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曾經那麼愛發朋友圈的人 後來不僅動態變少了還選擇遮蔽 為什麼?

“發了那麼多朋友圈,到頭來都是僅對方可見,於你,於他,都是密秘。”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不再一天三條打不住地刷屏發朋友圈,我開始陷入了心中有所感筆下無一字的困境,即使好不容易想到了一個話題,也會左思右顧地最後選擇刪除怕別人覺得自己無病呻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開始習慣逐一屏閉每一個分組裡的人,最後竟然發現所僅剩下的人卻是單薄的個位數字,顯得有些落寞。

曾經那麼愛發朋友圈的人 後來不僅動態變少了還選擇遮蔽 為什麼?

然後,我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曾經在某個時段裡那麼熱衷於發朋友圈,為什麼現在發個朋友圈又幾乎要屏閉掉一大半數的人?最後,我發現這兩個問題其實都有著同一個答案,那便是我們心裡都有著一個放不下的人,我們渴望著能夠獲得某種關注。所以瘋狂地刷存在感,刷喜悅,刷傷感,這些不一定都是給所有人看的,但或許都是給一個人看的。因為這樣的人,心裡都存在一種僥倖,她會認為在未知的某一天裡,會有她所期待的某個人一條條地翻閱她所有的朋友圈,為此她做好了一切精心的準備,朋友圈裡像是一個巨大的留言箱,塞滿了對一個人的支言片語抑或萬語千言。

曾經那麼愛發朋友圈的人 後來不僅動態變少了還選擇遮蔽 為什麼?

所謂的“悲情矯情”我認為這是青春的必修課,每一個人的人生中大概都有那麼一段平淡晝夜排成的黯淡時光。待到青春褪去華麗的色彩,裸露出時間的荒原,這麼做久了,久了,也會開始懷疑對方真的會看到嗎?甚至有時會突然清醒般地對曾經自己所發的萬般苦觸羞愧難當。所以,這一階段,發朋友圈的頻率會急劇下降,因為自己會陷入種種糾結的矛盾當中,也會迷茫於自己究竟要去為此而表達什麼。

曾經那麼愛發朋友圈的人 後來不僅動態變少了還選擇遮蔽 為什麼?

然而,無法攤平的褶皺總會偶爾來造訪,或許在一首歌裡,或許在一個熟悉的眼神裡,或許在所有生活藏匿的瑣碎裡,使人在記憶裡咀嚼出磨人的傷感,又怕眾人發現這份密秘。所以,開始習慣了僅部分人可見或自己可見的自敘自述,來消愁那一時未解的心結。心裡既期待這心結被瞭解,又怕它被看穿,所以又總會在按下發送鍵後下意識地按下刪除。

大概,很多人的心裡都裝著一個偷偷惦念的人,希望去和對方分享自己的一切悲喜,卻要費力把它偽裝成一條眾人可見的普通朋友圈,怕言語太深抑或太淺,都無法剛好表達出那份特殊的暗語。就像如我這般的有些人,明明只想給某一個人發一條訊息,卻要以群發的方式去問候,生怕在“你”字之後,落下一個重要的“們”字。

曾經那麼愛發朋友圈的人 後來不僅動態變少了還選擇遮蔽 為什麼?

如果,有那麼一天,你可以一年半載地不發一條傷懷感失的朋友圈,不是你年紀大了怕別人窺探你的生活和自己覺得矯情羞愧外,就是你心裡早已經沒有了那個偷偷惦念的人了,沒有了那個渴望他了解你生活的人。就像是風吹散的種子,早已飄向了未知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