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中國古代也有“提詞器”?其實就是官員上朝時,手裡拿的玩意兒

提詞器這一裝置,自被髮明以來,給很多領域的從業人員,帶來了巨大的福音,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止鏡頭前的人忘詞,保證演講或者各類節目的質量。

中國古代也有“提詞器”?其實就是官員上朝時,手裡拿的玩意兒

現在提詞器種類繁多,有演講專用、會議專用、新聞播報專用、綜藝節目、演唱會專用。手機上也出現了諸如“提詞器”之類的軟體,直接手機拍攝影片的使用者,就可以使用它的提詞功能。

我們畢竟都是普通人,不是每個人都是記憶大師,那麼現代人避免出現語言文字錯誤,可以使用提詞器,那麼古代人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東西呢?以古代官員上朝為例,其實他們也有“提詞器”,只是沒有現代人用得這麼高階而已。

現代提詞器裝置的前身,也就是一堆防水紙卷。古代紙張還沒有發明的時候,官員上朝用的“提詞器”就是笏板。

笏板又被叫做朝板,顧名思義,就是官員們上朝面見君王時用的工具。早在商朝就出現了,和現代提詞器一樣,古代版提詞器也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朝堂秩序。

中國古代也有“提詞器”?其實就是官員上朝時,手裡拿的玩意兒

在奴隸制和封建社會,笏板是官員的象徵,在朝堂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古代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持笏板記錄君王旨意,或者因為記憶力不行,把要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防止關鍵時刻忘詞,畢竟忘詞這種事哪個朝代都是一樣的。要是跟皇帝上奏,結果忘了在笏板上記錄,自己又想不起來,那就尷尬了。

說得簡單的,笏板就跟我們在電視裡看到的,大臣上朝時手裡拿的玩意兒差不多。

試想一下,如果君王坐在上面,高談闊論,時不時下一道命令。上朝時間越久,官員們需要記的東西就越多,有些人因為記不住就慌了,又不能打斷主子說話,若是因為沒有記住君王下的命令,及時完成任務,那麻煩可不小。

於是笏板“提詞器”的作用就突顯出來了,它可以簡單地把君王的命令先記錄下來,下朝後再整理,就不怕忘了,以便完成好任務。這時候的笏板並不方便,很難書寫,但是漢朝以前社會生產力低下,所以只能用板子。

中國古代也有“提詞器”?其實就是官員上朝時,手裡拿的玩意兒

大家都知道,很早以前古代人的書寫工具都是獸皮、竹簡之類的,用刻刀完全記錄下君王下的命令也不現實。直到東漢造紙術發明後,紙張逐漸普及,寫在紙上的奏摺出現,逐漸代替了笏板,成為官員們新的“提詞器”。

但因為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笏板被賦予了象徵官員身份地位的含義,因此一直沒有消失。明代以前,五品以上官員持象牙笏,以下的就用竹木做的笏板。到了明代,五品以上的官員可以持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員啥也不拿。一直到清朝笏板才完全退出歷史舞臺,廢棄不用了。

現代社會最早的提詞器,就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用來給舞臺劇演員提示臺詞的防水紙卷,也是為了防止演員忘詞。從早期簡易的機動卷軸,到後來鏡頭內建提詞器的專利,從一開始印有文字的紙卷,到後來被電腦取代。

中國古代也有“提詞器”?其實就是官員上朝時,手裡拿的玩意兒

提詞器發展到如今功能種類多樣的提詞器,它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現在技術已經很完善了。但是,相信大家在看到演唱會現場的提詞器的時候,也不會想象到幾千年前的古代就有了“提詞器”吧。

對此你有何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喜歡文章別忘了點贊分享哦!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