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從《西遊記》錯墜盤絲洞看心理本我、自我和超我

點選“

創新與心理成長

”,學習更多心理知識

1

西遊記 : 第21集 錯墜盤絲洞

唐僧獨自化齋,錯入七個蜘蛛精洞中,欲逃不能,被蛛絲纏住。悟空前去救援,見蛛女們去濯垢泉洗澡,不便下手打鬥,只作法取走蛛女紗衣。八戒聞訊,趕至泉中,與蛛女們水中戰鬥,不料也被蛛女用絲纏住。

從《西遊記》錯墜盤絲洞看心理本我、自我和超我

行者道:“那曾用剝。原來此處喚做盤絲嶺,那莊村喚做盤絲洞。洞中有七個女怪,把我師父拿住,吊在洞裡,都向濯垢泉去洗浴。那泉卻是天地產成的一塘子熱水。他都算計著洗了澡要把師父蒸吃。是我跟到那裡,見他脫了衣服下水,我要打他,恐怕汙了棍子,又怕低了名頭,是以不曾動棍,只變做一個餓老鷹,雕了他的衣服。他都忍辱含羞,不敢出頭,蹲在水中哩。我等快去解下師父走路罷。”八戒笑道:“師兄,你凡幹事,只要留根。既見妖精,如何不打殺他,卻就去解師父!他如今縱然藏羞不出,到晚間必定出來。他家裡還有舊衣服,穿上一套,來趕我們。縱然不趕,他久住在此,我們取了經,還從那條路回去。常言道,寧少路邊錢,莫少路邊拳。那時節,他攔住了吵鬧,卻不是個仇人也?”行者道:“憑你如何主張?”八戒道:“依我,先打殺了妖精,再去解放師父,此乃斬草除根之計。”行者道:“我是不打他。你要打,你去打他。”

從《西遊記》錯墜盤絲洞看心理本我、自我和超我

2

影片分析本我、自我和超我

1)孫悟空的超我明顯,強調自己打了沒穿衣服的妖精後,擔心:“恐怕汙了棍子,又怕低了名頭”,於是“是以不曾動棍,只變做一個餓老鷹,雕了他的衣服。他都忍辱含羞,不敢出頭,蹲在水中哩。”,悟空的建議是:“放了妖精,我等快去解下師父走路罷。”

從《西遊記》錯墜盤絲洞看心理本我、自我和超我

2)二師兄的本我較強,他說:“既見妖精,如何不打殺他,卻就去解師父!他如今縱然藏羞不出,到晚間必定出來。他家裡還有舊衣服,穿上一套,來趕我們。縱然不趕,他久住在此,我們取了經,還從那條路回去。常言道,寧少路邊錢,莫少路邊拳。那時節,他攔住了吵鬧,卻不是個仇人也?”,八戒思考的也比較到位:1)妖精一定要打;2)現在不出來,晚上出來會換身衣服找我們打;3)此妖不除,取經回來還是仇人!

事實上二師兄,沒有考慮自己打不穿衣服的妖精而壞自己名頭。

3)沙僧的自我明顯,一沒有考慮名頭,反問悟空為什麼不打死妖精?二沒有阻止八戒樂呵呵的“收拾”妖精,是本我和超我的整合。

從《西遊記》錯墜盤絲洞看心理本我、自我和超我

3

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本我的對立面是超我,也就是人類心理功能的道德分支,它包含了我們為之努力的那些觀念,以及在我們違背了自己的道德準則時所預期的懲罰(罪惡感)。

從《西遊記》錯墜盤絲洞看心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構成人完整人格。人的心理活動可以從三者之間聯絡中得到合理的解釋:自我是永久存在的,而超我和本我又幾乎是永久對立的,為了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自我需要進行調節。若個人承受來自本我、超我和外界壓力過大而產生焦慮時,自我就會幫助啟動防禦機制。

自我防禦機制有:壓抑、否認、退行、抵消、投射、昇華等。

4

本我

本我是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式——人最為原始的、屬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如飢餓、生氣、性慾等;本我為與生俱來的,亦為人格結構的基礎,日後自我及超我即是以本我為基礎而發展。本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由先天的本能、慾望、所組成的能量系統,包括各種生理需要。本我具有很強的原始衝動力量,弗洛伊德稱其為力比多。本我是無意識、非理性、非社會化和混亂無序的。

本我只遵循一個原則——享樂原則,意為追求個體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飽足與性慾的滿足,以及避免痛苦。弗洛伊德認為,享樂原則的影響最大化是在人的嬰幼兒時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現最突出的時候。

本我代表所有驅力能量的來源。

5

自我

自我是許多心理學學派所建構的關鍵概念,雖然各派的用法不盡相同,但大致上共通是指個人有意識的部分。

從《西遊記》錯墜盤絲洞看心理本我、自我和超我

自我是人格的心理組成部分,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

現實原則暫時中止了快樂原則。由此,個體學會區分心靈中的思想與圍繞著個體的外在世界的思想。自我在自身和其環境中進行調節。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人格的執行者。

另一易混淆的概念是自性,則包括無意識。心理學上關於自我的研究的方法上十分複雜,並常牽涉到哲學中的形而上學。

自我是自己意識的存在和覺醒。

從《西遊記》錯墜盤絲洞看心理本我、自我和超我

6

超我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

超我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超我遵循道德原則,它有三個作用:1)抑制本我的衝動;2)對自我進行監控;3)是追求完善的境界。

弗洛伊德的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的符號內化,由於對客體的衝突,超我傾向於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而對“自我”帶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運作,維持個體的道德感、迴避禁忌。超我的形成發生在戀母情結的崩解時期,是一種對父親形象的內化認同,由於小男孩無法成功地維持母親成為其愛戀的客體,對父親可能對其的閹割報復或懲罰產生閹割情結,進而轉為認同父親。

7

心理知識總結

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人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

 仝兆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博士、博士後,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障礙治療、輔導諮詢、團體培訓。

用心進步,快樂成長

關注:

創新與心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