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人的偏好的傾向:一種心理機制

前言

人的偏好的傾向,在不附加外在條件的情形下,大不過只是一種心理機制面已。它單獨地發生作用,表現為一種慾望,即對他人之物的一種想要將其佔有的慾望。“情人不僅在愛人出現的時候感到愉快,而且在愛人不在的時候,也由於回憶而發生愛情。”(亞里士多德《修辭學》中語)可惜我們人類對於他人所有的物品,一旦興起一種慾望,那將不會帶來一種愉快的感覺。

因為他的第一念頭將是,我必須拿自己所有物去交換它。這是一種有理性的慾望,但未必是令人愉快的,因為他為獲得他人的所有物,自己必得犧牲一些自己的所有物,按照人類天性中那種“原始自私的熱情”

犧牲自己的權利總歸不是令人愉快的。

人的偏好的傾向:一種心理機制

在早期的人類之間,也許長久地普遍地存在過暴力掠奪,強制地把他人的所有物歸自己所有。從這個意義上說,交換文化的興起以及這種文化的普遍地被接受,正是文明的一大進步,使人類間真正由文明的秩序來統治而把海盜馬賊式的暴力擠逼到角落裡去。

但人類不勞而獲的念頭始終是有的,若不是人類經過長期的努力營造了正義文化和社會倫理規範,這種念頭氾濫開來,人類社會將重蹈掠奪與反掠奪的覆轍,只不過這次未必採取暴力的方式,而可能採取更技術化的方式。現在我們假定存在者

一個法治修明、倫理優良的社會,那麼這個社會中的成員將會以何種的心理去欲求他人的所有物

將會以何種方式獲取他人的所有物

人的偏好的傾向:一種心理機制

在這樣的社會中,個人將壓制他的不勞而獲的念頭

如果這個社會的法制與倫理修明既久,個人還會培養起“向善之心”的自覺的習慣。“意願是對善物的有理性的慾望

,亞里士多德的這個論斷有一個不言白明的前提,那就是修明而有序的社會。

至此,我們就邏輯地而又歷史地得出

“人類權利意識模型”,依次地由以下四種權利意識組成

(1)生命權利意識(2)資本權利意識(3)財產權利意識(4)交換權利意識

人的偏好的傾向:一種心理機制

任何文化都曾經以正義來標榜自己的優秀品質,僅此一點已足以證明正義的重要性。可是首先,每種文化表達正義的切入點並不相同。在古希臘哲學中,賢哲們往往從人的品質與行為切入正義的研究,例如亞里士多德說

“所謂正義,一切人都認為是一種由之而做出正義的事情來的品質,由於這種品質人們才行為正義和想要做正義的事情。”由品質,而行為,而制度,這正是西方文化中人們探索正義觀念的歷程,也是其正義觀念的內容不斷地具體化的層累的程序。

在中國文化中,無疑是儒家提供了最豐富的關於正義的觀念。在孔子那裡,正義是一種不必言說的先驗存在,我們人類可以具體地判定某些行為是正義的,某些行為是不正義的,但是如果要問什麼是正義

能不能抽象地定義它呢

按照孔子“不言性與天道”的常規,他大概是不屑於給出這樣一個定義的,他只說人有這種內在的品質,一個善自高格的人當然會把他的這種優良品質見諸行動。

人的偏好的傾向:一種心理機制

比如富貴,這是人生的一種幸福,但如果這種富貴乃是由“不義”的途徑得到的,孔子就說君子把這樣的富責視為浮雲。但如果繼續追問

何為不義呢

孔子卻對這樣的抽象問題不作正面回答,他隨時隨地指出各種情景中的義與不義,給聽講者留下了廣闊的白悟的空間。如果透過許許多多不同情景中的案例。

人已經有了足夠的判斷正義與否的實踐訓練,那麼凡退事,就能習慣地做出一個正確的關於其義與不義的判斷,那麼何必還要追求一個關於正義的抽象定義呢

直到這裡,亞里士多德與孔子的思維方法是重合的,即從人的品質與行為去研究正義,但又輕易不言這個正義品質的抽象觀念是什麼。孔子之後一百多年,孟子才嘗試補寫這個思維的前半段,即人的正義之行為是由人的何種品質所發動的。

人的偏好的傾向:一種心理機制

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這就是說,人的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即儒家所稱的人心之“四端”",乃是人的正義行為的發動者。可是這個問題還可以繼續追問:人心的這“四端”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孟子是預料到人們會這樣發問的,所以他說這“四端”乃得自於天,即生而為人就有的。

但這又不能說絕對了,因為其一,人雖天生有此“四端”,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受自己的物慾之蔽,把這些得自於天的好東西丟失了

卻自己感覺不到。孟子做過這樣一個比喻

說人家裡的雞鴨走失了,他們知道四處奔忙著去找回來,但有些人把心

即“四端

”)

丟失了,卻若無其事。故孟子特重“為學”,由為學而反省,由反省而知“道”,把那丟失的心找回來

“為學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人的偏好的傾向:一種心理機制

其二,造化賦予每個人心中的這些品質,並不是均勻的,象智力一樣,有的人承受得多些,有的人承受得少些。這種差別並不重要,因為人的後天的“習”

即實踐生活〉可以縮短這個差距。只要心中有了此“四端”的種子,你肯在自己的實踐生活中自覺地加以培養

即養氣

,則自然可以做到氣質充盈,也一樣可以成為卓越之君子。

依筆者研究之所見,在人類文化的軸心時代,無論哪種文化中,其賢哲所闡發之正義理論,沒有比孟子的更合理,更深刻的了。我們就從這裡開始研習、探究人類迄今關於正義的不同形態的理論,明乎此,才可以比較恰當地在人類的金融行為中探索正義之可能性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