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手機-相機品牌聯名,“得意”和“失意”差別在這

手機-相機品牌聯名,“得意”和“失意”差別在這

隨著小米的高調官宣,至此中國智慧手機的頭部玩家們,基本完成了“相機品牌影像聯名”的產品合作。實際上,自華為-徠卡合作之後中國智慧手機廠商開始認識到影像聯名帶來的威力,並出手和相機、光學品牌洽談合作。目前為止知名的影像品牌中,哈蘇、徠卡、蔡司等均被“瓜分”完畢,剩下的飛思、富士、佳能、尼康、理光等品牌也有訊息傳出有腰部廠商正在洽談合作,網友笑稱“相機品牌都要被中國手機企業搶光了”。

相機品牌、光學廠商遭到中國市場“哄搶”似乎是“影像合作百利無一害”的最好佐證,

然而我們知道,縱觀市場上的一些影像合作例子,並不是每一個都能成為“佳話”,成為“笑話”的反而是大多數。

比如某日本手機品牌,當時找來蔡司合作給手機打上“T*”標識以宣傳鏡片鍍膜技術,甚至專業微單相機上的拍照介面引入到手機拍照中,強化了其“專業移動影像裝置”的屬性。但實際的體驗卻是令人大跌眼鏡,比如說拍照取景時間一長手機會過熱、成像效果塗抹感嚴重且銳度表現不佳,更離譜的是線性振動馬達還會干擾長焦鏡頭的正常成像。

從結果來看,手機交出這樣的影像體驗肯定是不及格的,甚至會讓消費者質疑如此“影像聯名”是不是真的有實際價值。再往前說還有摩托羅拉和哈蘇那“聯名了個寂寞”的合作,可以見到在行業中手機和相機廠商的聯名合作雖然由來已久,但不是誰都能如願取得成功。

手機-相機品牌聯名,“得意”和“失意”差別在這

(圖片來源:聯想官網)

在這裡小雷不妨簡單總結一下,當前手機行業中“影像聯名”現象存在的一些問題,當中最突出的,也是大家吐槽最多的,莫過於“效果不明顯”。

無論是站在廠商還是站在消費者角度,肯定是希望藉助影像品牌聯名來拔高產品的調性、帶來體驗上的提升以收穫使用者口碑,但實際上很多和影像品牌合作的產品並沒有達到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聯名與否智慧手機在畫質觀感、實操體驗上差別不大,“聯名”徹底淪為噱頭,也讓“聯名”的市場價值一再受到挑戰。

個人認為,影像聯名合作偶有翻車,根本原因還是有些手機廠商沒有搞清楚一個問題:自身的實力不足,不可能透過“聯名”來讓手機影像完成逆襲,一舉站上行業之巔。換言之,手機-攝影品牌的聯名合作想要成功,大前提是手機廠商需要有出色的硬實力,只有“強強聯手”,手機品牌和相機(光學)廠商各自發揮優勢,才能相輔相成地將手機影像推向高峰,成就一段佳話。

“高低配”搞不成影像聯名

可能在某些廠商的設想中,找來相機(光學)廠商合作本來就是一種“外掛”,希望藉助專業領域頭部公司的能力,快速補足短板,增強產品競爭力。或許,這種合作的確可以讓那些在手機影像領域實力較為薄弱的廠商在短時間內積累經驗並提升水準,但想要成為行業領先就絕不可能。

個人認為,以智慧手機為載體的移動影像,和以專業相機為載體的專業影像始終不是同一條賽道上比拼的專案,雖然二者之間有相似之處(比如對畫質的追求等),但在基礎使用者需求層面有很多不同。

手機廠商和相機(光學)廠商的合作,最終目的並不是要將專業影像上的一切原封不動地搬到智慧手機上,而是博取眾長,將專業影像領域更先進的理念、技術透過改良和吸收轉化到移動影像上。扮演著“橋樑”角色的手機廠商,必須有足夠的實力、深刻的理解才能匹配對應的知識、理念和技術,藉助相機廠商的力量提升智慧手機攝影能力。

可想而知,如果手機廠商對移動影像的認知不足、實力不濟,在與相機廠商的合作中很難針對性地挑選先進技術進行補足,甚至會喪失專案的主導權,讓手機拍照體驗不增反降。回想起當年摩托羅拉和哈蘇這對“登月組合”的合作,哈蘇模組在畫質上的確可圈可點,但對焦體驗卻非常糟糕,甚至還不如摩托羅拉手機本身。顯然,不熟悉移動攝影的哈蘇根本不知道手機使用者對影像體驗的基礎需求,而摩托羅拉在手機攝影領域又沒有足夠的實力把控專案,最終哈蘇模組兩頭不討好,遺憾地消失在歷史之中。

有反例自然有正面例子,而華為和徠卡的合作就很經典了。回顧華為和徠卡的合作,小雷發現他們的合作方式比較有意思,不是由某一家廠商主導,而是分工合作:比如說硬體和演算法完全由華為負責,而徠卡的價值則體現在調色這種直接觀感上。這樣的合作顯然是有意為之,因為華為強在硬體和AI演算法,而徠卡則強在鮮明、強烈的色彩風格,因此,這番合作實際上就是小雷所說的“強強聯手”,各自發揮優勢之後他們自然獲得了預想中的成功。

手機-相機品牌聯名,“得意”和“失意”差別在這

(圖片來源:華為官方宣傳物料)

在如今的市場上,我們還能見到類似的例子嗎?官宣和徠卡合作的小米?還是牽手哈蘇的OPPO?實際上在這些頭部廠商中,或許vivo和蔡司的合作更有可能復刻當年華為-徠卡的成功。這不光是因為他們之間的合作年限更長(目前已經三年了),也不是因為vivo X80系列的銷量更好,而是符合此前的個人觀點:

各自有核心優勢,稱得上強強聯手。

同時,和華為-徠卡的合作不同的是,vivo和蔡司的合作深度更深、廣度更廣,再考慮到這些年vivo的活躍表現,或許超越華為-徠卡,成為新一代的影像聯名合作標誌性案例也不是沒有可能。

vivo&蔡司,真正的“強強聯手”

自vivo X Shot這部“純粹”的攝影手機面世以來,vivo就以“拍照”作為主打賣點。如果談歷史、談淵源,vivo的確是市場上最有資格討論“影像”話題的手機廠商之一。

而到了今天,vivo的影像體系更加完整,要討論其實力如何,還得從硬體、軟體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硬體方面,現在智慧手機市場硬體卷得飛起,vivo也不例外。

加上這些年來供應鏈話語權的日益提升,現在的vivo旗艦手機在影像硬體上既有定製CMOS也有獨有技術,和任何手機對比,都有較強的底氣。

比如說,vivo X80 Pro就搭載了“獨家定製”的GNV感測器,擁有1/1。3英寸的面積和5000萬畫素,賬面資料非常豪華;比如說經過幾次迭代的“微雲臺”技術,不光讓vivo X系列手機擁有更好的拍照穩定性,也能利用微雲臺技術做出“地平線防抖”等驚豔效果,已經成為vivo X系列上的“招牌”之一。

手機-相機品牌聯名,“得意”和“失意”差別在這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再加上V1+自研晶片這種“殺手鐧”,硬體的確稱得上vivo手機的“優勢項”,在面對腰部廠商的時候優勢十分明顯,而面對同級別同身位的廠商,也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至於軟體方面,暫且不談vivo在解析度、降噪、銳化這些傳統專案上的進步,最讓小雷印象深刻的其實是色彩科學的全面進化。

當前vivo手機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樣張髮色越來越接近肉眼所見,和那些一味追求視覺刺激而不斷提升飽和度的風格截然不同。與此同時,這種色彩觀感又不是“寡淡”,而是恰到好處的豐富和細膩,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知道,對數碼相機來說想要達到“接近肉眼所見”的色準是一件難事,vivo自然也下了不少功夫。比如說在光線捕捉階段,vivo使用了由“智慧白加黑減”和“智慧AWB”技術組成的“AI感知引擎”來更精準地捕捉自然光線,讓亮度準確性和白平衡準確性分別提升了16%和12%。

光線的源資料更加準確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就是機內的資料處理了,但不要忽視了顯示屏的重要性:如果顯示的圖片不準,那麼手機內部處理得再好也是徒勞。為此,vivo同步地推出了“XDR Photo”技術,配合手機本身的高素質螢幕,可以讓圖片顯示更豐富、更完整的色彩,進一步保證了色彩的準確表達。

經過這些工作後,vivo手機的色彩表達已經做得很好了,官方資料是色彩準確度ΔE值提升了15。5%。但隨著和蔡司達成合作,藉助蔡司在色彩領域的豐富調校經驗,又能讓vivo的色彩表達準確度有進一步提升。

官方資料顯示,有了“蔡司自然色彩”加持後vivo樣張的色準ΔE值再度提升了8.3%,而從vivo X80 Pro的樣張來看,樣張色彩還原已經十分接近肉眼所見,同時也帶了一點蔡司的韻味。

手機-相機品牌聯名,“得意”和“失意”差別在這

(圖片來源:雷科技攝製)

到這裡,前期光線捕捉(AI感知引擎)、中期資料處理(蔡司自然色彩賦能)、後期影象輸出(XDR Photo)的鏈路正式打通, “vivo記憶色體系”也應運而生。正如字面意思,“自然、真實”的色彩表達也的確成為了消費者對vivo手機的色彩記憶點,更是一種品牌標籤。

還有“人像”場景,在vivo已經準備好硬體基礎(50mm人像鏡頭等)的情況下,蔡司正好可以隨心所欲地發揮自己的優勢:把人像拍得更好看。具體的合作方式這樣的,vivo X80系列內建了四種“蔡司質感人像”風格鏡頭包(Biotar、Distagon、Sonnar和Planar)和蔡司Cinematic風格虛化,借用手機這種載體,一定程度上再現了蔡司鏡頭的經典體驗。

手機-相機品牌聯名,“得意”和“失意”差別在這

(圖片來源:vivo官方宣傳物料)

實際上,智慧手機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專業相機,對智慧手機來說只要能夠給到類似的、接近於專業相機的體驗就已經是成功,哪怕這種體驗是透過數字模擬得到的。

不過,vivo和蔡司的合作並非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聚焦在 “深度研發”、“聯合打造產品”和“文化和品牌影響力共建”三大維度,在具體行動上有建立“vivo蔡司聯合影像實驗室”,也有推出了vivo X80系列作為例子

——你沒看錯,vivo X80系列在官方定義上的確是由vivo和蔡司“深度聯合研發”,因此蔡司對於vivo X80系列來說並非“貼標”也不是什麼“認證”,而是真的有一部分血統在。

可以說,這種深層次、高廣度的合作模式,讓vivo×蔡司的合作變得更具市場說服力。但同時,他們的合作依然離不開“雙方都很有實力”這一前提,vivo X80系列能夠在市場上取得成功是因為vivo和蔡司各自發揮了自己的優勢,再將這種優勢進行有機結合,如果光靠vivo或者光靠蔡司,可能達不到這樣的高度。

“強者恆強”目前依然是真理

最後回到“影像聯名”這個話題上,顯然有一些廠商走入了誤區,認為這是一種“捷徑”。而事實告訴我們,如果手機廠商沒有足夠的實力,就算真的聯名了也很難讓產品體驗發生“質變”,或許其下限會有些許提升,但智慧手機的影像上限,終究還是由手機、手機廠商決定。

所謂“強者恆強”,個人理解是這些廠商有著更高的起點,而且和其他領域的頭部品牌合作時,也有更強的能力去吸收、轉化,把其他領域的先進技術納為己用。至少在相機廠商合作這一案例上差異已經非常明顯,影像能力出眾的手機廠商似乎有更高的“悟性”,總是能夠吸納技術來壘高自己的“護城河”。對大多數手機廠商而言,與其急於“搶購”相機廠商來為自己的影像背書,不如先從自己做起,先把移動影像弄明白了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