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過年寧願獨自冷清,也不想回家熱鬧”:切割情緒的人是什麼樣?

奉勸各位下飯劇不要選的太嚴肅。

像這部《我們這一天》一樣,

本來是奔著男主傑克的大叔顏來的,

結果開始沉浸劇情了。

“過年寧願獨自冷清,也不想回家熱鬧”:切割情緒的人是什麼樣?

“過年寧願獨自冷清,也不想回家熱鬧”:切割情緒的人是什麼樣?

《我們這一天》截圖

害!

這不是我媽和我語音時候的逐字還原嘛!

簡短,糊弄,好像說了又好像啥也沒說。

傑克和他媽也是,他多年來鮮少和媽媽見面,只有例行公事的電話。

他們假裝一切都好,從不談論敏感話題,逃避真正的關心。

心理學上稱這種關係模式為“情緒切割”(emotional cutoff)。

就像是一個人,用刀割斷了自己與他人的情感線,從而讓自己內心毫無波瀾。

然而人與人的情感線,真的能割得乾淨利落嗎?

01

情緒切割

是什麼樣?

家庭系統理論的奠基人鮑溫說:

情緒切割是一個分離、孤立、撤退、逃離的過程。

傑克和母親分隔兩地,他突然收到了她的死訊。

過去,媽媽曾邀請他和家人來滑冰。

但他“一直沒騰出時間”。

似乎總有事情絆著他。孩子、天氣、工作……

參加葬禮這次,竟是他第一次來到她生前的住處。

“過年寧願獨自冷清,也不想回家熱鬧”:切割情緒的人是什麼樣?

而讓母親來探望傑克和他的妻兒也很難。

她也總是推三阻四。

好不容易來了,卻心神不寧,失魂落魄的樣子。

“過年寧願獨自冷清,也不想回家熱鬧”:切割情緒的人是什麼樣?

她是在害怕,和傑克住在同一個城市的前夫會出現。

原來多年前,小杰克和母親是從家裡逃出來的。

他的父親酗酒,一點小事就會大發脾氣,動手打人。

童年的小杰克,雪橇玩壞了,只敢戰戰兢兢地向母親求助。

如果讓父親知道,他和母親可能都免不了一頓打。

“過年寧願獨自冷清,也不想回家熱鬧”:切割情緒的人是什麼樣?

後來傑克長大了,重新組建了自己的新家庭。

母親也有了自己新的朋友圈。

兩人曾經相互守護、一起死裡逃生,但卻無法再像從前那樣親近。

一個心懷內疚,卻總是“騰不出時間”;

一個雖然想念,卻總是“不敢靠近”;

唯一的聯絡,只剩下“你好,我也好”的電話。

情緒切割就是被用來描述這種“因為緊張,所以遠離”的關係。

鮑溫提出,家庭是一個情緒單位。當家庭中出現焦慮,家庭成員會用保持距離、衝突、結盟等方式來解決焦慮。

保持距離最極端的姿態,就是情緒切割:

個體或是從內心,或是從物理空間上切斷和其他家庭成員聯絡。用這種方式來拒絕被焦慮吞沒。

傑克和媽媽的焦慮,來自兩人共同遭受家暴的經歷。

彼時兩人需要透過結盟來抵抗父親的拳頭。

而在遠離那個家後,兩人小心翼翼地、默契地切割這個聯絡,以此逃離過去傷痕累累的記憶。

02

切割後

傷害仍然在持續

情緒切割確實很爽,也無可非議。

但家庭治療師Roberta Gilbert指出,對於家庭成員們使用的這些處理焦慮的模式:

這些方式沒有好與壞,它們是自發的,也許我們每天都會用到。大多數人們如果只是短暫地使用,或交錯使用,並不會成為問題。

唯有當中某個模式變成焦慮的唯一出口,而且週而復始回到大家都束手無策之處時,它們才會變成是有問題的。

當情緒切割成為唯一的出路,事情會如何發展?

1、雖肉身安全,但仍然持續受害

表面上,傑克和母親,似乎都有了新生活。

然而,舊時的回憶無孔不入,他在母親的葬禮上說到:

“你一旦在那樣的房子裡生活過,總有一部分自己,是逃不出來的。”

一方面,那是種直面暴力、鮮血淋漓的習得性無助;

另一方面,那是眼睜睜看著母親受害,卻無法保護的內疚。

逃離了老房子,逃離了和那個人有關的一切,卻仍然會在午夜夢迴時被這兩種情緒折磨。

“過年寧願獨自冷清,也不想回家熱鬧”:切割情緒的人是什麼樣?

《我們這一天》截圖

將情緒切割作為唯一出口的人,看似遠離了風暴,其實仍然會受到關係的影響。

因為切割了情緒,並沒有解決問題,只是轉移了問題。

幸好傑克和母親,都各自在新的家庭中得到了療愈。

2、你會抗拒融合,無法親近他人

撤退,是烏賊遇到危險時逃生的方式。

它會收縮體腔,噴出海水,讓自己迅速逃離危險。

“過年寧願獨自冷清,也不想回家熱鬧”:切割情緒的人是什麼樣?

情緒切割也很像是烏賊的運動機制。

它迅速、有效,但萬一我們誤判了“危險”呢?

萬一我們逃離的,只是友善、想要靠近的人呢?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女主松子渴望愛與被愛,卻在屢屢落空後寫下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她以為父親只偏心身體虛弱的妹妹,不知道他一直在等松子回家。

她以為人間沒有再值得愛的人了,不明白愛首先要自給自足。

“過年寧願獨自冷清,也不想回家熱鬧”:切割情緒的人是什麼樣?

她選擇關閉內心,不再讓別人走進來。

她將每個生命中的人都誤判為“危險”,自己放棄了被愛的權利。

她遠離了家人、朋友、社會,最後在孤獨中死去。

3、你會傷害新關係中的人

人們往往會將從原生家庭中學到的模式,帶入新的關係中。鮑溫說:

最普遍的心理機制就是跟其他人保持情緒性的距離,所有婚姻或多或少都存在這種互動模式。

想起脫口秀女王思文曾自爆,家裡人幾乎都離過婚。姥姥離過兩次,媽媽離了五次,小姨也離過。

保持距離

成為她最快速的問題響應方式:

當新關係又出現焦慮時,我猜她又會再次試圖切割、逃開。

“過年寧願獨自冷清,也不想回家熱鬧”:切割情緒的人是什麼樣?

對於這類人,新的家庭,或許會有新的受害者出現。他們的愛人會遭遇無端的拒絕和冷漠,他們的孩子會習得這種激進的互動方式。

而對於他們自己,與原生家庭切割得越強烈,越可能過於看重現在的新關係。

可能是給愛人強加壓力,滿足自己對穩定感的需求;也可能會發展為讓自己做出過度的犧牲、委曲求全。

就像松子,她逃離了家庭,卻把每個遇到的人都當作真愛救世主。

這份愛太重了,也讓她的愛人不堪重負。

03

如何

重建聯絡?

情緒切割一時爽,往後餘生火葬場。

如果在原生家庭、或是新組建的家庭中,你也意識到自己有這樣僵化的互動方式,我們可以怎麼重建聯絡,防止愛人無辜躺槍呢?

1、求助、正面質疑、“打太極”——你的工具包裡不只有情緒切割。

前面說到,當家庭系統中出現焦慮,人們會用各種方式來緩解。

而情緒切割只是其一。

如果你意識到自己一跟家人、親密的愛人產生矛盾,就想遠遠地逃開,拒絕聯絡,甚至拉黑——

可以嘗試下別的互動策略:

求助其他家庭成員;

正面提出自己的需求和質疑;

也要學會“打太極”。

在看見焦慮的同時,保有自我的邊界。比如,逢年過節回家時,父母總是催婚催生催二胎?他催自他催。

你要意識到這是“他們的焦慮”,你可以認同、共情,但沒必要照單全收。

2、重新書寫生命故事。

心理學家Katharine Baker在研究斯大林屠殺事件中發現:那些更瞭解祖父母一代的倖存者後人,生活功能、心理健康程度最好。

你知道媽媽在生你前後經歷過什麼嗎?

你知道爸爸年輕時候做出最重大的人生決定是什麼嗎?

不妨做個“記者”採訪一下家人,寫一寫人物小傳。

敘事療法創始人麥克懷特認為,人經歷著事件,也可以重新詮釋其意義。

看見家庭成員完整的生命故事,而不只是你們相遇後的故事,我想你會對各人何以成為現在的樣子,有新的詮釋。

你也許會看到家族中、代際之間的相似性,也找回那些被我們遺漏的生命力量。

“過年寧願獨自冷清,也不想回家熱鬧”:切割情緒的人是什麼樣?

3、可以在家庭治療師的指導下,回到家庭中。

家庭治療師會將焦點放在家庭成員的互動與關係上,而不是個體的心理狀態上。

Ta會從家庭系統角度去解釋個人的行為與問題。

治療師會將某個家庭成員的問題,看作是家庭系統的問題。我們可以在指導下改變關係,或改變難相處的人,在問題形成的源頭著手。

但前提一定是求助專業助人者。

寫在最後:

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建立關係、需要家人?

我想起幾年前爺爺過世,當時滿屋子都是未曾謀面的親屬。

若我們只是各自哀傷,這哀傷只會更強烈和持久。

但我們此刻認可自己是這個大家族的一部分,哀傷會在人群中流動。

每個人會感到這種情緒的鮮活、也會感到自己的感受並不孤獨。

在學會保有“小我”邊界的基礎上,擁抱家庭這個“大我”,是人類對歸屬感天然的需要。

這不正是家人存在的意義嗎?

參考資料:

江文賢(譯) (2012)。 Bowen家庭系統之八大概念。 臺北市: 臺灣婚姻家庭輔導學會。

Baker, K。, “The Effects of Stalin‘s Purges on Three Generations of Russian Families,” Family Systems (Georgetown Family Center, Spring/Fall, 1996, Vol。 3。 no。 1), pp。 5-35。

作者:

Hanna

圖片來源:pexels。com

壹點靈心理,關注個人心理成長,溫暖而有力地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