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今天果子只想和大家說三件事

3。5mm 耳機口,3。5mm 耳機口,還是 XXX 的 3。5mm 耳機口。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耳機歷史

耳機介面的歷史幾乎和電話一樣長,它最初用於交換機。

在當時,使用者需要輕鬆的建立和切斷音訊訊號的傳輸,電話插孔就這麼誕生了。

它大部分是四分之一英寸的直徑,也就是 6。35 mm,主要用於中大型音響裝置,是耳機介面最早的前輩。

後來,由於該型別介面被廣泛應用,所以各種尺寸的介面也相應衍生,比如迷你的 2。5mm 耳機口,曾用於一些老手機,現在也能在“國磚”裡見到。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然而,介面多並非是一件好事。

在上世紀 80、90 年代,市面上的耳機口魚龍混雜。

當時,各大廠商為了捍衛自己的業內話語權,均採用各自的介面設計,彼此互不相容。這也給配件製造商帶來不少麻煩。

久而久之,使用者和廠家都受不了這種不相容現狀,廠商把目光瞄準行業內兩位大佬推出的產品。一個是由索尼公司推出的 walkman 隨聲聽,就是電影星爵裡用的那個;一個是拯救蘋果的 iPod。

這兩款劃時代意義的產品,使用的介面方案正好就是 3.5mm 耳機孔。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於是,藉著這份影響力,其它廠商也紛紛用起 3。5mm,耳機不通用的問題也得到解決,並且沿用至今。

不過,3。5mm 耳機口也可以更加細分化。首先 3。5mm 屬於 TRS 端子,TRS 是一個統稱學名,它會根據節數的不同,細分為 TS、TRS、TRRS 等。

我們常見的 3。5mm 耳機口有 TRS 和 TRRS。前者只有左右聲道,後者因為多了一個觸點,所以支援麥克風功能。

然而這個多出的麥克風,卻又讓 TRRS 分成三大派系,也給使用者帶來了一定的困擾,比如雖同為 3。5mm 耳機口,但不一定就能在蘋果、安卓、塞班等所有機型上通用。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儘管如此,3。5mm 的成功仍然無需爭議。它憑藉相容性廣、耐用性、接用方便等特性,在手機上盛行已久。

然後,就迎來了一落千丈。

自蘋果推出 AirPods 以來,無線耳機達到空前繁榮,蘋果雖然不是第一個做無線耳機,但它是第一個做到大街小巷可見。

而越來越多的安卓真無線耳機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無線時代

雖然很多人會把這件事怪罪到蘋果頭上,但蘋果還真不是第一個對耳機孔動刀的“儈子手”。

其實早在功能機時代,索尼愛立信和諾基亞就已經開始嘗試使用資料介面連線耳機了。(比如 Walkman W810)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而到了智慧機時代,美國運營商 T-Mobile 和 HTC 於 2008 年推出的首臺安卓手機 HTC G1,就不支援 3。5mm 耳機孔,只能使用 miniUSB 。這種連線方式可以說是智慧機裡的鼻祖了,雖然它並不好用。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而 OPPO 在 2014 年推出的 OPPO R5,理由則顯得更加充分。只有去掉耳機孔,才能將厚度控制到“薄如刀鋒”的 4。85 毫米。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兩年後,也就是 iPhone7 釋出前夕,樂視這個濃眉大眼的傢伙不知道是不是偷看了蘋果圖紙,釋出的樂視超級手機 2 系列就截胡了去耳機口設計。

值得一提的是,樂視應該也是第一個採用 Type-C 口做耳機的廠商。樂視還為其取名為 CDLA 數字無損耳機。這玩意口碑不錯,既帶 dac 解碼,價格也不會很貴,現在在某魚上還被“垃圾佬們”津津樂道,樂視手機的經典“遺產”。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回古望今”,其實早在功能機時代,這些巨頭們就開始惦記著幹掉 3。5mm 耳機口。但是,去耳機孔的設計就一定是對的嗎?至少在下面這 5 個方面,TWS 耳機還真不如 3。5mm 耳機做到好。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3.5mm耳機的優勢

第 1 個,就是續航方面。

有些低價無線耳機因為成本問題,電池容量不高,採用的晶片功耗卻不低,續航自然也就比較差。

當然,好的耳機配合充電盒也能堅持 24 小時以上,但誰都無法保證耳機電量永遠是滿血狀態,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來不及充電或者沒地方充電的情況,有線耳機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第 2 個,延遲。

藍芽在傳輸音訊資料時,會經歷資料壓縮、無線傳輸、資料解壓、數模轉換等步驟。

這裡面無線傳輸和數模轉換不太導致延時,而編解碼階段由於需要進行演算法處理,需要消耗的時間更多,從而導致傳輸延遲。所以藍芽耳機一定有延遲,區別只是快與慢而已。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市面上想要買到完美均衡低延遲的藍芽耳機,價格往往得上千元以上,這並非每個人承受得起。普通的藍芽耳機聽聽歌也算湊合,但用來打遊戲,那感受,相信各位遊戲黨深有體會。

第 3 個則是標準性問題。

3。5mm 耳機孔雖然在手機上不常見,但筆記本、遊戲機、隨身聽等裝置上仍然無法捨棄,3。5mm耳機依然是主流的標準音頻介面。所有當你擁有多個裝置時,只能多配耳機或者買轉接頭。

第4個,丟失問題。

每逢情人節,某魚上總能看見買家在為它的藍芽耳機尋找另一半。而有線的丟失率也遠遠要低於無線,即便丟了也不會那麼心疼。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第5個,抉擇問題。

很多人習慣在公交車上邊聽歌邊打盹,但如果你的手機突然提示沒電,你會怎麼抉擇呢?是拔掉耳機口開始充電,還是選擇繼續閉目養神享受這為數不多的寧靜時刻?這就是一口兩用帶來的弊端。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音質是門玄學課

至於音質方面,這東西本來就有些玄學,和你的裝置、接收端、協議標準、使用環境等都有關係,所以我並沒有把它歸納成第 6 個問題。

不過我們也做了些功課,當然由於我們並非專科出身,以下內容如有錯誤,還請大家指證。

眾所周知,3。5mm 耳機孔輸出的是模擬訊號,所以手機內建的 DAC 解碼晶片和放大器是會極大程度影響“音質”的。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而 Type-C 或者 Lightning 這種數字介面,接收到的是數字訊號,耳機內部電路首先要對數字訊號解碼,然後透過 DAC 轉成模擬訊號,才能送給耳機內的喇叭,驅動喇叭振膜產生聲壓,人耳才能聽到。

由此可見,相比傳統耳機,數字耳機多出瞭解碼模組、DAC 模組、放大器,因此成本會高出不少。

然而即便如此,有些利益為主的廠家也會在裡面摻水,導致部分耳機雖然價格高,但表現還真不一定比 3。5mm 耳機強。也就造成了有些使用者對數字耳機沒有好感。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至於 TWS 無線耳機,它也是傳輸的數字訊號,只不過介質是藍芽而非有線,在保證能夠最大程度接受訊號的情況下,它的“音質”表現更多取決於內部元器件的實力。

換言之,正常的 3。5mm 耳機搭配內建解碼晶片不錯的手機,可以獲得還不錯的音質效果,但 Type-C 耳機和 TWS 耳機在要求上就要更多一點,所以一般來說 TWS 耳機價格更高。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然而,“音質”本身就是一個很玄學的東西,它就像做菜,每個人口味不一。即便你用幾千元的耳機給朋友放古典樂也證明不了它的音質更好,因為你的朋友可能會來一句我更喜歡 Lady Gaga。

所以“音質”這玩意見仁見智,有線耳機不一定就比無線耳機好,但總的來說,好音質的無線耳機,價格往往更貴。

總體來說,除了音質方面。至少在續航、延遲、標準性、丟失、抉擇性這五大點上,有線耳機還是更具優勢的。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TWS 耳機的優勢

那既然 3。5mm 仍有不少優勢,廠商為何還要和它過不去呢?推行無線耳機帶來的利潤收入這點我們一定會聊,但在此之前,我想先聊聊無線耳機的優勢。

首先,是不用面對捲成一團的線,開蓋——取出——戴上一氣呵成,優雅自然。

其次像跑步場景,以前的有線需要手機拿在手裡,但現在放哪都行。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再然後是開車,汽車音響播放導航和音樂,但如果來電話了你又不想車上其他人聽到通話內容,戴上無線耳機就能自動切換至播放端。

還有裝置間的無縫體驗,比如用 AirPods 就可以自由的在多個蘋果裝置中來回切換。

除此之外,數字音訊傳輸也有一個重要優勢,就是它不再受限於 TRRS 等有限的通道個數,能夠營造更豐富的音訊效果,解鎖更多新功能。

比如,2014 年上市的索尼 PHA-3,能夠在解碼後實現 “左右平衡輸出”,將聲音分離成左右聲道輸出到耳機中。官方將其形容為這樣做能夠增加聲音的“空氣感”。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這點上蘋果的空間音訊與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我也為此特地給蘋果技術人員打過電話進行詢問,他們回答的大概意思也是基於無線傳輸數字訊號至外部解碼。

而由數字音訊帶來的回聲消除、音源定位等功能,其實也很利於AR/VR 的沉浸式應用,當然,這都是比較未來的事了。

至於 IP68,對於廠家來說確實是優勢,少一個開孔能進一步降低手機進水進灰機率,但這並非說明不去掉 3。5mm 耳機孔就做不了 IP68,比如市面上仍有不少手機辦得到。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到了這裡,我們把 3。5mm 耳機和 TWS 耳機的主要優劣都聊出來了。如有遺漏也歡迎留言補充。

從對比中不難發現,無線耳機和 3。5mm 耳機都有無法被替代的優勢。那憑什麼 3。5mm 就得被淘汰?

我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朋友說,無非就是廠商的利益考量罷了。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經商之道

眾所周知,蘋果的 AirPods 一經推出,銷量迅速增長。根據 Strategy Analytics 的資料報告顯示,在 2019 年,蘋果真無線耳機 AirPods 的銷量接近 6000 萬,佔據真無線耳機市場 71% 的營收。

而到了 2020 年,銷量更是來到 1 億 1400 萬,直接幹翻不少傳統耳機廠商,成為蘋果最賺錢的配件之一。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即便是以山寨 AirPods 起家的商戶,有的人也能每月賺千萬。。。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至於其他廠商,一方面要爭奪無線耳機的話語權及使用者粘性,一方面也是出於商人的本質,這場耳機無線化的大浪潮,必須上船。

然而,市場魚龍混雜。蘋果可以把 AirPods 延遲做得很低,但不代表大家都做的到;有些廠商也不管旗下手機支不支援 IP68,先把 3。5mm 耳機口去了再說。類似原因屢見不鮮。使用者,他能對無線耳機有好感嗎?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不過,我們冷靜下來反過來想一想,無線耳機真的不值得被推行嗎?

其實不是,技術本身沒有對錯,關鍵是如何使用。

但必須承認的是,現階段無線耳機就是在一些地方不如 3.5mm 耳機孔。既然無法完全平替,兩種技術就應該此消彼長相應共存一段時間,而不是一刀砍掉。

這種強行切開的感覺就好比,原本我可以選擇很多交通工具,但你只讓我坐飛機,雖然我知道坐飛機速度更快。但我恐高,我還要掏更多錢。你憑什麼不讓我坐長途汽車呢?憑什麼不讓我看窗外的綿綿田野呢?

極為先進的 3.5mm 耳機口,為何消失?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無線本身就是一種未來化的便利技術。

所以大家並非對這種前沿技術有何不滿。真正不滿的是,廠家剝奪了使用者應有的選擇權力。

愛迪生髮明電燈之後,煤油燈並非一夜消失;汽車誕生以後,腳踏車依然是許多人的通勤工具。智慧手機誕生之後,MP4 也只是有序退場;怎麼到了無線耳機這裡,手機上 3.5mm 耳機孔,就變的人間蒸發一樣了呢?

參考資料:

電子發燒友:耳機 3.5mm 介面的誕生和變遷

網際網路:樂視、蘋果、索尼愛立信 、Strategy Analytics;耳機 3.5mm 插頭 (三節 / 四節) 接線方法 (國標 / 非國標) 和代表的含義。

圖片來源網路

編輯:輝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