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有些我們認為“整個中國古代”的東西,其實只是某個時期的產物?

文/炒米視角

被認為是整個古代都是如此,但其實不是的,而只是某個朝代或某個時期的產物。這種情況有很多。

第一個,比如“皇帝一個人睡”。

炒米以前寫了篇文章,說李隆基選楊貴妃是因為年紀大了,想找個“暖寶寶”。於是有個粉絲評論說,古代的皇帝不都是一個人睡的嗎?吃完晚飯後,翻牌子,被翻到牌子的嬪妃要是侍寢,都得剝光了用被子裹起來,送到皇帝的床頭,完事後再抬走麼?炒米當時有點震驚,你們都是這麼認為古代皇帝的私生活的麼?

有些我們認為“整個中國古代”的東西,其實只是某個時期的產物?

其實並非如此,在古代400多個皇帝裡,絕大部分的皇帝還是和老婆嬪妃們一起睡的。這種“侍寢制度”只是清朝如此。這條制度的主要制定人康熙為了這事應該適合考慮了很多因素。

首先,“翻牌子”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後世皇帝出現專寵一人,以導致後宮干政的情況發生;

其次,“嬪妃不過夜”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後世皇帝縱慾過度,吸取的是歷朝因為女色而亡國的教訓;

有些我們認為“整個中國古代”的東西,其實只是某個時期的產物?

再次,“嬪妃赤身裸體裹著送到龍床”,是防止被皇帝被刺殺,吸取的是明朝嘉靖皇帝“壬寅宮變”的教訓;

而且清朝的皇帝是可以和自己的妻子,也就是皇后共寢不受這套制度約束的。

第二個,比如銀子、銀票、鏢局和票號,主要流行時期在明清,銀票、鏢局和票號都和“晉商”的崛起有關。此前用銀子是件奢侈的事情。

有些我們認為“整個中國古代”的東西,其實只是某個時期的產物?

其中生活中直接使用銀子,主要從明朝開始流行;大額銀票實際從清末才開始流行;而鏢局的合法開辦甚至從乾隆年間才開始;票號的發展實際上是依託鏢局才發展起來的。

在很多小說裡江湖俠客到了飯館,直接喊道二斤牛肉,十斤花雕,然後走時直接丟下幾十兩銀子的場面在現實中幾乎不存在。因為雖然中國人將銀子當作貴金屬的歷史很早,但是中國本身銀產量並不高,宋朝給遼、金的歲幣用的還只是銅錢而已。而一直到大航海時代開啟,美洲的大量白銀才流入明朝境內,明朝幾次開禁貿易,導致白銀大量流入明朝。

才出現了《金瓶梅》裡西門慶那種富足小資的生活,花十幾兩銀子置辦的一頓酒飯裡的菜品是真實而精緻的;而《水滸傳》裡面那種吃牛肉直接扔20兩銀子的生活,就是以臆想為主的,因為牛肉實際上是不允許自由買賣的;而現實中的好漢們也是沒有20兩銀子的身家的,所以沒有的被過分誇張了,真有20兩銀子,小康之家一年可以對付過去了,又何必上梁山呢?

有些我們認為“整個中國古代”的東西,其實只是某個時期的產物?

《鹿鼎記》裡韋小寶懷裡重視揣著4、5000兩以上的銀票,實際上是不現實的,更別提在這個歷史時期之前了。雖然“交子”在宋元時期就有了,但那真不能算銀票,到了明朝初年,那些就是“白條”,朱元璋曾經拿他發過工資。

實際上清朝的銀票一直到咸豐3年才開始有正式的官辦銀票。即便民間有“錢莊”,也無法實現這麼大額的“銀票”。因為“錢莊”沒有這麼巨大的存兌能力,更別說幾萬幾十萬的銀票了。“錢莊”雖然歷史悠久,但是他有個弊端,那就是不能異地通存通兌。一直到了清朝出現“票號”以後,才實現了異地存兌業務,但是業務量也小的可憐,原因很簡單,隨隨便便壓個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兩銀子各地“票號”之間轉來轉去是不現實的。而且能夠達到這個量體的銀子,在古代也只是朝廷。幾十幾百兩的銀票時候可以實現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上留下來的“銀票票根”很多都只在百兩以內的,甚至1兩的。

有些我們認為“整個中國古代”的東西,其實只是某個時期的產物?

《新白娘子傳奇》裡戚寶山在五爺的鏢局裡當教頭押鏢,在宋朝是不現實的。以為雖然“私鏢”歷史悠久,比如叫“打行”這一類的,但是開門營業是不可能的,既沒有朝廷的准許,也沒有那麼大的常態化業務量。真正“鏢局”真正合法化還要追溯到“晉商”的發跡,大量的晉商在明末開始發跡,在外面做生意的銀子要運回山西。所以有了“押鏢”的需求。到了乾隆年間,山西人神拳張黑五,拿到了乾隆頒發的第一張“牌照”,開設了“興隆鏢局”於北京順天府前門外大街。從此以後鏢局才正式開始發展起來。

有些我們認為“整個中國古代”的東西,其實只是某個時期的產物?

而“票號”的流行,恰恰是因為“鏢局的合法開辦”給票號的發展提供了契機。看過《喬家大院》的應該知道,山西票號其實就是國產銀行業的鼻祖啊。

第三個,比如說說川菜吧,實際上歷史悠久的川菜根本不是你現在瞭解的“麻辣系”。“麻辣系”的流行實際上出現沒有超過50年。

有些我們認為“整個中國古代”的東西,其實只是某個時期的產物?

正宗的川菜講究百菜百味,根本不是全以“麻辣”一個味的。因為川菜講究急火快炒,一鍋成菜,“麻辣系”麻婆豆腐、夫妻肺片等等實際上是上個世紀30年代才被髮明,上世紀70、80年代由於符合“快節奏”、“價廉物美”開始流行開來的。而正宗川味傳統菜,至少70%以上都不是麻辣口味的,而且很多都是極品高檔菜系,都是慢工細活的菜品。因此最早的宮廷菜裡就有川菜的融入,即便現在還流傳著“京派川菜”,與現在所謂的“麻辣系”川菜是完全兩碼回事。

有些我們認為“整個中國古代”的東西,其實只是某個時期的產物?

傳統川菜像川菜的知名菜品“開水白菜”、“雞豆花”、“甜燒白”、“芙蓉雞片”等等,無論色香味形,都無法把它們和“川菜”聯絡在一起。甚至“宮保雞丁”都不能算是“傳統川菜”,因為丁寶楨在山東也做過巡撫,魯菜裡也有宮保雞丁。

有些我們認為“整個中國古代”的東西,其實只是某個時期的產物?

但是麻辣系的流行,源自於“平民消費”的崛起。比如“夫妻肺片”,有人會問,“夫妻肺片”裡面用的是牛頭皮、牛肚等等,唯獨沒有“肺”,為什麼卻叫“肺片”呢?實際上這個“肺”,原本就是“廢”。牛頭皮,牛肚這些都是以前富人不吃,丟掉的內容,被郭朝華、張田政夫妻創制而成“夫妻肺片”,但是真正一炮而紅,還是上世紀70、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才紅遍大江南北的。

其實還有很多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事情。但是寫到川菜,炒米餓了,今天就先寫到這吧。

文/炒米視角

原創首發,歡迎關注或吐槽

有些我們認為“整個中國古代”的東西,其實只是某個時期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