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何佳怡:唐三彩

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孕育了數不勝數的民族瑰寶。琳琅滿目的文物,是歷史的見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更是我國的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故事,他就靜靜地立在那裡,等待我們來傾聽。

今天我要講的是唐代的文物。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大統一王朝。唐朝全盛時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當時強國之一。 在唐代前半葉,社會、經濟處於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大輸出時期,此時,出現了大批文物。

唐三彩,中國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唐三彩在唐代的興起有它的歷史原因。首先陶瓷業的飛速發展,以及雕塑、建築藝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促使它們之間不斷結合、不斷髮展,因此從人物到動物以及生活用具都能在唐三彩的器物上表現出來。唐三彩,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

鎏金舞馬銜杯紋皮囊銀壺。採用了北方遊牧民族攜帶的皮囊或馬鐙的造型,腹部兩側各飾一銜杯舞馬,造型、紋飾均獨具匠心,舞馬形象尤具風采。此壺最耐人尋味的是壺身上的“舞馬銜杯”的形象。據宋《負暄雜錄》記載:“中宗時,殿中宴吐蕃蹀馬之戲,皆五色彩絲,金具裝於鞍上,加麟首鳳翅,樂作,馬皆隨音蹀步遇作‘飲酒樂’者,以口銜杯,臥而復起。吐蕃大驚。”根據以上記載,唐中宗養的這些舞馬可以隨著音樂節拍舞蹈嬉戲,所以使吐蕃人驚訝不已。這件鎏金舞馬銜杯紋皮囊銀壺在唐都長安的出土,展示了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的融合,正是漢族和契丹等各民族人民文化交流的證明,是唐代乃至中國古代金銀器中的珍品。

鴛鴦蓮瓣金碗,這隻金碗是盛唐時期的製品,形態肥碩豐滿,莊重大方,紋飾繁紛瑰麗,優美典雅,工藝精湛考究,氣度非凡,在圈足內的裝飾主題是鴛鴦。《古今注》雲:“鴛鴦,水鳥,鳧類也。雌雄未嘗相離。人得其一,則一思而至於死。故曰‘匹馬’。”古人以詩賦形式對鴛鴦之貞情、豔麗多所詠頌。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有《鴛鴦》七絕一首:“雌去雄飛萬里天,雲羅滿眼淚潸然。不須長結風波願,所向金籠使兩全。”唐代詩人吳融也有七律一首:“翠翅紅頸復金衣,灘上雙雙去又歸。長短死生無兩處,可憐黃鵠愛分飛。”這些詩歌都說明了人們喜愛鴛鴦的緣由,所以,鴛鴦是唐一代珍禽裝飾中的主要紋樣之一。鴛鴦蓮瓣金碗所採用的裝飾手法,稱為適合紋樣構圖。金碗實物出土罕見,文字記載亦不多。《唐摭言》曾說:“王源中文宗時為翰林承旨,暇日與諸昆季蹴鞠,毬子誤中源中之額,薄有所損。俄有急召比至,上訝之。源中具以上聞。上曰:‘卿大雍睦。’命賜酒二盤,每盤貯十金椀,每椀各容一升許。宣令並椀賜之。源中飲之無餘,略無醉容。”可見金碗多為皇帝所使用,由此可知鴛鴦蓮瓣金碗的珍貴了。值得一提的是,鴛鴦蓮瓣金碗是為數不多非唯一的、而且兩件都是國寶級文物的文物珍寶。

唐代不僅僅只有這幾件文物還有很多很多數不勝數、琳琅滿目的文物。在中國發展的幾千年來,有許許多多的經久不衰的文化底蘊,文化瑰寶,因為它們是我們華夏兒女的智慧的結晶,是我們開啟歷史大門的鑰匙,它們共同創造中國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