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漢末三國紀》:呂布誅殺董卓,曹操喜得兗州

《漢末三國紀》:呂布誅殺董卓,曹操喜得兗州

誅殺國賊

漢靈帝初平三年

(公元192年)

董卓兇殘

12。董卓以其弟董旻為左將軍,兄子董璜為中軍校尉,皆典兵事,宗族內外並列朝廷。董卓侍妾懷抱中子皆封侯,弄以金紫。孫女名白,時尚未笄,封為渭陽君。於郿城東起壇,從廣二丈餘,高五六尺,使董白乘軒金華青蓋車,都尉、中郎將、刺史二千石在郿者,各令乘軒簪筆,為董白導從,之壇上,使董璜為使者授印綬。

董卓車服僭擬天子,召呼三臺,尚書以下皆自詣董卓府啟事。又築塢於郿,去長安二百六十里,高厚皆七丈,積穀為三十年儲,自雲:“

事成,雄據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

董卓忍於誅殺,諸將言語有蹉跌者,便戮於前。嘗豫施帳幔飲,誘降北地反者數百人,於坐中先斷其舌,或斬手足,或鑿眼,或鑊煮之,未死,偃轉杯案間,會者皆戰慄亡失匕箸,而董卓飲食自若。時董卓攻得李昊、張安畢,生範中生烹之。二人臨入鼎,相謂曰:“

不同日生,乃同日烹。

司徒王允與司隸校尉黃琬、僕射士孫瑞、尚書楊瓚密謀誅董卓。中郎將呂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董卓自以遇人無禮,行止常以呂布自衛,甚愛信之,誓為父子。然董卓性剛褊,呂布嘗小失董卓意,董卓拔手戟擲呂布,呂布拳捷避之,而改容顧謝,董卓意亦解。呂布由是陰怨於董卓。

董卓常使呂布守中閣,呂布與董卓侍婢私通,恐事發覺,心不自安。王允以呂布州里壯健,厚接納之。後呂布見王允,自陳董卓幾見殺之狀,王允因以誅董卓之謀告呂布,使為內應。呂布曰:“如父子何?”王允曰:“

君自姓呂,本非骨肉。今憂死不暇,何謂父子?擲戟之時,豈有父子情邪!

”呂布遂許之。

《漢末三國紀》:呂布誅殺董卓,曹操喜得兗州

漢臣誅殺董卓

13。夏,四月,丁巳,帝有疾新愈,大會未央殿。董卓朝服乘車而入,陳兵夾道,自營至宮,左步右騎,屯衛周匝,令呂布等扞衛前後。

王允使士孫瑞自書詔以授呂布,呂布令同郡騎都尉李肅與勇士秦誼、陳衛、李黑等十餘人偽著衛士服,守北掖門內以待董卓。

時有謠言曰:“

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猶不生。

”又作《董逃之歌》。又有道士書布為“呂”字以示董卓,董卓不知其為呂布也。

董卓當入會,陳列步騎,自營至宮,朝服導引行其中。馬躓不前,董卓心怪欲止,呂布勸使行,乃衷甲而入。

董卓入門,李肅以戟刺之;董卓衷甲,不入,傷臂,墮車,李黑等以長戟俠叉董卓車,或叉其馬。董卓顧大呼曰:“呂布何在?”呂布曰:“

有詔討賊臣!

”董卓大罵曰:“庸狗,敢如是邪!”呂布應聲持矛刺董卓,趣兵斬之。主簿田儀及董卓倉頭前赴其屍,呂布又殺之,凡所殺三人。

呂布即出懷中詔版以令吏士曰:“詔討卓耳,餘皆不問。”吏士皆正立不動,大稱萬歲。百姓歌舞於道,長安中士女賣其珠玉衣裝市酒肉相慶者,填滿街肆。

《漢末三國紀》:呂布誅殺董卓,曹操喜得兗州

董卓既死,當時日月清淨,微風不起。弟董旻、董璜等及宗族老弱在郿,皆為其群下所斫射死。董卓母年九十,走至塢門曰“乞脫我死”,即斬首。董卓郿塢中金有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珠玉錦綺奇玩雜物皆山崇阜積,不可知數。

袁氏門生故吏,改殯諸袁死於郿者,斂聚董氏屍於其側而焚之。暴董卓屍於市。天時始熱,董卓素肥,膏流浸地,草為之丹。守屍吏暝以為大炷,置董卓臍中以為燈,光明達旦,如是積日。

陳壽《三國志》曰:“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

范曄《後漢書》曰:“董卓初以虓虎闞為情,因遭崩剝之勢,故得蹈藉彝倫,毀裂畿服。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則群生不足以厭其快,然猶折意縉紳,遲疑陵奪,尚有盜竊之道焉。及殘寇乘之,倒山傾海,昆岡之火,自茲而焚,《版》、《蕩》之篇,於焉而極。嗚呼,人之生也難矣!天地之不仁甚矣!”

裴松之《三國志注》曰:“桀、紂無道,秦、莽縱虐,皆多歷年所,然後眾惡乃著。董卓自竊權柄,至於隕斃,計其日月,未盈三週,而禍崇山嶽,毒流四海。其殘賊之性,寔豺狼不若。”

王允自作威福

14。以王允錄尚書事,呂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封溫侯,共秉朝政。

董卓之死也,左中郎將高陽侯蔡邕在王允坐,聞之驚歎。王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國之大賊!幾亡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疾,而懷其私遇,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

蔡邕謝曰:“

身雖不忠,古今大義,耳所厭聞,口所常玩,豈當背國而向卓也!願黥首刖足,繼成漢史。

”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馬日磾謂王允曰:“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後史,為一代大典;而所坐至微。誅之,無乃失人望乎!”王允曰:“

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

方今國祚中衰,戎馬在郊,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馬日磾退而告人曰:“

王公其無後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

蔡邕遂死獄中,王允悔,欲止而不及,時年六十一。搢紳諸儒莫不流涕。北海鄭玄聞而嘆曰:“

漢世之事,誰與正之!

”兗州、陳留間皆畫像而頌焉。

范曄《後漢書》曰:“君子斷刑,尚或為之不舉,況國憲倉卒,慮不先圖,矜情變容,而罰同邪黨?執政乃追怨子長謗書流後,放此為戮,未或聞之典刑。”

《漢末三國紀》:呂布誅殺董卓,曹操喜得兗州

王允性剛稜疾惡,初懼董卓,故折節下之。董卓既殲滅,自謂

無復患難,頗自驕傲

,以是群下不甚附之。王允始與士孫瑞議,特下詔赦董卓部曲,呂布亦數勸之,既而王允疑曰:“此輩無罪,從其主耳。今若名為惡逆而特赦之,適足使其自疑,非所以安之之道也。”乃止。

呂布又欲以董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王允又不從。王允素輕呂布,以劍客遇之,呂布亦負其功勞,多自誇伐,既失意望,漸不相平。

曹操取兗州

15。青州黃巾寇兗州,殺任城相鄭遂,轉入東平。劉岱欲擊之,濟北相鮑信諫曰:“今賊眾百萬,百姓皆震恐,士卒無鬥志,不可敵也。然賊軍無輜重,唯以鈔略為資。今不若畜士眾之力,先為固守。彼欲戰不得,攻又不能,其勢必離散。然後選精銳,據要害,擊之可破也。”

劉岱不從,遂與戰,果為所殺。

劉岱既死,東郡陳宮謂曹操曰:“州今無主,而王命斷絕,宮請說州中綱紀,明府尋往牧之,資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業也。”陳宮因往說別駕、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無主;曹東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寧生民。”鮑信等亦以為然,乃與州吏萬潛等至東郡,

迎曹操領兗州刺史

《漢末三國紀》:呂布誅殺董卓,曹操喜得兗州

曹操喜得兗州

曹操以黃巾恃勝而驕,欲設奇兵挑擊之於壽張。先與鮑信出行戰地,卒抵敵營,戰不利,黃巾尋前進。黃巾數乘勝,兵皆精悍,曹操舊兵少,新兵不習練,舉軍皆懼。曹操撫循激勵,被甲嬰胄,親巡將士,明勸賞罰,眾乃復奮,承間討擊,敵稍折退,鮑信殊死戰以救曹操,曹操僅得潰圍出,

鮑信遂沒,時年四十一。

黃巾乃移書曹操曰:“昔在濟南,毀壞神壇,其道乃與中黃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

漢行已盡,黃家當立。

天之大運,非君才力所能存也。”曹操見檄書,呵罵之,數開示降路;遂設奇伏,晝夜會戰,戰輒禽獲,黃巾乃退走。

鮑信力戰鬥死,曹操購求其喪不得,乃刻木如鮑信狀,祭而哭焉。朝廷詔以京兆金尚為兗州刺史,將之部,曹操逆擊之,金尚奔袁術。

曹操臨兗州,闢程昱。程昱將行,其鄉人謂曰:“何前後之相背也!”程昱笑而不應。曹操與語,說之,以程昱守壽張令。

注:《漢末三國紀》記事始184年,終於234年,整整50年;全書約39萬字,比陳壽《三國志》(約36萬字)、裴松之《三國志注》(約32萬字)還多。內容是《資治通鑑》三國部分的兩倍,是目前最完整的漢末三國編年史。由讀書廣記編纂,意在寫一本“正史版的《三國演義》”。本書以“無統論”歷史觀為依據,不稱黃巾、白波等農民起義為“賊”,三國君主各自稱為“魏主”、“漢主”和“吳主”,不揚善隱惡,一律秉筆直書。

《漢末三國紀》:呂布誅殺董卓,曹操喜得兗州

編纂 |讀書廣記

《漢末三國紀》:呂布誅殺董卓,曹操喜得兗州

《漢末三國紀》:呂布誅殺董卓,曹操喜得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