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安徽挖出一枚印章,顛覆歷史,學者我們誤會了一個英雄

元朝末年,苛政如虎、天災併發,元朝統治者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無法調和,最終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導致元朝滅亡。最初,韓山童在潁州發起了紅巾軍起義,聲勢浩大,史稱“北方紅巾軍”,緊接著,徐壽輝在蘄州發動起義,史稱“南方紅巾軍”。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安徽宿松縣的一位農民在翻修房屋時,挖出了一枚印章,為我們重塑了一段紅巾軍的歷史。由此,還引出了一個重要的人物——陳友諒。

安徽挖出一枚印章,顛覆歷史,學者我們誤會了一個英雄

紅巾軍起義爆發後,北方紅巾軍地處北方,受到了元朝的重點打擊,韓山童戰死,他的兒子韓林兒稱帝,建立“龍鳳政權”,北方紅巾軍後期勢力最強勁的一脈,就是朱元璋。南方紅巾軍在和元朝不斷的抗爭中,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史稱“天完”政權,徐壽輝(下圖)稱帝。

安徽挖出一枚印章,顛覆歷史,學者我們誤會了一個英雄

但徐壽輝不久和丞相倪文俊內訌,倪文俊謀殺徐壽輝失敗,逃到了部下陳友諒處。陳友諒殺掉了倪文俊,不僅合併了倪文俊的舊部,而且成為了徐壽輝的頭號戰將。後來,陳友諒裹挾徐壽輝沿江而下,攻打朱元璋,並且在太平(安徽當塗)殺掉了徐壽輝,取而代之。後來陳友諒和朱元璋之間爆發了“龍灣之戰”“洪都之戰”“鄱陽湖之戰”,陳友諒命斷鄱陽湖,朱元璋一家獨大。

安徽挖出一枚印章,顛覆歷史,學者我們誤會了一個英雄

因為朱元璋獲勝的緣故,在《明史》中,陳友諒總給人一種“囂張傲慢”“心狠手辣”的反賊形象,朱元璋曾評價陳友諒:

>“朕以友諒志驕,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

這種評價似乎佔據了史書的主流,史書對陳友諒的評價也大致雷同。實際上,真正的陳友諒,絕非如此。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安徽安慶市宿松縣的一位農民,在翻修房屋時,在舊房屋下面深挖取土,偶然挖出了一枚印章,這枚印章呈方形,邊長11釐米,高度5釐米,經過專家鑑定,上面刻著8個字:“漢授天命主公之印”,根據專家介紹,此印章是元朝末年梟雄陳友諒的,印章後來被湖北省博物館收購。

安徽挖出一枚印章,顛覆歷史,學者我們誤會了一個英雄

問題來了,陳友諒的印,為何會在安慶宿松呢?根據史書記載,陳友諒一共兩次來過安慶,第一次是攻打元朝,第二次是攻打朱元璋。但因為攻打朱元璋時,陳友諒已經稱帝。因為印章中含有“主公”兒子,在元明朝,主公是手下對首領的尊稱,如果稱帝,稱呼會發生改變。

安徽挖出一枚印章,顛覆歷史,學者我們誤會了一個英雄

可以推斷,這枚印章並不是陳友諒稱帝后的。所以,這枚印章,不是陳友諒攻打朱元璋時留在宿松的,而是陳友諒抗擊元朝時期留下的。當然,也有人會說,陳友諒稱帝前的印章,稱帝后也有可能會帶在身上,但作為“皇帝”的陳友諒,又是行軍打仗期間,帶著以前的舊印章,這種可能性很低。

安徽挖出一枚印章,顛覆歷史,學者我們誤會了一個英雄

作為南方紅巾軍的頭號將領,陳友諒為何會把印章落在宿松呢,因為這裡曾發生過一場大戰。據《弇山堂別集》記載:

>元鎮南王子大聖奴、樞密院判官席閏等屯兵城中堅守,由宿松阻友諒,天完軍受挫。陳友諒弟友德率軍駐信州城東,攻城益急。友諒率百萬軍至,破信州,伯顏不花的斤自刎。友諒追至宿松,大聖奴等戰死。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陳友諒(以徐壽輝的名義)派大將趙普勝沿江而下,打算攻打朱元璋佔據的安慶。元朝軍隊趁機佔領了陳友諒所佔據的信州(上饒),陳友諒讓弟弟陳友德先去營救信州,然後親自率領“百萬”大軍前來救援,元朝大將伯顏不花兵敗自刎。陳友諒率兵追趕元鎮南王子大聖奴,一路追到宿松,把大聖奴殺掉,這就是陳友諒來宿松的原因。他這一趟不是為了打朱元璋,而是為了攻打元朝。這個時候,陳友諒自稱“漢王”,第二年,陳友諒才殺掉徐壽輝,稱帝。所以說,這枚印章是這個時候落在宿松的。

安徽挖出一枚印章,顛覆歷史,學者我們誤會了一個英雄

元朝末年,各方勢力為了生存,合縱連橫。包括朱元璋、張士誠、方國珍等梟雄,都和元朝有直接或間接的“合作”。唯有陳友諒十分硬氣,驅逐胡虜,從不和元朝合作。在抗擊元朝的過程中,陳友諒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陳友諒本來被朱元璋定為“反賊”,明朝和清朝一直未變。到了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提出驅除韃虜,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元末的陳友諒的“驅逐胡虜”。因此在民國二年,中華民國提出重修陳友諒墓,算是對他“驅逐胡虜”功績的認同。

安徽挖出一枚印章,顛覆歷史,學者我們誤會了一個英雄

近代著名的學者梁啟超曾說過:秦末之項羽、元末之陳友諒,雖然是失敗者,但他們都是英雄。的確如此,陳友諒雖然敗給了朱元璋,但是他抗擊元朝的功績,不可被忽略。在元朝末年,陳友諒身為實力最大的梟雄,如果沒有他頂住元朝的鎮壓,朱元璋要想統一中原,恐怕還要多等幾年。因此,有學者稱,請不要給陳友諒潑髒水了,多年來,我們誤會了一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