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顆齋隨筆」博學才會多識,見多方能識廣

談天說地,有“貝”而來。光影之間,方曉冷暖。大家好,我是天貝兄~

《羅馬假日》裡說:“要麼讀書,要麼旅行,靈魂和身體,總有一個在路上。”

其實我們古人也有一句話更加直接明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顆齋隨筆」博學才會多識,見多方能識廣

歸根到底,這說的是學識與見識的問題。

學識,主要是指一個人在學術方面的修養和能力,也包括了其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同時也反映一個人在接受、理解和運用知識方面的能力 。

「顆齋隨筆」博學才會多識,見多方能識廣

學識顧名思義,透過“學”來“識”,學就是學習,是讀書、思考,是勤勉、反思,是請教、交流。

博學才能多識,要廣泛閱讀,開卷有益,不斷積累自己的學識底蘊和文化素養。

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在為我們增長學識提供最直接的幫助。除此之外,也需要我們養成自主自學,終生學習的習慣。

「顆齋隨筆」博學才會多識,見多方能識廣

讀書就是一個行之有效但也需要持之以恆的絕佳方式。

讀書時要心無旁騖,靜心凝氣,由眼入心,經過大腦,不捨思考。

及時透過筆記的方式記錄自己的所思所學,逐漸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和學識結構。

再說見識。見識,也可稱之為見聞。其是指客觀正確地判斷和認知事物的能力。

見識最重要的是要去“見”,也就是廣泛接觸事物,開闊視野,擴大見聞,不斷豐富自己的認知基礎,完善認知結構,提升認知水平。

「顆齋隨筆」博學才會多識,見多方能識廣

見多識廣,見要多動腳,多動腦,多去不同的地方看看,天南海北,四面八方。

見還要往高處走,讓自己站在更高的地方遠眺,看待問題和事物,要看得更長遠一些,看得全面一些,看得更透徹一些。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如果說學識是一個人生存的基礎,那麼見識就是如何應用所具學識的指路燈塔。”

倒不是說見識一定比學識重要,二者並非是不可得兼的關係,而是需要相輔相存,相得益彰。

「顆齋隨筆」博學才會多識,見多方能識廣

有見識的人不一定具備較高的學識,因為他們更重視與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打交道,注重維繫自己的人際關係和人脈關係。

但是,如果只是為了維繫一種關係而去提高見識,不去提升自己的學識與修養。那麼就只能成為趨炎附勢,隨波逐流的人。

「顆齋隨筆」博學才會多識,見多方能識廣

如果只在乎積累自己的學識,閉門造車,不聞窗外事,不走四方路,那麼也無法將自己的學識融會貫通,無法在開拓眼界、待人接物中發現自己的不足,有的放矢地去彌補和改變,進而就無法達到更高的認知水平,浪費了學識,浪費了年華。

因此,讀書和行路,這兩個提高學識與見識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也就自然而然成為我們必不可少的追求與動力。

「顆齋隨筆」博學才會多識,見多方能識廣

既要博覽群書,又要經多見廣,才能真正成為博學多識、見多識廣的人。

「顆齋隨筆」博學才會多識,見多方能識廣

雲淡風輕閒暇處,正是交心會友時。這裡有影視作品中人生百態的理性分析,有美好生活中情感交流的真切感悟,有個人成長中前行力量的深入思考。在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同時,關注一路同行中我們的努力與成長,希望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