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成長的邊界》—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文字數4856,預計閱讀時間12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成長的邊界》。

大衛·愛潑斯坦(David Epstein)《紐約時報》No。1暢銷書作家,前作受美國前總統貝拉克·奧巴馬及前國務卿康多莉扎·賴斯盛讚。大衛擁有環境科學碩士學位,目前在非盈利新聞調查網站ProPublica擔任調查記者,同時也是《體育畫報》的資深撰稿人。他的作品受到了一系列組織的表彰,並被收入最佳科學與自然寫作選集。

這個時代為什麼更需要通才?人類社會的重大突破,大多都是由身兼多能的通才完成的。達爾文之所以能提出偉大的進化論,要得益於他廣泛求知的精神和博物多聞的能力;“蘋果教父”喬布斯也曾表示,蘋果電腦的優美字型完全得益於他在大學旁聽的書法課。

本書橫跨體育、教育、音樂、天文、藝術、科學、商業、醫學、職場等領域,用世界上最成功人士的案例總結出不同於主流的成長路徑,深入剖析過度專業化的弊病,最終對通才在AI崛起時代所具有的重大意義給予肯定。先涉獵後鑽研、多方嘗試、橫向類比思考和堅持自我發現的能力才是這個時代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未來社會趨勢萬變,我們需要把自己鍛造成一把多功能的瑞士軍刀,用跨界不斷拓展能力範圍——成長再無邊界,未來無盡可能。

1

為什麼要成為通才

作者在這本書裡給出的核心理由是,通才具備了廣泛融合各類知識並進行遷移的能力。而生長出這種能力的根基,其實我們並不陌生,就是類比思維。

西北大學的心理學家根特納可以算得上世界級的類比思考專家。她說:能夠進行關聯性思考,是人類能主宰地球的原因之一。對於其他物種來說,建立聯絡是非常困難的。類比思維能夠幫助我們在面對陌生事物的時候,推理出解決問題的思路,甚至是理解一些自己根本看不見的東西。

雖然這種能力我們並不陌生。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發揮出類比思維真正的作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採用的都是表面類比的思維方式,也就是在一個相似的問題上採用重複的模式。而真正有效的類比是你能夠發現,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之間,它們具備深層次的相似。相對於表面類比來說,深層類比更加抽象,也更難學。

根特納在美國西北大學做過一個實驗,她邀請很多不同專業的學生,讓他們給二十五張卡片進行模糊分類。每一張卡片上都描述了一個現實世界中的現象,比如路由器是如何工作的,或者經濟泡沫是怎麼形成的。最關鍵的是,每張卡片背後都有兩個維度,一個是屬於某個專業的領域,另一個是展現這個現象背後的深層結構。

比如,有四張卡片上面分別寫的是四種不同的現象,需要學生們進行分類:身體出汗,人腦控制四肢做動作,美聯儲調整利息,還有一個是油價變動導致商品漲價。這四張卡片該怎麼分類呢?

實驗過程中,很多學生就把“身體出汗”和“人腦控制四肢做動作”劃為一類,因為它們都是生物學的範疇。把“美聯儲調整利息”和“油價問題”劃為一類,因為都是經濟學範疇。

這個分類確實沒什麼問題。但其實很少有同學能發現,這個實驗還有另外一種更深層的分類思路。比如,身體出汗來維持體溫,是初中生物學的人體體溫的負反饋調節機制,和美聯儲調整利息,就可以歸在一類,因為都是負反饋迴圈。而人腦控制四肢做動作和油價變動導致商品漲價可以歸為一類,因為都是因果鏈條關係。這些表面上不相關的事情背後,實際上深層機制都是類似的。

運用深層類比思維的共同指導思想,還能進一步遷移。比如在軍事領域上,有位將軍就依據同樣的原理打了勝仗。在一場戰爭中,將軍需要帶兵,攻打下位於國家中心的堡壘。按軍事實力來說,要拿下堡壘不是難事。但是堡壘周圍一圈每條路上都佈滿了地雷。無論選擇哪一條,大軍都無法透過,只有人數較少的時候才能安全透過。於是將軍就做了一個計劃,他把軍隊分成若干個小組,讓他們分別從不同的小路接近堡壘,確保同時到達同時發動進攻,最後將軍順利攻下了堡壘,推翻了獨裁者。

一旦掌握了深層類比思維,實際上很多事情都是一通百通的。哪怕我們在某個領域是外行,哪怕某個事情壓根沒有前人的解決方案可以參考,我們也能夠透過深層類比思維,推理出相對可行的解決方案。這就是通才的優勢之處。同專才相比,通才涉獵的領域更廣,意味著他們能夠有更多的機會進行深層類比思考,從而建立一種看待問題的外部視角。

美國3M公司有一位發明家叫奧德科克。他的一項突破性的發明,打破了一個有兩百年曆史的物理定律。這個定律認為:沒有一個表面可以從各個角度完美地反射光線。奧德科克就在思考,能不能製造出一種薄膜,由很多層光學材料組成,這樣每一層都有不同的光學特性,可以自定義地反射和折射各個方向不同波長的光。

但是隨後,奧德科克的這個想法遭到了業內很多光學專家的反對。大家都認為,這是根本不可能的。還有一本光學書,專門給出了答案,說:“這種技術無法做到精確”。實際上,奧德科克確信這種做法是可行的,正是因為類比的深層相似性。大自然其實已經給出了答案。有一種色彩豔麗的蝴蝶,叫大藍閃蝶,它的翅膀上其實沒有任何藍色的色素,但是卻能夠散發出非常耀眼的藍光。原因就是它的翅膀上有一層層薄薄的鱗片,可以折射並反射特定波長的藍光。

那該採用哪種光學材料呢?奧德科克從人們平時喝水的塑膠瓶中得到了啟發。他說:每個人都知道塑膠是一種聚合物,它天天都出現在你面前,但是沒有人想過拿塑膠製作光學薄膜。奧德科克發明的這種多層光學薄膜,由數百層聚合物疊加而成,而且它的厚度還不到我們一根頭髮的寬度。每一層聚合物經過精心的設計,可以反射、折射或讓特定波長的光透過。另外,這種多層光學薄膜還可以增強亮度,因為光線射入多層聚合物之後還會反彈。原本被認為不可能實現的發明,有了比發光材料更廣闊的應用場景。比如,在手機和膝上型電腦內部,有了這種“增亮膜”,可以大大節約保持螢幕亮度的電量。

最後,人們就很好奇,為什麼奧德科克可以做出,這麼多光學專家都極力反對的發明呢?如果我們回顧奧德科克的經歷中就會發現,他是一個通才。他喜歡手工模型,是一名化學博士,曾在3M公司的鐳射實驗室工作過。他擁有的專利從光學跨越到金屬加工,又跨越到了牙科。這些經歷讓他擁有了一種外部視角,能夠不侷限於某個領域內的方法來看待問題,思維模式也因此更加寬廣。

心理學研究已經表明:一個人考量的內部細節越多,他做出的判斷就越極端。當人們過早地發展專業化,一下子鑽進去了,看待事情的思維模式就會越來越狹隘,看什麼都像是我這個專業的。比如,這些不斷細分的專業圈就像俄羅斯套娃,按照不同的專業方向,人們被劃分為某個子專業或某個子專業的子專業,實際上這是非常不利於培養外部視角的。

而且,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真實的世界越來越複雜,對複合型人才的要求只會變得越來越高。論某些特定的專業技巧和方法,我們比不過人工智慧,但是要論廣泛融合各類知識並進行遷移的能力,那就說不定了。作者認為,某個領域的不確定性越高,擁有跨領域通才成員的重要性也越高。

我們過去常常聽到的說法,比如贏在起跑線,儘早確定專業領域,或者刻意練習,實際上適用的都是一種“友好的學習環境”。而當我們身處真實世界中,這是一種 “不友好的學習環境”,沒有清晰的競賽規則,重複的模式時有時無,反饋可能常常滯後或者不準確。

作者在這本書中提到了一項研究,專門關注專才發明家和通才發明家,哪一類人做出的貢獻更大。結果顯示,從二戰結束開始的總體趨勢是專才的重要性越來越強,世界的確是變得越來越專業化。但是專才發明家的貢獻在1985年達到頂峰之後,就開始劇烈下跌。2007年才逐漸趨於穩定,但是最近又開始下降。

研究人員就分析,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人們獲取資訊越來越容易,社會對專注於單一領域的人才需求下降了,更傾向於同時涉獵幾個領域的複合型人才,也就是通才。他們能夠富有創造性地把各種知識應用於新的領域,實現突破。因此,在這個時代,我們需要堅持把一隻腳踏出自己的世界外,比刻意練習更重要的是刻意嘗試。

2

如何成為通才

那要想成為通才,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學呢?想要成為通才,我們該掌握怎樣的學習方式呢?作者總結了一個觀點,叫“學習,快與慢”。給整個學習過程設定一個合適的難度,雖然看起來慢,但卻是為了將來的快,這樣才能夠真正提高知識的“靈活性”和“有效性”。靈活性有助於知識的類比遷移,而有效性才真正反映了我們對一個知識的理解程度。

1、建立聯絡

“建立聯絡”,指的是對一個理論,我們不光得知道怎麼用,還得有意識地去學習,它從哪來的?為什麼能夠被提出來?除了能用在這個領域,還能用在哪?透過這一個知識點,發散地去學,拓展內涵和外延,進行深度思考。那這種方法這麼費勁,學習過程又慢,效果到底怎麼樣呢?有學者在美國空軍學院收集了十年內,一萬多名學生的資料,得出了研究成果。

美國空軍學院的課程以科學和工程為重點,學員們需要接受嚴格且高度結構化的訓練。學校每年都會安排學生學習微積分的系列課程。為了檢驗教學成果,學生們會被隨機分配到近100位不同教授的課堂裡,學期末要給各位老師打分。

研究者們發現,在一些微積分初階課程中,有些班級的學習成績特別好,學生也給老師打了很高的分。但是在後續的中高階微積分課程中,這批學生的成績就比較一般了。反而是那些在初階課程中,透過“建立聯絡”的提問方式來教學的班級,學生後續表現更好。但是可惜的是,這些班級的老師都被學生打了很低的分。

這個研究的結果其實也是在提醒我們,一定要避免把眼下的表現當作學習本身,現在的成績是具有一定欺騙性的。真正能夠建立對知識的理解,能夠舉一反三,這個過程就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要不然怎麼能把那些,顯得厲害的人和真正厲害的人區分開。

2、交叉練習

交叉練習,指的是如果你想要靈活地掌握知識,必須變換學習內容和情境。這種方法被證實可以提高歸納推理能力。當面對混合在一起的不同例子時,學生們可以學會抽象概括,把已經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從未接觸過的領域。

比如,有一項實驗要求學生們完成一個鋼琴挑戰。在0。2秒內,用左手橫跨15個琴鍵,每個人有190次練習機會。於是,有的學生就練習了190次,橫跨15個琴鍵的手法。還有的學生則是交替練習橫跨8鍵、12鍵、15鍵和22鍵。結果在最後測試中,那些做了交叉練習的學生,比只練習橫跨15鍵這一動作的學生,完成時間更短,彈奏也更精確。這個方法練習籃球罰球也同樣合適,有學者指出,如果你想要罰球更精確,其實更應該在離罰球線,前後各差一點的地方多多練習。

這種學習方式,能幫助你靈活地掌握知識。這種跨領域學習在廣泛涉獵知識的過程中,反而會加深你對某些專業領域的理解。好,我們再來看看有助於提高知識的有效性的方法。第一,先測試,後學習。第二,設定間隔期。

3、先測試,後學習

先測試,後學習,指的就是在學某個知識的時候,不要一上來就學習具體內容,而是先進行一個測試。研究人員發現,透過這種學習方式,儘管很多學生給出的答案是錯誤的,或者是對自己的錯誤答案特別有信心。但是當他們獲得正確答案後,很明顯會記得更牢,掌握知識的效果更好。多犯錯可以創造更好的學習機會,因為人們費勁地在腦海中檢索資訊的過程,可以讓大腦為後續的學習做好準備。這種努力是真實的,也是真正有效的。

4、設定間隔期

設定間隔期。指的就是,給自己一個刻意不練習的等待期。你剛掌握一個知識點的時候,不要立馬就進行練習,因為這個時候記得肯定最牢。你可以故意等上幾天,等自己開始有點忘記這個內容了再去練習。測試難度雖然增大了,但是這種方式能夠幫助你把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

2007年,美國教育部發表了一份報告。在一堆五花八門的學習方式中,他們想要明確,哪些學習方式是真正有科學依據的。結果就是建立聯絡,測試和間隔。因為只有透過這些費勁的方式,我們才能真正掌握,把知識應用到不同領域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