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那些嫁了有錢老公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找個有錢人結婚,會過得比較幸福嗎?”

這個話題,很多人也許都想過。

而早在 150 年前,美國作家路易莎梅就把它寫進了書裡。

路易莎梅有一部經典小說叫《小婦人》,它用主角一家四姐妹、尤其是大姐 Meg 和四妹 Amy 的生活,詮釋了“嫁給普通人”和“嫁給有錢人”的區別。

前段時間,《小婦人》新版電影上線,這個話題再次引發熱議。

那些嫁了有錢老公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那些嫁得不一樣的女人,後來都過成怎麼樣?

嫁給窮小子,將來會後悔嗎?

四姐妹中老大 Meg 的婚姻,崇尚愛情至上。

她迷上了窮困的家庭教師,為此,她放棄了最初自己想要“一心想嫁有錢人”的目標。

成婚那一天,妹妹替她不甘心:大姐太優秀,這樣的美貌和才華,就是“下嫁”。

不過 Meg 很堅定,因為愛,她心甘情願和窮丈夫一起奮鬥。

那些嫁了有錢老公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這樣的她,後來後悔了嗎?

Meg 的老公,確實沒讓她過上優渥的生活:

柴米油鹽的日常、養育孩子的辛苦折損了她本來的美貌;

生活中也沒有闊手闊腳的時候,偶爾虛榮心作祟買塊做裙子的布料,Meg 都會惴惴不安,生怕丈夫查閱賬單。

但日子也並不全是苦兮兮的——丈夫提出自己不買新衣服,而是讓她去做裙子的時候,Meg 是滿足的。

沒有足夠的錢,生活當然有遺憾,但是平淡日子裡的互相理解和支援,卻是她當初扎進婚姻的原因。

她看重這個的份量,比看重金錢多得多。

那些嫁了有錢老公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Meg 的故事,總是讓我想起身邊的一個朋友:

讀書時因為長得漂亮,很多人追她。但她總開玩笑說,自己在這裡面選了一個“最窮的”。

她和老公現在會為湊房子首付頭疼、為生活奔波,靠自己過上更好的日子挺辛苦的。

但比起來這些,充分被丈夫尊重、彼此之間滿分的信任感,卻是她更在意的。

婚前為了“愛情”捨棄“麵包”,其實並不是傻。反過來,當你明白這副牌並不好打,卻依然付諸熱情去維護好它,才能收穫真正的幸福。

嫁給有錢人,就能輕輕鬆鬆幸福嗎?

和大姐比起來,四姐妹中最小的 Amy 則“現實“更多。

她早早堅定自己未來的人生,一定要嫁個有錢人。

她又對生存現實有異常冷靜的認知:

當她發現喜歡的畫畫沒可能養活自己,就放棄;

發現暗戀的富家公子 Laurie 眼裡只有自家二姐,就識時務地隱藏住小心思;

認識到“婚姻是個經濟命題”就去籌謀,去解題;

她出入社交場合,一心培養自己跟有錢男孩的感情,將自己視為家庭的希望。

很多原著粉本不喜歡這個有“心機”的小妹。

但是多年後再看電影,你會對她有不一樣的認知。

那些嫁了有錢老公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放在今天,小妹 Amy 就是“大女主式”的存在,她的追求沒有損害別人,只是一個女孩在自己為數不多的人生選項裡,找到最優解。

這個時代會有經濟學家站出來說,女人要獨立,首先要敢於談利益。我們覺得不奇怪。

但作者卻讓 Amy 在 150 年前就實踐了這件事。

那些嫁了有錢老公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婚姻就是一個經濟問題)

Amy 後來過得怎麼樣了?

她和當年自己暗戀的富家公子 Laurie 在一起了。

看起來是被上天眷顧的劇本,但這個過程,可太不容易了——

當年 Laurie 被他喜歡的人(四姐妹中的二姐)拒絕後,成日買醉、不求上進。

Amy 痛斥他浪費自己的天賦、浪費健康和金錢,並用自己的努力,將男人從泥潭裡拉了出來。

這樣的魄力和堅持,最後才換來一份得之不易的感情。

那些嫁了有錢老公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看結果的時候,誰都可以輕飄飄說一句“她也許是運氣好”,但現實生活裡,運氣往往包含了一個人在這之前的許多努力。

如果按照當代的話語體系,把一段婚姻的結合比作開一家公司。

那麼 Amy 已經在這個過程裡,拿出自己最好的資源去適配和幫助對方,她也贏得了應該得到的東西。

《小婦人》裡,其實還不止是這兩種婚姻的呈現。

故事裡的二妹 Jo,則是從一開始就拒絕了婚姻這件事。

早在 150 年前,她就說出了現代女性才會掛在嘴邊的那一句話:“女人又能賺錢又能把自己照顧得很好,那我為什麼要結婚呢?”

Jo 靠著自己的實力成了暢銷書的女作家,能夠為自己的生活去爭取負責。看起來無畏果敢,不過,她也有孤獨的時候。

那些嫁了有錢老公的女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可當她選擇了這條路,就必須要面對她所選擇的人生。

人生最後的結局走向,那個掌握買單主動權的人,永遠是你自己。

就像大姐 Meg 和小妹 Amy 一樣,婚姻好不好,本質不是看丈夫有沒有錢。

而是你在這段感情裡,是否自洽、是否做了真正的自我。

這個時代的女性,已經掌握了更強的經濟能力,有更多實現自我的可能,也能更好地為自己而負責。

婚姻這件事,反過來說變得更加純粹了:它需要的是互相扶持、對一段親密關係的承諾、對彼此的理解,最後讓自己能夠遵從內心,去成就更好的彼此。

150 年前的路易莎梅就在分析這個問題,而放到今天,它依然不會過時、值得被討論。

你又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在評論區和我們聊起來。

(來源:年糕媽媽,關注微信公眾號:yidianxinlixue123,送你10本經典心理學電子書。本平臺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業用途,如侵權請及時聯絡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