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擦除聯絡痕跡,真或偽?

編輯導語:人們有時會有一些不想被他人發現的聯絡記錄,針對這個需求,華為手機上有一個擦除聯絡痕跡的功能。這篇文章對此功能從需求、設計邏輯以及宏觀角度進行了深度分析,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擦除聯絡痕跡,真或偽?

擦除聯絡痕跡是華為手機上的一個隨著版本升級持續跟進的特色功能,從EMUI4。0一直延續至今,最少有六七年了。奇怪的是,其他品牌商並沒有跟進這個功能。在思索很久後,我決定將這個功能作為一個題目深度分析一下,同時歡迎討論。

一、功能說明

痕跡,是指事物留下的印痕或印記。

擦除聯絡痕跡,是指將該聯絡人或該號碼的通話記錄和簡訊往來記錄刪除,以及收藏聯絡人的記錄。

支援任何聯絡人和陌生號碼的擦除聯絡痕跡功能。

擦除聯絡痕跡,真或偽?

擦除聯絡痕跡,真或偽?

二、需求分析

1。 場景分析1

使用者:與某個聯絡人聯絡過,但很明顯不想被其他人看到,所以需要將溝通這件事情統一清理乾淨。

這個場景中有三個關鍵內容:

擦除聯絡痕跡,真或偽?

為什麼聯絡卻不想被發現?

手機的出現就是為了保持與這個世界的聯絡,某些聯絡可能不恰當或不合適,為避免麻煩或誤會,不被發現是一種自身保護策略。就像看了電視不想被媽媽發現,於是在媽媽回家前拿風扇把電視吹涼一樣。

不被發現這個痛點,在手機內部已經提供多個解決方案:

刪除對應記錄;

手機密碼。

以上的解決方案仍沒有消除使用者內心的疑慮,甚至是想要多重的保障,於是需要更高階的清理,更徹底、不留任何痕跡的清理。這時候,其實使用者行為的性質發生了改變,不被發現這個痛點更像惡魔的吞噬,永無止境。

就像人犯法犯錯後,縝密地清理現場,極力地隱藏和消滅證據。使用者的清理需求與自身的行為息息相關,換言之,是自身的主動行為決定了需要多高程度的“清理”需求。

因此這個功能不是需求的終極解決方案。永遠有更高清理機制,例如自動刪除記錄、無痕通訊等等。

這些更高階的功能不會被運用,是因為它很容易擾亂社會秩序和平臺秩序。這些功能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人性逆需求的因素,手機作為智慧機器平臺,同樣承擔著管理者的角色,只有每個使用者都遵守秩序和規範,才能良好執行。

清理聯絡痕跡並沒有違背平臺的秩序,但是根據上述場景分析已經超越了平臺的功能範疇,其不被發現有著並不單純的目的性。

2。 場景分析2

使用者:單個記錄刪除太繁瑣了,以聯絡人為單位進行刪除,更便捷些。

這個場景中三個關鍵內容:

擦除聯絡痕跡,真或偽?

聯絡人為單位的刪除是否符合高效刪除的標準?

基本所有平臺的刪除都是以單條記錄為單位,支援單選/多選/全部刪除的模式。以聯絡人為單位的刪除是另外一個緯度的刪除邏輯,它的優勢在於組合刪除,將不同應用的內容透過某種聯絡進行組合刪除。

組合刪除≠高效刪除

1)刪除是個危險動作,所以根據不同的內容需要一次確認,甚至二次確認。刪除多個領域的內容,需要更謹慎的操作。

2)組合並不一定能滿足使用者的多樣需求,組合就像套餐,只能適合特定場景的特定需求,就像一般商家在推出套餐時,會有多種套餐選擇。例如麻辣燙外賣裡的女神套餐、素食套餐、肉多多套餐、營養搭配套餐等等。

因此在單一特定場景下的高效刪除,並不能等同於高效刪除。刪除是系統動作,當前的設計邏輯是平鋪型+自定義,其雖不能滿足特定場景,但是能涵蓋所有使用者的操作需求。

一套新的刪除邏輯的出現,需要和平臺緊緊的配合,並不是一個選項就能實現的。

3。 現實狀況分析

在通話記錄列表中,與某個人的聯絡記錄是拆分的,根據時間的先後進行排列。但是在通話詳情中,會彙集與該聯絡人所有的通話記錄,並且支援清空。在簡訊介面也是對話窗的形式,與該聯絡人的所有記錄都顯示在一個對話窗裡。因此對於某個聯絡人的所有聯絡記錄刪除,在通話記錄中清空+對話刪除即可。

奧卡姆的剃刀原理: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如果功能是相似和重合的,且並未做出較大的效率提升,則增加的必要性不強。

三、設計邏輯分析

1。 遠端控制-A應用內控制B應用

通常某個介面與該介面內容的操作選項相對應,其目的是為了確認和掌控。如果像本功能的展現,在通話詳情介面刪除簡訊內容,即使有告知,也不合理。A介面中操作B介面,這並不是一個良好可行的方向。

2。 表達上,擦除痕跡≠ 刪除

刪除是一個持續的長久的操作,本機不斷地產生記錄或檔案,使用者可以經常刪除。

痕跡是指事物留下的印痕或印記,擦除痕跡通常屬於單次和永久行為。事情實施完畢,擦除痕跡,這個行為就完成了。擦除痕跡的表達會被誤以為一勞永逸了,實際上記錄會源源不斷地產生。

3。 功能位置不妥當

擦除聯絡痕跡的功能可以刪除通話記錄,也可以刪除簡訊內容,其功能入口卻只在通話詳情頁。如果是全域性的聯絡記錄的刪除,其位置也不應該只在某一個聯絡記錄的選項裡,更應該將其放置在更高層級的位置上。

4。 智慧判斷欠缺

在操作該功能時,即使與該聯絡人沒有任何簡訊記錄,也仍然提示固定的彈框內容。這個功能過於機械化,對於使用者的內容沒有任何的感知,一味的強調支援這個功能。這種做法比較落後,除了支援某個功能,更應該全面地提供解決方案。

四、宏觀分析

1。 品牌形象

這個功能點被一些網站宣傳為防查崗功能,其不被發現的使用者目標被放大和宣傳,即使贏得了少量使用者對這個功能的喜歡,但對於其品牌形象沒有好處。尤其是在本身定位較高階的情況下,相對猥瑣的屬性不適合自身定位。

擦除聯絡痕跡,真或偽?

2。 自身能力

手機本身只是個平臺,還有很多的社交APP。如果人與人要聯絡,聯絡記錄會在手機的各個應用,甚至各個角落裡。如果無法根本滿足使用者,那還不如不去管。讓使用者自行處置自己的私事是最佳的選擇。

五、總結

需求到功能的轉化過程中,有非常多的因素。某個功能要不要上,需要一個決策。某個功能怎麼設計,需要一個方案。現實中,決策和方案都略顯草率,而實際上,每個功能背後都應該建立起強大的支撐。

以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本文由 @張寧寧 原創釋出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