, 再結合具體病證處方用藥, 往往可以提高療效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還說,疑難病證一般病程較長, 病理損害涉及多個方面, 常難以短期取效, 堅持守法守方、用藥精當顯得特別重要。由於病人長期受疾病折磨, 求愈心切, 往往在初服幾劑藥後, 如症狀減輕不明顯, 就急於要求醫生更方, 此時醫師心中無數, 就會被病人的要求亂了方寸。李芳堅信辯證精確方為醫,用藥精當如用兵。因此,他在臨床中如果反覆斟酌對病證的診斷無誤, 所用方藥對症, 即使療效暫不明顯, 一般也不輕易變更方藥, 最終療效顯著。

咬定青山不放鬆,學無止境強中醫

李芳告訴筆者,中醫博大精深,要學無止境。他作為中醫名家,中醫理論功底深厚,臨床經驗豐富老到,即使退休後,不但堅持中醫臨床,還始終堅持學習、研究,研讀古藉經典、中醫相關報刊和研究整理病案醫案是他生活中每天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他十分關心中醫藥的研究與發展,他指出中醫臨床科研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提高臨床療效,我國中醫藥科研工作者在臨床研究方面付出了辛勤勞動, 獲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對提高中醫臨床療效起到了較大的作用。但是,他認為過去的臨床研究, 大多停留在“一方一證”的研究上,覆蓋範圍狹窄,難以達到從整體上提高臨床療效。其次, 中醫學的主要特色是整體觀, 它貫穿於中醫生理、病理等各個方面, 治療上尤重綜合調理, 然而以往的臨床研究對此似有忽略, 過於強調“處理因素”越單純越好, 使原本是某綜合治療措施對某病證有很好療效的課題, 研究時卻只抽出其中某點, 導致其研究結果並不十分理想而輕易予以否定。因此, 李芳認為今後中醫臨床研究應由主要研究某病的“一方一證”重點轉向一個病一個病的診療方案研究, 即以西醫病名為綱, 以中醫證型為目, 全面研究其中醫病機特點、主要證型及其演變規律、治則、治法和有效方藥等。他說這項研究工作可分為三步: 首先要回顧性研究, 按病種分類,進行較大量的文獻和臨床調研, 摸索出一個病一個病的中醫主要病機、主要證型和演變規律, 基本治法和基本方藥, 並和現行西醫治法相比較, 找出哪些病種以及同一病種哪些階段是中醫治療的強點或弱點; 其次, 按病種分類, 組織學驗俱豐的專家, 對診療方案進行設計; 最後, 前瞻性研究, 按照科研設計要求, 一個病一個病進行大樣本的臨床觀察。他認為只要這樣紮實研究下去, 就能從整體上提高一個病一個病的中醫臨床療效, 研究中篩選出來的有效方藥, 又可以進一步進行系統研究開發。如果這樣,中醫藥必將得到發揚光大,必將更好的為人類健康服務。

行醫50餘載,濟世救人。矢志不渝地情繫中醫藥、為天下百姓服務的李芳,一直深得業界、廣大患者的崇敬。

既為良醫亦為良相—記湖南省名中醫李芳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