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個媽媽的悔悟: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踩這4個坑

作者 | 楓子

寫下這些文字時,我的兒子已經和我慪氣3天了。

僅僅是因為我說了他兩句。

那天,我帶他到好友家做客,好友家7歲的兒子,和我們問好後,就自覺的回房間寫作業去了,還解釋道:“作業不寫完,我玩的不放心。”

要知道,我兒子不拖到假期最後一天是不會動筆的。

吃飯時,小男孩不僅幫忙拿碗筷,倒飲料,招呼長輩先落座,飯後還主動幫忙洗碗,打掃衛生。

看著一旁遊戲玩得正帶勁的兒子,我只能默默感嘆同兒不同命。

彼時,輸了遊戲的兒子卻突然爆了一句粗口,熱鬧的客廳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我尷尬至極,頓時感覺臉上火辣辣的,下意識就批評了他兩句。

兒子不服氣,摔門走了,我鼻子一酸,為人母的挫敗感席捲而來。

事後,我向好友討教了很多育兒經,這才發現,孩子的問題只是父母問題的折射。

失敗的從來不是兒子,而是我的教育。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會踩這些坑。

一個媽媽的悔悟: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踩這4個坑

1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

我再也不會堅持“男孩就該不拘小節”

其實,好友早幾年就和我分享過她的教育觀念:

孩子不能有特權感,該有的餐桌禮儀,做人禮貌一定要有。

比如要等長輩先動筷,不許移盤,不能在菜裡亂翻,吃完要跟其他人說“我吃完了,你們慢吃”等。

當時的我不以為然,認為她給孩子定下太多規矩,男孩子嘛,不應該被條條框框束縛住,就該“不拘小節”。

兒子每次放學後都餓的慌,家裡沒其他人,我都讓他先吃,看著他一路風捲殘雲,我卻絲毫沒有覺得不妥,只是欣慰他的胃口好。

兒子平時大大咧咧慣了,經常說話沒大沒小,動輒大聲嚷嚷,我卻沒有放在心上,認為孩子慢慢就懂規矩了。

直到有一天,孩子哭著回家,說同學們都喊他“熊孩子”。

原來他班上有個同學過生日,請了很多同學到家裡慶祝,兒子也去了。

結果兒子在同學家絲毫不拘束,不僅吃東西扒拉的到處是,還特別沒有禮貌。

同學媽媽辛苦做了一大盤芋丸,兒子吃了一口就全吐了出來,直接嚷道:“呸呸,太難吃了,這是什麼東西呀?”

最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十幾個同學都安安分分的待在客廳裡玩,他卻直接跑人家臥室找玩具,還不小心打碎了同學家的沙漏。

同學媽媽有些惱怒,說了他一句“你就是新聞上說的熊孩子啊!”

在場的同學們聽了覺得有趣,一傳十,十傳百,再傳到學校,大家便都喊他“熊孩子”了。

看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兒子,我十分心疼,更無比懊悔:

男兒走四方,教養,便是孩子對外交友的名片。

今天孩子每一個沒有被糾正的行為偏差,不會自己慢慢走向正軌,只會越走越歪。

今天父母在孩子教育上忽略的每一個細節,不會被掩蓋,只會在孩子成長的軌跡中逐漸顯山露水。

只可惜我明白的太晚了,養成一個壞習慣何其簡單,改變一個壞習慣卻無比艱難。

不管我怎麼努力,兒子總在不經意間就洩露出根深蒂固的毛病和缺陷,讓他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一個媽媽的悔悟: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踩這4個坑

2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兒子

我再也不以“開竅晚”為理由縱容他

男孩媽媽圈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養男孩,眼要瞎,心要大,命才能長。”

原因無他,只因男孩開竅晚,不僅費嘴、費手,還費腦。

自從認清了娃開竅晚的事實後,我放棄了掙扎,靜待花開!

比如兒子“粗線條”,天天丟橡皮擦,不是忘記帶水壺,就是忘帶課本。

他還常常記不住事,做什麼作業都能搞忘。

我想著說了他也沒用,直接上手幫他做好一切。

再比如兒子腦子特別不好使,一道題講了半小時,他還是一臉懵,關鍵他還坐不住,一小時就寫一行字,還寫得七歪八扭。

知道他是沒開竅,我乾脆眼不見為淨,讓他自己耗著去。

萬萬沒想到,3年過去,我沒有等來兒子的開竅,反而讓他接受了自己幹啥啥不行的事實,他越來越自卑,甚至出現了厭學情緒。

想起同為班級吊車尾的鄰居,她家兒子8月下旬出生的,再加上開竅晚,從幼兒園,小學一路走來,都比別的孩子慢一拍。成績基本“穩定”在班級倒數前三名。

可就是這樣一個令人頭痛的孩子,卻在這學期突然從學渣逆襲到了學霸,老師時不時就在群裡表揚她家兒子進步快。

原來這麼多年裡,鄰居並沒有和孩子的成績死磕,也沒有聽天由命,而是努力培養兒子各種好習慣。

兒子好動靜不下來,她便陪著兒子每天放學後戶外運動半小時,既提高了孩子的專注力,又鍛鍊了孩子身體。

面對孩子一寫作業就磨蹭的壞毛病,她便讓兒子養成做計劃的習慣,自己分配玩耍和學習的時間,培養他的時間觀念。

兒子天天丟三落四,她就督促兒子做好整理清單,讓兒子照著清單檢查好東西,學會對自己負責。

在學習上,十年如一日地陪兒子閱讀一小時,她說:“愛閱讀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太差。”

是啊,李玫瑾教授也說:

“孩子12歲之前,是培養好習慣的關鍵期。”

男孩的開竅期不可控,但習慣卻是可以早早培養起來的。

開竅晚,不是父母撒手不管的理由,而是要讓父母理解孩子的難,用更多的耐心去陪伴,引導孩子的成長。

如此,孩子才能悄然驚豔時光。

一個媽媽的悔悟: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踩這4個坑

3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兒子

我再也不說“你不用幹家務”

說來慚愧,我曾經愚昧地認為兒子是男子漢,不必做家務。

每次兒子想幫忙,我都拒絕了:“你把學習搞好就行了。”

我基本包攬了一切,讓兒子享受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便捷。

好幾次,兒子抱怨同學們嘲笑他不會繫鞋帶,我卻沒放在心上,轉身就把他的鞋都換成了沒有鞋帶的。

我一度以為,孩子長大自然就什麼都會了。

不曾想,我含辛茹苦的付出,不僅剝奪了兒子的獨立性,也把他慣成了一個不懂感恩的人。

有一次我肚子疼的難受,便叫了外賣給兒子吃,自己回房間休息去了,沒多久兒子卻推門而入,說:“盒飯太難吃了,媽媽,你給我做個菜吧。”

我有些心酸,兒子一句關心的話都沒有,一心只想著自己吃好。

但我仍然爬起來給他做了飯菜,兒子卻一如往常一樣,吃完就放下筷子走人。

看著凌亂的飯桌,再看看已經躺在沙發上玩起手機的兒子,我突然覺得透心涼。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

受之無愧感

”,說的是一個人習慣了接受,就會覺得理所應當。

一個孩子,從未看見父母的辛苦,體驗父母的艱難,自然覺得一切來得太容易,覺得“受之無愧”。

我突然頓悟了《特別狠心特別愛》書中說的那句話:

“中國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不忍心讓他們從小體驗生活的艱辛,也不懂在適當時機向他們索要,因此最終導致子女們一輩子艱難,一輩子朝他們索要!”

一想到我正致力於把孩子往“白眼狼”的方向上養,我就覺得細思極恐。

可靜下心來,卻又不得不反省:

一個從未被允許承擔的孩子,怎能怪他遇事不懂分擔;

一個從未感受過父母不易的孩子,怎能怪他不感恩父母的付出;

一個從未有機會管理自己生活的孩子,怎能怪他無法管好自己的人生呢。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我一定會給他鍛鍊的機會,讓他從小學會做力所能及的家務。

讓孩子在勞動和付出中,一點一點肩負起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一個媽媽的悔悟: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踩這4個坑

4

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兒子

我一定讓老公多參與帶孩子

經常聽人調侃:爸爸帶娃,能活著就好。

這句話簡直是我家老公帶娃的真實寫照。

他帶起娃來一點都不靠譜,總是粗心大意,給孩子秋褲外穿,把娃落在車上,給孩子反穿鞋子。

老公帶娃,還經常是“車禍現場”:帶娃打球,直接把娃砸倒在地,出門一趟,孩子身上必然掛彩。

跟著老公,我家孩子分分鐘暴露“野孩子”本性,跳水坑,玩泥巴,抓蟲子……

有一次老公甚至慫恿兒子爬樹,結果兒子不小心從樹上摔下來,不僅膝蓋摔出幾個血口子,左手還摔骨折了。

自此,我取消了老公的帶娃資格,可是我全方面的保護,並沒有讓兒子成長得更加健康快樂,反而束縛了他的個性發展。

原本活潑開朗的他,越來越悶悶不樂,原本大膽好動的他,現在做什麼都畏畏縮縮,身上總是缺少了什麼一樣。

我開始反思到底是哪裡出錯了,直到有一天,我無意翻閱了《養育男孩》這本書,這才發現,男孩的成長,爸爸的作用尤為重要。

男孩的養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出生到6歲

,是溫柔歲月期,母親起主要作用。

第二階段是6到13歲

,是學著成為男人的時期,這個階段是爸爸陪孩子的關鍵期,爸爸必須抽空製造和兒子一起的快樂時光。

第三階段是14歲以上

,是向男人轉變期,這時期的男孩,需要成熟男人的引導,爸爸可以幫助男孩邁向更廣闊的世界。

看來,我短視的愛,才是兒子成長路上最大的絆腳石。

爸爸帶孩子或許粗獷,但與男孩鬧作一團,放開了撒野的玩耍,不僅釋放了男孩的天性,也讓男孩在運動中成長。

媽媽帶孩子或許無微不至,卻剝奪了男孩去探索和冒險的機會。

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親的角色,是媽媽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取代的。

一個媽媽的悔悟:如果可以重新養育孩子,我再也不踩這4個坑

5

有句話說的好:種一顆樹最好的時間,一個是十年前,一個是現在。

養育其實也一樣,雖然無法重來,但只要願意反思與學習,任何時候都不晚。

畢竟教育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踩坑,不斷爬出坑的過程。

所以,

為人父母,我們當自省。

就在昨晚,我誠懇地向兒子道了歉,因為自省只是第一步,認識到錯誤後,我們還要勇於承認錯誤,下定決心去改變。

人生路漫漫,孩子變好的契機,永遠在父母的轉變中。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也能從我的教訓中,收穫一些思考,給孩子帶去更好的教育。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