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暫停定製盲盒業務,泡泡瑪特想幹嘛?

2021年被稱為盲盒破圈之年。

暫停定製盲盒業務,泡泡瑪特想幹嘛?

“萬物皆可盲盒”趨勢愈演愈烈之下,眾多淘金者紛至沓來,盲盒產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然而近日,成名於盲盒的泡泡瑪特卻手動按下暫停鍵,宣佈暫停定製盲盒業務。

怎麼回事?

亂象叢生的盲盒領域

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出熱鬧背後盲盒行業的亂象,即商品價格一路飆升已經遠遠超過實際價值。

有記者調查發現,原本只值30元的玩偶,經過“盲盒”之手包裝後就能被炒到七八百元。甚至有消費者為集齊一整套盲盒,不惜壕擲上萬元。

隨著“玩具盲盒賣七八百元成本只有30元”“消費者花1萬元買106套盲盒”等話題相繼衝上熱搜榜,泡泡瑪特再次站至爭議中心。

對此,泡泡瑪特迴應稱“我們再次重申,泡泡瑪特過去沒有,未來也不會以任何形式參與潮玩的二手市場”,同時表示“已經第一時間對業務進行調整,在未來與食品行業的授權合作中,全部暫停定製盲盒業務,以杜絕可能的食品浪費”。

這已經不是泡泡瑪特第一次因為盲盒這種獨特的銷售形式,遭質疑聲裹挾。

今年初,肯德基中國35週年之際,肯德基×泡泡瑪特合作推出聯名系列盲盒潮玩。

當時的玩法是:只要購買肯德基指定炸雞套餐,就有機會get限定款手辦。

暫停定製盲盒業務,泡泡瑪特想幹嘛?

後面的結果大家想必都已知曉,因手辦廣受歡迎,供不應求之下,二手市場的價格一路被炒高,還衍生出“網路代吃”服務,引發浪費食物、過度營銷質疑。

中消協也出來發聲:利用限量款盲盒銷售手段,誘導並縱容消費者不理性超量購買食品套餐,有悖公序良俗和法律精神。

落得滿地雞毛。

綜上:泡泡瑪特選擇在與食品行業的授權合作中,暫停定製盲盒業務,也算是一次“糾錯”行為。

針對盲盒經濟爆發之後,市場產生的種種亂象,從品牌角度,進而強有力的干預,防患於未然。

稀缺性與獵奇心

按理說,現今資訊愈加透明化、公開化之下,大眾對產品的價值與價格能更為快速且理性地進行判斷,“野性消費”情況並不容易發生。

為何盲盒一出現,諸多消費者的理性神經就瞬間崩塌,感性迅速佔據主導,強烈左右著消費決策?

暫停定製盲盒業務,泡泡瑪特想幹嘛?

1。 稀缺性帶來緊迫感

物以稀為貴。

稀缺性往往能輕易喚起我們內心的需求和渴望,敦促著我們行動。商業世界裡,產品一旦具備稀缺屬性,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就會急速提升。

品牌對稀缺性的利用,通常體現在兩個維度:一是時間,二是產品。

限時搶購就是利用時間,去給使用者製造緊張感,暗示其儘快購買。限量購買則是利用數量,增強產品的不易得性,間接提高產品價值。

盲盒營銷主要運用的稀缺性原理中“產品”一項,透過設定“限量款”“隱藏款”,將產品稀缺屬性放大,激發消費者購買慾望。

人們總是格外珍惜稀缺資源,並不自覺地認為其有更高的價值。哪怕事實並非如此。

2。 獵奇心理作祟

第一個吃螃蟹的未必是勇士,但一定是獵奇心極重的人。

盲盒營銷的關鍵點在於“盲”,也就是未知。人們對未知領域、未知世界展露出來的天然好奇心,是社會得以進步、文化得以發展的一大原始動力。

而盲盒產品,就是抓住了這一原理,知道具備不確定性的東西對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來說,有著難以抵抗的誘惑力。

暫停定製盲盒業務,泡泡瑪特想幹嘛?

事實也確是如此。

多重作用之下,就有了如今的盲盒市場。而萬物皆可盲盒之下,這個尚算新興的行業也逐漸暴露出發展問題。

比如涉嫌誘導過度消費,比如商品質量差,比如價格虛高。

市場經濟,存在即合理。盲盒有它獨特的吸引力,這一點我們不否認。

只不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一個行業想要長遠有序發展,身在其中的品牌都得共同參與維護健康向上秩序。

泡泡瑪特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