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人憂心忡忡,袁天罡就對他說:你當宰相之時,就是你喪命之日

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自然離不開唐太宗這個掌舵人,但是,也少不了他背後那些賢臣良將的輔佐。我們多數人對於魏徵、房玄齡更為熟悉,可能對於唐朝初年的宰相岑文字並不十分了解。其人並沒有跟隨皇帝南征北戰出謀劃策,他確實是憑藉著自己過人的才學和高尚的品行一步步走到宰相的位子上,終成一代名相。

一人憂心忡忡,袁天罡就對他說:你當宰相之時,就是你喪命之日

岑文字出生於隋朝的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祖父是一個小縣令,因為遭受仇人的陷害而被下獄。年僅十四歲的岑文字隻身到衙門為其父伸冤,說起案情來條理清晰頭頭是道,之後,在場的官吏們無不稱讚佩服這個小神童的口才。於是,衙門裡的管事人有意考驗他的文采,命其寫一篇《蓮花賦》,沒想到,他竟然落筆即成且文辭優美,人們都願意施以援手為他父親洗清冤屈。

史書上也記載他自幼“善文辭”,當地人都認為他是天上的文曲星投胎下凡,對他的文采十分敬佩。

一人憂心忡忡,袁天罡就對他說:你當宰相之時,就是你喪命之日

隋朝末年,岑文字在蕭銑的帳下擔任中書侍郎,負責起草各類征討的文告。後來,他看到天下盡歸李姓之手,勸慰蕭銑投降唐軍,使得當地百姓和士兵們都免遭塗炭。在歸順唐朝之後,岑文字擔任中書舍人等職位,之後,他憑藉自己的筆桿子給當權者闡述天下興亡的道理,也給朝廷提出了許多有意義的建議。

唐太宗每次看完他寫的文章之後都忍不住連連稱讚,並且,其逐漸成為了唐太宗身邊的心腹大臣。他精通各類典章制度,在許多地方上懂得變通,所以,很受時人推崇。

一人憂心忡忡,袁天罡就對他說:你當宰相之時,就是你喪命之日

雖然,他官位很高,也時常得到皇上的賞識,但是,他一直提醒自己仍然是一介書生,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他的生活也十分簡樸,家中只有一個妻子和一個老母親,甚至,連服侍的下人都沒有。人們勸他將皇上賞賜的金銀財寶都換成田產地產留給後世子孫豈不是恩澤後代,但是,他仍然堅持將多餘的財物分散給自己身邊落難的朋友和當地的貧民們。

他時常對人們感嘆道:“我原本不過是南方的一個黎民,現在到北方來謀生也只不過是為了能夠做個縣令之類的小官罷了,如今身在如此高位之上,惶恐萬分,又怎敢縱聲酒色之中?”

一人憂心忡忡,袁天罡就對他說:你當宰相之時,就是你喪命之日

太宗想讓他兼任太子的屬官,讓他輔佐太子成材,這本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美差,但是,他卻堅決推辭不受。他誠懇的回覆皇上:自己才德疏淺,實在不敢貽誤太子,也不敢再奢求得到太子的恩澤,只願意一心一意侍奉太宗皇帝。唐太宗見他如此表現也無可奈何,只能囑咐太子要對岑文字以禮相待,切勿輕待於他。

公元六四四年,岑文字擔任中書令,成為宰相之一。

這本是讓人大喜之事,但是他回到家之後卻面帶憂色,他的老母親見他如此模樣覺得十分奇怪,問其原因,他答道:“我並非開國元勳,又非太宗皇帝的舊屬,現在這樣過度受寵並非好事,官位高也並非好事,我身上的擔子更重了一分,所以才憂懼。”

一人憂心忡忡,袁天罡就對他說:你當宰相之時,就是你喪命之日

之後,許多親朋好友們上門道喜,都被他回絕了。

不得不說他當時還是十分明智的,自己並沒有跟著皇帝打天下,也並非皇帝的舊臣,沒有“汗馬功勞”如何坐得穩這個宰相的位子?官位越高意味著身上承擔的責任就越重,關乎國家的大事,但凡有一個不小心都是掉腦袋的死罪,怎能不讓人憂懼呢?

面對皇帝對他的信任和重用,他總是渴望加倍報答皇恩,對朝廷的事情嘔心瀝血、勤勤懇懇。

一人憂心忡忡,袁天罡就對他說:你當宰相之時,就是你喪命之日

公元六四五年,唐太宗領兵親自征討遼東,將所有的後勤事宜都交給了岑文字負責。史書上記載他因為日夜操勞而“容止不常”,唐太宗見到他憔悴的模樣之後都掉下了眼淚。沒過多久,岑文字果然病逝于軍中,年僅五十一歲。皇帝悲傷不已,追贈他為侍中,讓他陪葬在昭陵。

根據《太平廣記》中記載,岑文本當初在擔任中書舍人的時候,袁天罡曾經給他相過面,袁天罡說:你面部寬大,眉毛長於眼睛,文采定會名揚四海。將來恐怕會身居宰相高位,不過這並非吉兆,骨肉不相稱,恐怕是會折壽。果然,岑文字就是在成為宰相後的第二年就病逝了。

一人憂心忡忡,袁天罡就對他說:你當宰相之時,就是你喪命之日

岑文字有文集六十卷,多為詔書誥命之類。詩歌方面成就不大。《全唐詩》卷三三存其詩四首,著有《奉述飛白書勢》、《冬日宴於庶子宅各賦一字得平》、《安德山池宴集》。

劉昫在《舊唐書》對其評價道:“文字文傾江海,忠貫雪霜,申慈父之冤,匡明主之業,及委繁劇,俄致暴終。《書》曰:‘小心翼翼,昭事上帝。’所謂憂能傷人,不復永年矣。洎羲而下,登清要者數十人。積善之道,焉可忽諸?”

宋祁、歐陽修等《新唐書》中說:“性沉敏,有姿儀,博考經史,多所貫綜,美談論,善屬文。……平生故人,雖微賤必與之抗禮。居處卑陋,室無茵褥帷帳之飾。事母以孝聞,撫弟侄恩義甚篤。太宗每言其‘弘厚忠謹,吾親之信之’。”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