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家有一娃的媽媽,有說羨慕二胎的,也有表態堅決不生的;

和我一樣的大齡二娃媽,感同身受地表示生倆就是“痛並快樂著”;

還有雙胞胎寶媽,比喻“生崽就像抽盲盒”,實在是太精準了。

我覺得,二娃不錯,三胎或許也挺好——

但是,獨生子女,絕對不差。

獨生子女的“原罪”,是怎麼來的?

相信很多獨生子,都被貼上過這樣的標籤:

•自私,自我中心,不願分享

•驕橫,任性,被慣壞

•攻擊性強,合作性差

•容易孤獨,不擅人際交往

無一例外全是“臭毛病”,這樣看來,身為獨生子女,簡直就是從孃胎裡帶著“原罪”出生的。

然而,這些“臭毛病”和“原罪”,到底是誰定義的?

1.早期的研究結果

為獨生子女貼標籤的第一人,大概就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斯坦利·霍爾(Granville Stanley Hall)了。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霍爾在1896年發表論文稱,獨生子女“言行古怪,難以適應環境”,甚至得出了

“獨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種疾病”

的結論。

從此,西方學術界和知識界便熱衷鞏固和發展這個結論,越來越多的文章,開始傳達對獨生子女的負面評價。

而我國在相關研究展開的初期,延續了歐美學者的觀點,往往認定:

獨生子女,是擁有各種性格缺陷和行為問題的孩子,比不上非獨生子女。

2.媒體的推波助瀾

如果說,專家的觀點和結論,本來只是學術界和知識界的一種聲音;那麼,

媒體輿論對“典型”的傳播發酵,則把獨生子女的負面形象立在了世人眼前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我印象中,新聞媒體對獨生子女群體“黑”得最狠的那陣,是2000年前後。當時,身為80後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即將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卻遭遇了鋪天蓋地的“敵意”。

03年的一場非典,更是讓媒體預設的立場有了發洩的渠道。

“高校生擅自離校,與其獨生子女身份有關”“獨生子女犯罪增多”

……類似的報道不勝列舉。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極具偏見的新聞報道,還是大平臺

曾有學者抽樣調查了1998年-2008年間、數千條關鍵詞為“獨生子女”的新聞。統計結果表明,無論在標題還是在內容中,

對獨生子女的負面評價佔了絕大部分

,大約有60%-70%之多。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3.大眾的慣性思維

在我國傳統的家庭文化中,

多子=多福

父親=權威

但“只生一個好”的政策,強行打破了固有觀念,更把家庭的重心從父輩轉移到了孩子身上,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觀念上、習慣上、行為上的種種衝突。

於是,

獨生子女,成為挑戰價值觀、反抗權威的代言人

,而衝突的代價,就是主流話語權的施壓,把種種負面詞彙與獨生子女的身份鎖死:

看看,這孩子這麼自私/任性/嬌氣/浮躁,就是因為他/她是個獨生子女!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大眾毫無根據的想當然,更是強化了對獨生子女的刻板印象。比如:

“沒有兄弟姐妹,一定孤僻、抑鬱” “什麼都是獨佔,一定不懂分享” “全家圍著一個孩子轉,一定被慣壞了”……

就連很多獨生子女本人,都默默接受了社會的定義,對這個身份抱有不小的偏見,難以獲得自我認同。

獨生子女的“臭毛病”,真的存在嗎?

雖然,獨生子女渾身上下都被貼滿了“臭毛病”的標籤,但這些“臭毛病”,是真實存在的,還是隻是層層疊加的“有色眼鏡”呢?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近年來,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對照研究,從心理健康、行為特徵、家庭關係、社會能力等維度切入,比較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群體間的異同。

在針對中學生和大學生的SCL-90(一種心理健康狀況量表)測試中,

獨生子女的心理狀態,並沒有表現得更糟;

有社會學者,專門對比了青少年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社會化過程,發現

獨生子女擅長和同齡人交往,不會常常感到孤獨

總而言之:

獨生子女群體,不比非獨生子女差。

這樣的研究結果,推翻了一百多年前的結論,也有力回擊了流行的偏見:誰說獨生子女孤僻、抑鬱了?誰說獨生子女不擅社交了?誰說獨生子女是種“病”了?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可見,

許多“臭毛病”的標籤,都是世俗偏見強加而成的

,這些不友好的聲音,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獨生子女群體的“特殊化”和“妖魔化”。

不過,在閱讀研究報告和論文時,我還是發現了一些獨生子女的不一樣,不能叫“臭毛病”,算是

“弱項”

吧:

1.易偏執,彈性差

一項關於偏常人格維度的研究指出,獨生子女較非獨生子女,更愛鑽牛角尖,容易陷入偏執情緒難以自拔。研究者認為,這或許與獨生子女的自我意識更強有關。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2.懶惰,責任感弱

在不同的調查研究中,最為一致的結果是:獨生子女相對更“懶”。尤其表現在家務勞作和自理能力方面,不管是家長的評價,還是孩子的自評,獨生子女的表現都差於非獨生子女。

3.易失去耐心、尋求幫助

某個對高一學生應對問題方式的調查顯示,獨生子女在忍耐方面的得分較低,在尋求幫助方面的得分顯著高於非獨生子女。就是說,獨生子女在遇到問題時,會更容易失去耐心,更傾向於求助於他人。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4.依賴父母

獨生子女的親密關係模式,較非獨生子女更為單調,尤其是在年幼期,基本就是與父母長時間的相處和互動。於是,獨生子女更容易對父母產生依賴,特別是情感、精神方面。

在這些方面,獨生的孩子有優勢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間,並沒有想象中巨大的差別,更不存在那麼多劣勢。相反,研究表明,獨生子女在某些方面可能做得更好。

1.更健康的心理狀態

多項心理範疇的對比研究都已證實,

獨生子女擁有明顯的心理優勢

。特別是在

抑鬱、焦慮

等因子的差異表現上,獨生子女的表現,要好於非獨生子女。

說起這個差別,有學者認為,獨生子女,可以獲得更多父母的愛和關心,精神上更容易感到愉快和滿足,幸福指數也往往更高。

而多子女家庭中,孩子之間有著天然的競爭意識,父母的注意力和精力也必須做出分割,容易讓有需求的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從而缺失安全感,產生心理問題和情緒問題。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2.更強的自信心和動機

獨生子女常常擁有強大的自信心,願意去挑戰難題、爭取成就。

一項針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問卷調查顯示,獨生子女對自己的記憶力、反應能力、智力的評價都更高,也更能接受競爭性的學習環境。

這些結果表現出,獨生子女的自信心要強於非獨生子女,力求成功的動機也更大。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3.更好的智力和能力表現

更有一些研究結果表明,

獨生子女在智力和學業上的表現,略好於非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兒童,在靈活性測試中表現更好,更善於橫向思考。核磁共振進一步顯示,這些兒童的大腦中,與語言處理、記憶力相關的區域發育得更大。

究其原因,也許是獨生子女的父母,有更多的時間關注、陪伴孩子成長,投入的教育資源也更優質、更集中。長期影響下,獨生子女會擁有更發散的思維能力,和更全面的學習能力。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4.更會與自己相處

美國作家Lauren Sandler,在自己關於獨生子女的書One and Only中提到:“對抗孤獨最大的武器,是學會在獨自一人時減少孤獨感。”

獨生子女(尤其是來自雙職工家庭),會經常面對獨處的情況,即便有老人、保姆的照顧,也較少獲得有效的情感溝通。很多孩子在這個過程中,

學會了與自己玩耍、交流,能更適應和自己相處的模式。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5.也更擅長社交

獨處的經歷,會讓獨生子女樂於和外界建立情感上的連線;豐富的校園生活、社群活動,也提供了充足的社交機會。

有專家研究了在校青少年的社交表現,發現比起非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更擅長和同齡人交往,更加合群

。而非獨生子女,可能因為兄弟姐妹的存在,對外社交的意願相對稍低。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生幾個好?有愛、負責才是真的好

受方法、工具、樣本等影響,關於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各種研究,並不能稱作權威,甚至會有矛盾的結論出現。

也正因如此,才表明了,“獨生子女更糟糕”的理論,根本沒有什麼決定性證據支援。

獨生子女不比非獨生子女差,兩個群體之間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所謂的“獨生子女綜合症”,也並不存在。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真正導致一個孩子出現心理、性格、行為問題的,是父母對孩子的不盡責、錯誤的教養方式。

比如,“獨生子女是小皇帝”,就是家長溺愛、縱容造成的;“獨生子女內向害羞”,也許與大人過度的保護有關;“獨生子女心理脆弱”,可能是被父母設定了不切實際的目標,壓得喘不過氣……

多生一兩個孩子,不會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反而可能引出新的矛盾:父母被分走的精力、注意力,不能再獨享的物質資源,或許會讓情況雪上加霜。

無論你是準媽媽還是寶媽,在手機裡下一個叫G動的應用。有什麼孕產的疑問和建議,都可以在這裡聊一聊,還有許多產後恢復鍛鍊和助孕方案,幫助順利生產,加快產後恢復,很多科學育兒的課程也可以在這裡學習,學著做一個盡職盡責的父母~

鬼知道三胎好不好,獨生子女就挺好!

孩子的優秀和快樂,在於我們正確的教養方式,和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家庭環境,而非家庭的規模、有沒有兄弟姐妹。

那到底生幾個孩子好呢?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但我認為,

讓一個新生命降臨在這個世界,始終都是父母因為愛、且只因為愛而做出的決定。

只要夫妻雙方達成了共識,能負起父母的教養責任,建立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那麼,生三個,生兩個,生一個,都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