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這不是你的錯,讓代際遺傳到此為止

文/記不住正態分佈的薔色

1. 闡釋定義

英國BBC電視臺曾經拍攝了一部紀錄片《人生七年》,記錄了20個英國孩子從7歲到63歲,這56年的人生故事。這些人生故事揭露了一個很殘酷的現實:一個人一生所能達到的程度,與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原生家庭高度相關。

這不是你的錯,讓代際遺傳到此為止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一個話題,代際遺傳,就是說一個人的認知,行為等都會受到上一代的人的影響,而且也會影響自己的下一代。

我們常常說,中國人不管在哪裡看到一塊空地,都想著能不能種點菜。我們的維和士兵把菜種到了非洲,南極科考隊員把菜種到了南極,我們也把菜種到了太空,甚至在聽說月球上的土壤,並不適合種菜的時候,廣大網友一片哀嚎,一致認為,種菜作為中華民族的天賦,竟然到了月球上沒有了用武之地。

其實,中國人種菜的這個天賦是怎麼來的呢?簡單地說,就是被餓怕了。即使到了現在,物質很豐富了,但捱餓的記憶卻刻在了基因裡。這就是榮格所說的集體潛意識,是遠古流傳下來的、人類的共同的記憶。

這種共同的記憶一代一代的傳下來,最終成了我們的集體潛意識,成了我們的文化。

這是從歷史的層面來說代際遺傳。

對於一個家族來說,除了自己基因上的代際遺傳,家庭的環境,家庭成員的思維、認知、行為等也會傳給下一代。

日本NHK電視臺,2014年播出了一部紀錄片《女性的貧困》,報道了日本光鮮亮麗的都市中的貧困女性。揭示了一個讓人絕望的社會現象,貧窮的固化和代際遺傳。貧窮的家庭很難擺脫貧窮,而貧窮家庭的孩子,可能會過上更加貧窮的日子。

在一個家族中代代相傳的,就是代際遺傳,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

我們在這裡討論代際遺傳,更多的是希望那些創傷性經歷不要再繼續下去。

2. 來源/背景

為什麼會出現代際遺傳?是因為對於個人來說,撫養我們長大成人的家庭在我們的生命中非常的重要。

社會心理學認為,家庭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作用突出。童年期是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家庭中親子關係和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兒童的語言、情感、角色、經驗、知識、技能和行為規範方面的習得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弗洛伊德認為,我們的人格在6歲之前就已經決定了,剩下的就是強迫性的重複。

與弗洛伊德同時代的榮格也認為,那些保留在我們無意識中的創傷並未得到解決,它們會像命運一樣重現與我們的生命中。他說,只要我們不能意識到,它都會像是一種宿命。

在《這不是你的錯:海靈格家庭創傷療愈之道》一書中,作者寫到,在你還是未受精卵時,你就和你的母親,外祖母共處一個細胞環境。在你的外祖母身懷你的母親五個月時,之後形成你的卵子前,體細胞即已經存在於你母親的卵巢內了。同樣,當你的父親還在他母親子宮時,形成你的精子前體細胞已經存在於你父親的身體裡了。所以,你的祖輩的創傷事件會影響到你。

這不是你的錯,讓代際遺傳到此為止

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海靈格認為,我們會繼承或重現家族創傷。這一反覆背後的機制是一種無意識的忠誠,這種無意識的忠誠是家庭中大部分人痛苦的根源。問題是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他們的症狀的來源是家庭中的先輩們,他們常常認為根源是自身的經歷。

3. 案例分享/相關科普

我們都會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繼承很多的創傷,有的時候這種創傷是深埋在潛意識的深處的,可能我們根本意識不到,但很可能會被某件事刺激,從而觸發類似的行為模式。

《三聯生活週刊》有一期是關於家暴主題的,在記者的採訪中,有的家暴老婆的男人,根本不知道打老婆是犯法的。因為他的父親就是這麼做的,他的鄰居也是這麼做,他的親戚也是這麼做的,他的成長環境中充滿了類似的事件,在他的認知中,打老婆是天經地義的,沒有那個男人是不打老婆的。他看見很多人是這麼做的,他就這麼多的。至於範圍,千百年來,都不犯法啊。反倒是如果不打老婆,可能會成為村莊的異類。

徐凱文老師曾分享過一個案例,有個來訪者,初二女生,不願意去上學,父母帶著來找心理諮詢師。女生對心理諮詢師說,在學校食堂吃飯的時候,她吃不下,結果父親非常生氣,把她踹倒在地。眾目睽睽之下,於是女孩拒絕上學。她說,父親經常打她,完全不顧她的感受。

徐凱文老師問了女孩的父親一個問題:你可不可以跟我說一下,你小時候的經歷。問完這位父親一下子就哭了。原來他小時候被父親毒打時,那種痛恨傷害自己的父親的感受,恐怕就是他女兒現在的感受。他小時候有多恨父親,現在他的女兒就有多恨他。

這種心理現象叫攻擊者認同,正是透過這種心理機制,家庭創傷的受害者長大後,變成了攻擊者,上一輩的心理創傷,以某種形式流傳到下一代人身上。

4. 個人見解

從上面的內容可以知道,我們會再現家族創傷,代際遺傳一直在發生,不可避免,那麼我們該如何正確地認識代際遺傳呢。

第一,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做什麼更重要。

這句話是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說的。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人格健康的父母,即使不按照所謂的科學育兒書,也可以培養出一個健康的孩子。

“什麼人”指的是父母的人格,那麼具有何種人格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呢?

曾奇峰醫生認為:一個清爽的人,指的是,在關係中邊界清楚,不黏黏糊糊;能夠自得其樂,不太依賴他人;處理事情果決,不拖泥帶水;尊重他人的邊界,不搞模糊不清的關係;等等。

這不是你的錯,讓代際遺傳到此為止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大概需要去覺察,去思考,去學習,去成長。

第二,有意識的去阻斷代際遺傳

當我們不能有意識的改變家族固有的模式時,家庭創傷就會一代一代的在代際間遺傳。

徐凱文老師在《心理創傷》的公開課曾講過,從他多年的處理創傷的經驗來看,很多在原生家庭中繼承了創傷的父母,能夠為了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他們改變的動力來自於希望自己深愛的孩子,絕對不要經歷他們曾經經歷過的痛苦。

而這個要不要阻斷的權利,在自己手裡。當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在重複都上一代的行為,而不知道怎麼改變的時候,可以嘗試去跟心理諮詢師交流,用新的觀念代替舊的經驗,不要把自己曾經的痛苦繼續傳遞下去。

第三,在代際遺傳中成長

對那些經歷家族創傷代際遺傳的人來,需要跨越原生家庭的創傷,

首先不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弱者,受害者的位置上。

豆瓣上有個小組父母皆禍害,有的孩子看了之後,把自己的不如意都歸結為糟糕的父母,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把自己工作不好,性格不好,生活不幸福都歸為父母的錯。但是沒有幾個原生家庭是完美的?也沒有誰生來就是一百分的父母。

但是每一個都有自己做選擇的權利。

其次,不要把自己變得更好的這個目標,建立在別人,哪怕是父母改變的基礎上。

也許父母確實是糟糕的父母,且無法改變,那麼不要期望父母去改變,可以把自己與父母分離,與他們保持距離。

最後,新建你的美好的親密關係。

遺傳是家庭給我們的禮物,是屬於過去的,是我們無法選擇的。

而未來是在我們手裡的,是我們可以去掌控,去盡情想象,盡情努力,有無數的機會可以去修正的。

最後,請你記住一句話“這不是你的錯”。你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希望每個人都可以被溫柔地對待。

參考文獻

[1] (美)馬克·沃林恩。 這不是你的錯:海靈格家庭創傷療愈之道[M]。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2]徐凱文心理創傷8講 得到APP,2020年

[3] 曾奇峰。 曾奇峰的心理課[M]。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