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美學家朱光潛從藝術創造的角度告訴你,“香菱學詩”是怎樣煉成的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我們看到了一則香菱苦志學詩而學有所成的勵志故事。它告訴我們,用心的努力,將會收穫意想不到的的驚喜,領略別樣曼妙的風景。

有些事情,說著輕鬆,做起來頗為吃力。香菱學詩也是如此。香菱逆襲為學霸,風光無限的背後是她孜孜不倦的付出。同時,黛玉的指導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因素。黛玉老師般的循循善誘,猶如一條引領香菱通往成功的捷徑。

恰當的方法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將從美學家朱光潛的藝術創造角度探討香菱的學霸養成記。

美學家朱光潛從藝術創造的角度告訴你,“香菱學詩”是怎樣煉成的

01

模仿與妙悟

香菱向黛玉討教如何作詩,黛玉推薦的方法是先把王維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之後,把杜甫的七言律讀一二百首,然後再讀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絕句。以此為基礎,再依次把陶淵明、應、劉、謝、阮、庾、鮑等人的詩鑽研一番。在黛玉看來,香菱是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愁一年之內蛻變為詩翁。

由此可知,對於作為初學者的香菱,黛玉建議其多讀、多理解,就像小孩兒學寫字,透過描紅、臨帖掌握字的寫法。這是學習的過程,也是模仿的過程。

美學家朱光潛從藝術創造的角度告訴你,“香菱學詩”是怎樣煉成的

朱光潛先生認為,藝術各有其獨特的筋肉技巧。例如,作畫須掌握手腕筋肉的技巧,唱歌須有喉舌唇齒筋肉的技巧。思想以語言為載體,語言須經過喉舌的動作形成,所以作詩也應具備喉舌運動的技巧。

曾國潘在《家訓》裡寫道:凡作詩最宜講究聲調,須熟讀古人佳篇,先之以高聲朗誦,以昌其氣;繼之以密詠恬吟,以玩其味。二者並進,使古人之聲調拂拂然若與我喉舌相習,則下筆時必有句調奔赴腕下,詩成自讀之,亦自覺琅琅可誦引出一種興會來。

從中可以看出,黛玉讓香菱熟讀、揣摩王維(詩佛)、杜甫(詩聖)、李白(詩仙)的詩,就是要她模仿並習得古人詩之聲調,逐漸掌握作詩時喉舌筋肉活動的技巧。多加練習過後,也必如古人那般出口成章,筆端生風而文采飛揚。

美學家朱光潛從藝術創造的角度告訴你,“香菱學詩”是怎樣煉成的

當然,模仿不是一味地跟風,而是學著推陳出新,在學習中創造,因為藝術是創造出來的。

02

情感與綜合

香菱讀過王維的詩後,總結到,詩的好處有時無法用語言形容得出,想去卻是生動逼真;有些似乎無理,想去卻有情有理。例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直”字似乎無理,“圓”字又似太俗,但是在想象中如親眼所見一般。又如,“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白”“青”似無理,可想象裡必是這兩個字才形容得盡。

美學家朱光潛從藝術創造的角度告訴你,“香菱學詩”是怎樣煉成的

朱光潛先生認為,文藝作品是舊經驗的新綜合,具有完整性。綜合之後的意象是和諧統一的,所以文藝作品不能拆開來看,也不能字斟句酌,要從整體上玩味,不可脫離整體細論枝節。

例如,馬致遠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單看這九個意象裡的任何一個,都覺無甚意義,但是總起來看,卻可想到一幅幽靜、蕭瑟的秋日黃昏圖景,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又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單看“直”“圓”二字,都似無理,但若把二字放歸原位,作為詩的一部分而整體觀之,則可以從中領略到孤煙直上、落日渾圓的雄渾、悲壯的意境,它把詩人孤寂而豁達的心情體現得淋漓盡致。這也是為什麼香菱合上書後,整體想去倒像見了詩中的景似的。

美學家朱光潛從藝術創造的角度告訴你,“香菱學詩”是怎樣煉成的

因此,詩要論總印象,使詩裡的意象綜合在一起的原動力是情感。

03

厚積與薄發

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破萬卷”可看作日常積累,“下筆如有神”是讀書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的靈光乍現。

朱光潛先生認為,靈感是突如其來的,不由自主的,同時也是突如其去的。靈感並不神秘,而是醞釀在潛意識裡又猛然湧現於意識之中的情思。換句話說,靈感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待它醞釀成熟,自會閃現在頭腦中,助你發揮聰明才智。

美學家朱光潛從藝術創造的角度告訴你,“香菱學詩”是怎樣煉成的

由此可知,靈感需要時間的助力,並非一蹴而就。

香菱學詩便是如此。文中寫道:

香菱苦志學詩,精血誠聚,日間作不出,忽於夢中得了八句。

這裡的“精血誠聚”包含香菱才思的醞釀與沉澱;“忽於夢中得了八句”是“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生動寫照,也是靈感孕育成熟所得的意外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