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吊漿湯圓(作者:漳浦 樑子)

吊漿湯圓——轉自《好山好水》微信公眾號。

吊漿湯圓(作者:漳浦 樑子)

吊漿湯圓(作者:漳浦 樑子)

冬至這天終於下起了罕見的雨。“冬至烏,年夜酥。”儘管這場雨在這句諺語說明了春節會又一個旱季,可我還是喜歡冬有雨。沉浸在冬的真正寒冷中,蒙灰的天,細飄的雨,冷颼的風,感知冬的誠心誠意。

冬至的寒,要用冬至的湯圓來溫暖。這是古人的智慧“有寒必有暖”。而食之味最能體會到腹中的溫暖,由內而生,從心至指尖。古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所以,我也效起古人搗米做湯圓。

現已無人用石臼舂米,也無人用石磨推米漿。“怎麼辦呢?要吃就吃傳統吊漿湯圓。”“對啊!可以用破壁機!”

我喜食糯米,糯米是廚房長年必備之物。淘一斤洗淨,浸泡約4小時,和水放進破壁機打成稀米漿。把蒸籠布放在盆中,倒入打好的米漿,將四角一收,細繩一綁,掛在廚房的洗菜池上,把水控幹。

冬至早上起個大早。這是傳統,冬至圓要早上吃。把經一夜掛控出水變成糯米粉糰子的糯米漿從蒸籠布里取出,揉搓結實。架鍋熬黑糖薑湯,湯熬微濃,搓糯米粉成丸子一粒粒碼盤中,趁鍋中黑糖薑湯翻滾,麻利下鍋。香甜的湯圓味瞬間把我帶回外婆家的小樓房。記憶中冬至夜的顏色是桔紅色的。

吊漿湯圓(作者:漳浦 樑子)

每年冬至的夜裡,外婆都會凌晨兩點起床,睡夢中的我會被她輕得不能再輕的動作聲吵醒。順著樓梯可見樓下暗暗的桔色燈光(當時是點煤油燈),光線不亮,朦朦朧朧。我通常也會起床,下樓。或坐在樓梯上看外婆煮湯圓,或在小炭爐灶邊新增柴火,或幫忙搓湯圓……

外婆打扮得特別整齊,那支在濃重場合才戴的珠花,飾在烏黑油亮的髮髻上,旁邊添飾了一朵紅花。在燈光裡,柔美極了。木桌上放著一個圓竹簸箕,一圈圈地排滿一粒粒大湯圓(冬至湯圓要大,大約四個一碗)有雪白的湯圓,也有用“紅花”(閩南語)滲拌染紅的紅湯圓,寓意:紅紅火火,團團圓圓。

冬至的湯圓是家家戶戶必做,且要在冬至的後半夜開始“拜天公”,祈福家人平安吉祥。拜完“天公”後,天已亮了。外婆要提著畫有梅竹的竹籃去小鎮大小寺廟“拜乖”(閩南語)。這天,寺廟的供桌上排滿紅色和金色的小碗,湯圓在這些碗中顯得非常的喜慶吉祥。

當煮婦們在祈福儀式後,會站一旁根據碗中的湯圓,開始比拼誰的“煮湯圓”廚藝好與壞。此時,她們說話的聲音都細聲細語,一臉的虔誠。廚藝好的湯圓,“嘭又圓”(閩南語)Q彈,色澤漂亮,湯汁濃稠度正好。不好的呢?稀泥狀,色澤渾濁。你若靜靜地站在她們中間,會聽到許多煮湯圓的心得。

吊漿湯圓(作者:漳浦 樑子)

“轉小火熬煮幾分鐘,再大火一小會兒,關火即成。”我把思緒拉回來,此刻的湯圓已被紅糖染成糖漿色,一粒粒地在鍋中翻滾,“嘭又圓”,Q彈,漂亮。一碗冬至圓,一生的摯愛。

吊漿湯圓(作者:漳浦 樑子)

本文轉自《金浦報》

樑子簡介

吊漿湯圓(作者:漳浦 樑子)

樑子,是一位資深瑜伽老師,一位擅長寫散文與詩的準女作家。散文與詩刊登於《晉江經濟報》、《金浦報》等報刊,勤於筆耕,才思敏捷,迄今發表作品七十多篇。所寫的詩曾在漳浦電臺“為你讀詩”節日中播出。也曾因所寫的散文《年味》,受邀到漳浦縣人民廣播電臺與主持人聊“年味”。被戲稱為“寫文章的女性中瑜伽教得最好的人,教瑜伽的老師中文章寫得最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