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36年“零處罰”的老國貨 VS 8000多條投訴的洋大牌

近日,網上有傳聞稱洗護髮國貨品牌蜂花將面臨倒閉,引發眾多網友關注。為了不讓“為了蜂花不倒閉也是拼了”的話題也一時之間登上熱搜。

蜂花句句不提窮,句句都很窮

網友建議蜂花可以贊助大廣賽,從中挑選優秀的產品設計作品,從而提高產品的外觀。而官博回覆的“這個要花錢吧”“我們其實本來就很廉價”,諸如此類好笑又心酸的回覆,反而讓“躺平任嘲”的蜂花刷了一波好感,火的猝不及防。

36年“零處罰”的老國貨 VS 8000多條投訴的洋大牌

蜂花句句不提窮,但是似乎句句都很窮的反差萌收穫了眾多消費者的同情心,曾幾何時的國貨經典淪,已落至“無營銷預算”的地步。

11月16日針對破產傳言,蜂花官方在淘寶直播間迴應稱,請大家放心,不會倒閉,主播還表示,蜂花10年僅漲2元,未來也不會因為火了就漲價。

天眼查App顯示,蜂花關聯公司為上海蜂花日用品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均為顧錦文,由顧錦文與顧然峰共同持股。值得注意的是,已成立36年的這家公司,目前無一條行政處罰資訊。

36年“零處罰”的老國貨 VS 8000多條投訴的洋大牌

一邊是一瓶只要9塊9,10年僅漲2元,成立36年無任何處罰記錄,任何一條拿出來都是老牌國貨該有的樣子。一天之內賣了平時一個月的量,蜂花也蒙了,忙著勸大家理性消費。

而另一邊一些國際大牌在雙十一的騷操作不斷,翻車不斷。

為衝KPI,歐萊雅拼出了8000多條投訴

今年雙十一翻車最嚴重的當屬歐萊雅,昨天#歐萊雅被指虛假宣傳#這一詞條登上微博熱搜。

36年“零處罰”的老國貨 VS 8000多條投訴的洋大牌

回顧一下事件:雙11第一波活動(10月20日-11月1日)中,歐萊雅安瓶面膜上線李佳琦直播間,滿減後到手價為429元/50片(買20片送30片)。

而雙11第一波活動結束後三天內(11月1日-3日),歐萊雅官方旗艦店卻“萬券齊發”,疊加優惠券後,部分消費者以257。7元的價格就入手了50片。

在投訴進度中可以看到,11月15日巴黎歐萊雅回覆了投訴,開始大批處理差價問題。截至發稿前,黑貓投訴平臺上關於巴黎歐萊雅虛假宣傳的投訴量為8810,處理率為17。39%。

36年“零處罰”的老國貨 VS 8000多條投訴的洋大牌

除了歐萊雅之外,其他國際大牌的騷操作也同樣收穫到了“網友”吐槽。

電商老兵,騷操作不斷

1、LVMH集團旗下高階護膚品牌馥蕾詩:號稱贈品是30毫升的面膜但是消費者在開箱之後發現拿到手只有半瓶,有較真的網友上傳了稱重影片,確實缺斤短兩。

36年“零處罰”的老國貨 VS 8000多條投訴的洋大牌

2、寶潔旗下奧妙洗衣凝珠:有網友對比了去年和今年的同款產品,發現今年每粒產品內容物容量都少了。而從記者自身經歷來看,其後期的退款售後體驗感也十分不好。

36年“零處罰”的老國貨 VS 8000多條投訴的洋大牌

3、寶潔旗下玉蘭油:有網友在微博專門建了一個超話叫“玉蘭油雙十一欺詐”,原來是在產品宣傳也上寫的很清楚有贈品,消費者為了贈品參加了各類滿減,但是收到後發現並沒有贈品,詢問客服,客服回覆,贈品限量提供,但是消費者發現活動的詳細說明在報業詳情頁最下方的小字裡,消費者並不易察覺到。

純營銷不是救命符

上海蜂花日用品有限公司創建於1985年,前身為上海華銀洗滌劑廠後改名為上海華銀日用化學品總廠,1997年4月改製為上海華銀日用品有限公司,國家輕工部二級企業。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國外日化品牌席捲我國市場。為了和“洋品牌”競爭,蜂花定位大眾市場,走上了低價的“價效比”之路。

2004年《解放日報》報道稱,蜂花產品平均毛利率為15%,而當時“洋品牌”為40%以上。2004年,蜂花護髮素預計完成銷售3萬噸,佔全國護髮素市場35%左右的份額,是當時的行業第一。

不過,隨著近年來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消費升級趨勢明顯,蜂花品牌在營銷上的短板暴露。首先是一成不變的包裝設計不被當代消費者看好,其次在社媒平臺的發聲露出稀少,靠著消費者的記憶呼喚,銷量提升也有心無力。

反觀各行業崛起的新銳品牌,在營銷下足功夫,而產品配方和品控上還在依託代工,沒有自主核心技術,與蜂花的發展路徑成為了國貨晉級史中,兩大鮮明的對比。

“歐萊雅們”的“傲慢”從何而來?不乏自主研發的底氣和多年積累的品牌力,在不看好售後機制的同時,也認可他們在產品力上的努力。

國貨當自強,不是一句空話和口號,更是消費者對於國產品牌的無限期待,在品牌忠誠度越來越低的今天,如果成為消費者梳妝檯的常駐嘉賓,不是純靠營銷或者純靠情懷就可以做到的。

東耳觀點

:這邊“用心做產品,用腳做包裝”的蜂花,剛剛擁抱網際網路便促成了一場意外的群體狂歡。而一邊一些“國際大牌”仗著自己是電商老兵,為了完成KPI,打擦邊球,狂割消費者“韭菜”。

當然國貨回潮,讓產品與時代同行,不能只靠自嗨,更不能靠“對手跌倒,自己吃飽”。雖然我們吐槽國際大牌的“傲慢無禮”,但是國貨當自強,核心技術也好,精準營銷也罷,總要有個自己的護城河。

爆紅帶來的流量該是錦上添花,如何將流量轉化為銷量,將吃瓜群眾轉化為黏性使用者,把歷史積澱變成大IP,把產品做成競爭力。才是國貨品牌崛起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