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沒有早點遇見的書

使我受益匪淺的書當屬《

被討厭的勇氣

》,的確,這本書給我了很大的勇氣。

沒有早點遇見的書

這是一本心理學的書,也是一本認知書,勵志書。

這本書分析了我們會害怕別人討厭,為什麼會自卑的底層邏輯,真心希望大家都可以讀一讀。

本書中有一點“課題分離”使我受益匪淺。

先來想一想,我們為什麼會在意別人的眼光,為什麼在意別人的評價,又為什麼害怕被人討厭?

阿德勒心理學否認尋求他人的認可。我們“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我們的期待而活”。

一切人際關係的煩惱都是起因於

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

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

的課題分離出來。

怎樣區分這是誰的課題呢,標準是:某種選擇帶來的結果由誰來承擔?,

我們常聽到父母監督孩子學習,“不好好學習就考不上好大學,找不著好工作”之類的話,父母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個好前途,但是在督促孩子學習這件事中,父母往往搞錯了自己的課題。

如果孩子選擇“不學習”,那麼不學習的後果可能是成績不好,考不上好大學,這個後果是由孩子自己承擔的。也就是說,學習這個動作是孩子的課題。讓孩子學習是父母的課題。

只不過大部分父母常常也把孩子是否學習好,是否考好大學也

當做了自己的課題。這也是家庭中因為學習爭吵的根源所在。

有句諺語說得好: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不能強迫他喝水。

把馬帶到水邊是我的課題,喝不喝水是他的課題。不要干涉別人得課題。但是我們很難做到不干涉別人的課題,這也是我們煩惱的根源所在。

我之前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看了這個觀點,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心中的固執。

別人評價我那是別人的事,我無法干涉,無權干涉,我做我自己的就好。

再來說一說我們為什麼會自卑?

我們先來說一說

自卑感

,我是個自卑感很強的人,

看到同齡人吃的,穿的,用的都比我好,我會羨慕甚至嫉妒,想到我出身平凡,就會有自卑感。

阿德勒

在生活中寫到自卑感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會不會產生自卑感問題在於我們如何看待這種自以為的劣勢並賦予它什麼價值。

我之前一部分的自卑感來源於我是個

腫眼泡單眼皮

,看到那些很漂亮的雙眼皮女生之後我很羨慕,當然也很自卑。

我後來常常用

單眼皮到老了顯年輕

來安慰自己,也看到了網上也有很多和我一樣且自信的女孩,慢慢的,對於單眼皮的自卑感就越來越少了。

看來,客觀性的事實是不能改變的,真正困擾我們的是“主觀的解釋”,這是我們自己可以選擇的。

阿德勒還提出一詞“自卑情結”

自卑感和自卑情結二者相差甚遠。

舉例來說,我學歷低,我不如別人,這是自卑感。但如果是“我因為學歷低而無法成功”,這句話就是自卑情結的體現。

因為有A,我才做不到B,把沒有因果關係的事情解釋成重大因果關係,這種自卑情結往往可取。

學歷和成功沒有必然關係,社會上學歷低的成功人士數不勝數,如果抱著“因為學歷低而不能成功”的態度,那不是“不能成功”,是“不想成功”,是因為害怕向前,不想努力,為自己找的藉口。

自卑感本身不是一件壞事,它不是病態,只要我們處理得當,自卑感會成為我們努力和成長的催化劑,我因為學歷低我才會更加努力。

但自卑情結是不可取的,是病態的,自卑情結會讓我們不斷找藉口為自己開脫,它成為了我們的枷鎖,使我們無法前進。

那自卑與自負是什麼關係呢?

你是否會有這樣的想法?

當看到別人做的很好時,我們首先是會羨慕,甚至嫉妒。但隨後我們經常會冒出“如果我有A,我也能行,我甚至做得更好”這樣的想法,反正我是經常有這樣的想法。

(我是個誠實的人哈哈哈哈)

你有沒有發現,你的態度從一開始的羨慕變成了現在的不以為然,甚至看不起。我們的邏輯是:只要有A,我們也是有能力,有價值的人。

阿德勒把他稱為“優越情結”,雖然苦於自卑感,但是沒有勇氣去改變現狀,同時也不想接受無能的自己,便會用這種安慰自己的方法來補償。好像自己也很優秀一樣,繼而沉浸在一種虛假的優越感之中。

驕傲自大的人往往自卑。生活中那些特意自吹自擂的人,其實是沒有自信

的,進而去宣揚自己的優秀而感到驕傲,這往往是自卑的表現。

生活中我們是否還會聽到“你怎麼能理解我的感受呢”

我個子矮,我之前是很在意的。(我現在與自己和解了),之前別人經常安慰我說“

別在意,小個子穿衣服也很漂亮

”,但是這時我如果說“

你根本無法理解

矮個子

的煩惱

”我是很無奈的說,如果我們是朋友,這個時候,你會怎麼說呢?(疑問臉)

你是不是不知道怎麼說了,以後關於身高這個話題,也會很小心翼翼的對待。

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其實這是在“誇耀不幸”,想要藉助不幸來獲得別人的同情,這是用自己的不幸去壓住別人,把不幸當作武器來支配對方。

這是為什麼呢?在我們的文化中,弱者是強大且具有特權的。我用我的不幸

是我自己變成“特別的存在”,來獲得別人的同情。顯然,這是不可取的。

要知道,把自己的不幸當作武器去攻擊別人,會一直不幸的。

那我們如何做呢?

人生不是在與他人比賽,我們的對手是昨天的自己。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在與他人比較,而是與理想的自己比較。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這也是我在本書中收穫最大的,這句話給了我很大的信心和鼓舞,讓我不在拿著過去的經歷不放,珍惜當下,向前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