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名作欣賞】疑義相與析 美文更欣賞一一讀《朱自清散文集》| 徐景洲

【名作欣賞】疑義相與析 美文更欣賞一一讀《朱自清散文集》| 徐景洲

朱自清,是我最喜愛的現代散文作家之一,喜歡他散文清雅的詩意,喜歡他散文質樸的敘事,喜歡他文字的書卷氣,喜歡他謀篇佈局的精緻,喜歡他哲思情愫的雋永……手頭的這本《朱自清散文集》已翻閱多遍,像陳釀的美酒,像極品的好茶,賞不夠,品不夠,真是好一個美字了得。但是,近些年來,卻有一股否定朱自清散文之美的風氣時時泛起,作為參照,得以從相反的視角來審視朱自清。疑義相析時,卻是更深一步的閱讀與理解,也有著對朱自清散文的新發現,發現了朱自清散文在新時代彰顯的獨特的美,更值得人們去欣賞。

曾有報載某省修訂初中語文課本,有一種意見認為朱自清的《背影》不該入選,因為父親越過火車鐵軌爬月臺給兒子買桔子的行為,違反了交通規則,不宜在學生中提倡。最終《背影》因為是傳統名篇而被透過,但這類否定的觀點卻是有一定代表性的,至今仍常常出現在網路媒體上,甚至成為熱題,議論不休,激辯不止。

【名作欣賞】疑義相與析 美文更欣賞一一讀《朱自清散文集》| 徐景洲

為什麼對朱自清的這篇代表作,會有捧之上天、貶之入地的激烈爭論呢?我想,它所產生的根源,就在於那些否定者不懂得文學表現生活的特點,分析作品時脫離了作者創作的時代背景,生搬硬套當代社會行為規範,而忽視了《背影》情感主題表達的獨特方式:無理見深情。

《背影》表現的是父愛,而漸近老態、動作笨拙的父親,在月臺上爬上爬下買桔子的細節,則是父愛的典型體現。其實,作為公務員的父親當然懂得不許隨意越過鐵軌以及攀爬月臺的交通規則的,並且也知道這種行為的危險。但父親卻置這一切於不顧,一次又一次地“越軌”,正是愛子心切使然,這種行為幾乎可以說是無意識的來自於心靈深處對子女的關愛,它是這篇散文情節發展的高潮,是最充分展示父愛的焦點鏡頭所在,也是最為令人感動之處。

因為兒子是在家道中落時遠行的,這就更增加了別離的憂傷以及前途未卜的擔心,而身為嚴父又不善言談,更不善對兒女用語言來直接傾斥自己的舐犢之情,因此“買桔子”就成了表現父愛極自然的以物寄情的方式。又因為火車要開,時間緊迫,而買桔子又是臨時產生的想法,因此情急之下,哪裡還會考慮交通規則以及攀爬月臺的危險而繞很遠的路去買桔子呢?正是無理更有情,無理情更濃。這就是生活的辯證法,這就是情感表現的特殊規律:反常的舉動,更能表現正常的情感,行為越反常,情感越正常。所以從文學表現的特點和效果來說,冒險買桔子的行為,不僅與違反公民要遵守交通規則的公共道德無關,而且也不應因此受苛責,反而因為有了這個細節,作品才具有了永恆的魅力,那種博大的父愛才更令人深深地崇敬和讚佩。

再者,評析文學作品不能脫離當時的歷史環境。《背影》敘述的故事發生在兵荒馬亂、無法無天的年代,國家處於動亂之中,人人自危,朝不保夕,哪裡還有人去認真維護交通法則,老百姓的心裡又哪裡會把交通規則視作應該自覺遵守的公共道德呢?由此看來,父親違反交通規則“買桔子”暢通無阻又恰恰反映了那個年代的混亂,體現了作品的歷史認識的價值。

其實,《背影》中買桔子的細節,只是作者生活的真實紀錄而已。因為那細節深深刻在了作者的心靈深處,所以忠實於生活的作者在回憶往事時,就自然要把它寫進文章裡。又因為父親不顧違反交通規則冒險為兒子買桔子的行為深刻表現了平時隱而不露的博大的父愛,所以《背影》在表現父愛的文學作品中才具有了經典的地位。父愛,因為那買桔子的不合理之舉,才紀念碑式的永立於文學典型的長廓中,永遠成為人們陶治性情、體味人性之愛的一處特別風景。

當然,對於父親違規冒險跨鐵軌買桔子的情節,今天的青少年讀者,難免有時代隔膜,難免會有不理解,但人性是相通的,父愛是相通的,相信他們在深入的閱讀中,也會喜愛這篇散文,並被深深感動,成為自己心靈的滋養,引導自己向善向美,並能夠發現生活中的生命之愛。也有理由相信他們的智商與情商,他們是絕對不會模仿效法冒險跨鐵路的違規之事的。

【名作欣賞】疑義相與析 美文更欣賞一一讀《朱自清散文集》| 徐景洲

又想到讀了很多篇的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這是公認的現代文學史上屈指可數的美文,也一直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名篇,膾炙人口,深受讀者喜愛。但已故的臺灣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卻大不以為然,三十年前就火力大開,不僅對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多有否定,而且尤其對《荷塘月色》的幾個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妙喻也大加否定,並引起激烈的爭鳴。

對於《荷塘月色》中的名段“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余光中批評說:“‘美人出浴’的意象尤其糟,簡直令人聯想到月份牌、廣告畫之類的俗豔場面;至於說白蓮又像明珠,又像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則不但一物三喻,形象太雜,焦點不準,而且三種形象都太俗濫,得來似太輕易。用喻草率,又不能發揮主題的含意,這樣的譬喻只是一種裝飾而已”。

余光中是從當代語文審美標準視角來批評朱自清散文,雖然有一定道理,但還是顯得過於苛求。因為五四以後的現代作家,處於新文化新文學探索期,用白話寫美文,是具有開創意義的文學實踐,他們的創作都具有那個傳統文學向新文學過渡的時代烙印,朱自清的散文尤然,也是其典型的優秀的代表。可以說朱自清的文學實踐,不僅為廣大讀者所接受,所盛讚,甚至長期以來成為寫景抒情敘事體散文寫作的範本,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更應該從積極方面汲取其藝術營養,在新時代,發揮她應有的美學價值。而余光中的聯想,也帶有個人的偏見色彩,相信廣大讀者絕不會這樣去低俗的聯想,他們更多聯想的是詩情畫意的美。

當然,如果從文字簡潔的修辭角度看,《荷塘月色》也似乎存在著值得探討的地方,如這一段話中,前面有兩個“有”的排比,後面就應該只有兩個“如”的比喻才相稱。可現在不僅有三個“如”,而且先是“正如”,接著是“又如”,再後面卻還是“又如”,最起碼也該換成“還如”才顯得語言有變化吧?當然,這只是一種從語法修辭的角度來“吹毛求疵”,絲毫不影響我們閱讀時對它的激賞,而疑義相析,卻是一種更好的深入閱讀理解的方式。

從對朱自清兩篇散文名作的比較分析中,特別是從批評否定的角度切入朱自清的散文時,已經獲得了全新的美的體驗,也對朱自清散文的內在美質有了更深的體悟。手頭這本正在翻閱的《朱自清散文集》,我會一直讀下去,相信隨著閱讀視野的一步步擴大,我還會收穫更多美的閱讀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