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近60斤的金器被農民發現,差點引起鬨搶,兩家博物館競相收藏

近60斤的金器被農民發現,差點引起鬨搶,兩家博物館競相收藏

我們現在經常能聽到某些大收藏家將文物捐獻給國家的新聞,這種行為體現了高尚的情懷,也能讓文物得到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因此從建國之後就屢見不鮮。其實,並非所有人都有條件捐獻,也有不少文物被人發現後,差點流落民間甚至流失海外,還是社會各界的艱辛努力,才讓它們能成為博物館中的瑰寶。

1982年,江蘇盱眙縣就爆出了一個特大新聞。當地南窯莊村的一位姓萬的村民在疏通河道時,發現鋤頭碰到硬物。他本來不以為意,當作是碰到了大石頭。後來才覺得聲音不同,連忙用手去摸,結果提上來一個沉甸甸的東西。

近60斤的金器被農民發現,差點引起鬨搶,兩家博物館競相收藏

剛提出來的時候,這只是全身覆蓋淤泥的東西,看不出真實模樣。但農民隨手一抹,發現了金光燦燦的顏色。雖然當時的文物意識沒有現在這麼濃厚,農民也根本不知道到底是何物。但是,他總會產生聯想,認定是一件寶貝,便欣喜若狂地帶回家。

而且,他還留了個心眼,回家後帶著自己的哥哥去原地再進行摸索。結果還真有個巨大的收穫,找到了一個外形奇特的銅壺,倒出來一看,裡面是閃閃的各式各樣金幣。

近60斤的金器被農民發現,差點引起鬨搶,兩家博物館競相收藏

這一切,如同童話故事一樣,卻真實地發生了。而且,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他們家挖到寶貝的訊息,迅速在十里八鄉傳播開來。不到半天時間,他們家就被圍得水洩不通。有人在看熱鬧,更多的人眼紅嫉妒,吵鬧著要兩兄弟交出寶貝,大家同分。

事情越鬧越大,當地派出所都派出了警員維持。得知訊息的南京博物院也派專家前來驗證訊息。儘管有私心,儘管百般不捨,但在專家耐心地勸導之下,兩兄弟還是按照《文物法》的有關規定,將所有的文物如數上交,還獲得了一萬元的獎勵。

近60斤的金器被農民發現,差點引起鬨搶,兩家博物館競相收藏

在那個“人人爭當萬元戶”的年代,能獲得如此重賞,自然有道理的。當專家們看到所有被發現的文物時,確實嚇了一跳。那個被挖出來的銅壺,造型古樸,而且裡面塞滿了各種各樣的金幣。經過辨認,共有9塊半金餅、15塊馬蹄金和麟趾金、11塊金版“郢爰”,共計20公斤即40斤。

這些都是不同時期重要的金質貨幣,只有在賞賜功臣或大宗交易中才使用,考古價值極高。然而,它們相比最先挖出的文物,就相形見絀了。那是一隻像虎像獅又像豹的異獸,金質,慵懶地趴在地上。它將頭枕在前腿上,蜷曲著身體,一派悠閒自得的表情。然而,它的雙眼圓睜,又不失該有的警惕。

近60斤的金器被農民發現,差點引起鬨搶,兩家博物館競相收藏

在它的底座內壁上有小篆“黃六”二字,這是秦漢時期的文字,也是判斷年代的重要標誌。專家估計“黃”是表示金質,“六”是表示重量。因為不能確定它到底是什麼動物,甚至不能確定它的用途,所以只能命名為西漢金獸。

經過測量,它的含金量竟然高達99%,重量為9。1公斤,超過了18斤。再加上銅壺中的金幣,這兩位農民的發現,居然帶來了超過60斤的古代金器。難怪普通群眾會心動,甚至引起了北京錢幣博物館的重視。他們派人來到盱眙,提出了徵集文物的主張,並表示可以補償南京博物院和當地政府。

近60斤的金器被農民發現,差點引起鬨搶,兩家博物館競相收藏

根據文物保管和收藏的相關規定,南京博物院還是因為所在地的優勢,得以將所有文物悉數收藏。他們還派人在發掘工作,卻再也一無所得。也就是說,這是古代人為藏匿的窖藏而非墓葬。關於它們的來歷,史料沒有隻言片語的記錄,這些謎團只能等待後人的發現,也許也會是永久的謎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