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電梯失控會不會一墜到底

提問!你們小區的電梯多久檢測一次?

電梯維保都有些什麼步驟?

電梯“一墜到底”的機率有多大?遇到電梯溜梯怎麼辦?

以上問不能答出滿分的人今天的推文就要好好學習了!康康姐請來了專業級小夥伴們給大家進行“電梯維保大揭秘”!

你以為:

維保電梯就是多坐兩次“試試看”

實際上:

小角落也要檢查到

這次,康康姐請來了日立電梯(中國)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後簡稱日立電梯)的維保員,為大家演示一下電梯維保的全過程。

日立電梯的小夥伴告訴康康姐,每次都需要至少兩個維保員共同完成電梯維保工作。

進入電梯井道前,兩位維保員會相互檢查身上的安全裝備是否齊全,確認簽字以後,才會開始維保操作。

電梯失控會不會一墜到底

電梯維保員正在相互確認安全裝備之後,維保員們會用安全圍擋將電梯圍起來,以告知小區居民不要乘搭此電梯。通常,維保員會首先在電梯裡乘搭電梯試執行幾次。如果試執行有異常,則會立刻檢查異常原因,進行維修排除。

電梯失控會不會一墜到底

日立電梯的小夥伴說了除了電梯門的感應裝置、電梯按鈕電梯層門轎門機械電氣聯鎖裝置,曳引鋼絲繩等部件,是電梯維保的重點檢查部分,就連電梯廂外的小角落小零件,也都不能放過

除此以外維保員,在維保檢查的過程中,還會檢查電梯的控制電路板,檢視這臺電梯曾經發生的故障記錄,對照這些記錄,維保員們會對曾經出現異常和有過故障記錄的零部件進行重點檢查。

電梯失控會不會一墜到底

電梯失控會不會一墜到底

哦,對了!維保員還會對轎廂裡的對講裝置進行重點檢查,確保通話正常。畢竟有些電梯內部沒有移動訊號,如果遇到電梯故障的情況,被困人員可能無法透過手機向外求助,這個時候電梯裡的對講裝置就至關重要,保持通暢才能應對緊急情況。

你以為:

電梯壞了才會保養實際上

實際上:

武漢採取電梯“按需維保”模式

小區的電梯多久維保一次呢?康康姐告訴你們,時間頻率根據需求來!目前,咱們武漢市啟動了電梯按需維保模式改進試點工作,電梯維保工作從“重維保過程”向“重維保效果”轉變。

告訴你們啊全國現行的電梯維保模式為“定期維保”就是電梯每十五天。要按照規定的專案開展一次現場維護保養,而咱們武漢試點的“按需維保”模式,則是根據電梯執行實際需要確定電梯現場維護保養頻次,可以加大或者減少維護保養頻次,同時應用物聯網技術對電梯執行狀況進行24小時實時監控。透過“人防+技防”,電梯維保工作的靈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更強。

你以為:

被困電梯說不出地址只能乾著急

實際上:

說出電梯“身份證”就行

你有沒有那種時候,突然遇上電梯故障,需要向外求助。但是,由於太過緊張,或者第一次到某個小區的緣故,根本說不出你被困的電梯地址在哪一棟哪個單元。有代入感了吧!這種時候怎麼辦?

方案一:用力拍門大聲喊叫,期待外面有人能聽到!方案二:坐在電梯裡乾著急!方案三:報出電梯編碼,等待救援!

聽康康姐的,必須選擇方案三!這個電梯編碼通常都會印在電梯廂內的963333電梯應急救援標識牌上,每臺電梯的編碼都是獨一無二的,相當於咱們的“身份證”一樣。

當被困人員撥打963333電梯應急救援電話,並向接線人員報出這個號以後,接線人員就可以透過這個編碼迅速找到電梯對應的具體地址,很快找到被困人,並指揮排程電梯維保人員迅速趕赴現場實施救援。

你以為:

電梯很容易出現“一墜到底”的情況

實際上:

電梯“一墜到底”機率比中百萬彩票還小

電梯會不會出現那種‘一墜到底’的情況?康康姐已經看到了你們求知若渴的眼神,面對這個問題,武漢市特檢所的小夥伴是這樣回答的:電梯“一墜到底”的機率比中百萬彩票還小!

特檢所的小夥伴說了每臺電梯都有4根以上的鋼絲繩承重,每一根鋼絲繩都能單獨承載電梯的重量,因此只有在所有鋼絲繩同時斷裂時,才可能發生電梯“一墜到底”的情況。

另外,即使真的出現了4根鋼絲繩同時斷裂的情況,電梯開始下墜超過一定速度時,就會立刻啟動轎廂的限速器安全鉗聯動裝置,將轎廂卡在電梯通道里,確保電梯不再繼續下落。

如果連安全鉗也同樣損壞了,電梯轎廂的底部都安裝有緩衝器,能夠在電梯墜落到底部的時候,起到緩衝作用,保護轎廂內人員的安全。

電梯失控會不會一墜到底

現在你們可以放心了吧,每臺電梯都有三重保障來保護我們的安全,所以我們電梯的執行是總體安全的。

另外,我們平時有時遇到電梯“下墜、溜梯”實際是電梯在執行過程中檢測到了不正常訊號,於是電梯轎廂就近停靠某一層,或返回基站(通常是一樓),這是電梯對人的一種保護機制。這種現象有點像電腦重新啟動。在這個過程中,因為電梯就近停靠或返回基站,有時候給人一種“失重”的感覺,這實際是一種錯覺。

遇到這種情況,不要驚慌,要及時向物業公司反映,通知物業公司會同電梯維保單位排查故障。“如果因為故障被困電梯,靜靜等待救援就行,千萬不要試圖扒開電梯門自己逃生,更不要搖晃電梯轎廂,以免引發次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