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失去了這兩點,同學會存在的價值正逐漸消失

失去了這兩點,同學會存在的價值正逐漸消失

不可否認,同學會盛行之初,的確是滿足了一部分人懷舊和拓展社交的願望。畢竟同窗數載,悠悠歲月洗不淨記憶斑駁,調侃一下曾經的頑劣,談談各自的生活發展,也是一種溫馨的體驗。或彼此感慨於物似人非,天意弄人,釋然當年未了情。又也許不說什麼,靜靜坐在一角,望著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油然一種滄海桑田的寂寞。

存在即合理,有需求就會有發展。但不幸的是,最初的熱鬧很快過去,曾風光一時的同學會,恰恰死在了“懷舊”這個梗上。

失去了這兩點,同學會存在的價值正逐漸消失

1、情感需求。

人都有懷舊情結,主打懷舊牌,是初期很多同學會成功的主要方式。但人們很快便發現,實際情況與自身願望相去甚遠。想想短暫數年且多在埋頭讀書中度過的時光,你有什麼美好記憶可以去懷念,是有幾個臭味相投打彈珠的逃課死黨,還是成績優異被眾多同學羨慕的優越,還是家境殷實從老師那兒換來的“特別關懷”?

不是所有的學生時代都充滿陽光,世事紛擾境況各異,任何一段求學期的群體裡,處境不好甚至留下陰影的經歷也不在少數,歡樂可能真的十分“珍稀”。而繁重課業之餘,短暫的共處時光更多可能僅僅是課堂裡的靜默和操場邊的鬨鬧。試想,如果在那個精神的年代和純真的年紀你都得不到的情誼、尊重和關懷,在幾十年後會因為在一起吃了幾頓飯、拍了幾張合影就突然夢幻般的擁有了?

失去了這兩點,同學會存在的價值正逐漸消失

可以想見,熱衷於張羅和參與此事的,無非多是當年曾被班主任關照甚至多年有往來要“報恩”的,或成績優異被另眼看待,或自覺事業家庭美滿幸福需要刷存在感的,以及心存遺憾尋找當年失落回來“圓夢”的,大約就是這麼幾種人吧!

2、社交需求。

失去了這兩點,同學會存在的價值正逐漸消失

隔行如隔山,社交資源的選擇本身與自身從事領域有高度契合性,混得好的在各自行業浸淫多年,人脈已有相當積累,跑到幾十年沒打過交道的一群人裡尋找資源,本身就是一件荒謬的事。其次,懷念不是想念,交流不等於交情。即便不是當年已有交集,後來處的好的也早已有了自己的小圈子,圈子的排他性,決定了在同學會拓展人脈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至於落魄的同學,幻想近乎陌生到互不相識的發達同學會回來熱心搭救失業同窗,更是天真了一些。

而一些動機不良分子及好色之徒,利用同學會的平臺搞情感“外溢”,博同情玩曖昧,曬物質尋刺激,伸手插足不一而足。頻頻爆出的花邊新聞,把社交搞成“社死”,聚會變成了“懼穢”,人人談之色變,更是把同學會推向了道德的風口浪尖。

當越來越多的人們發現,自己心心念唸的過往,其實是為別人填補了人生的“空白”時,那種被愚弄的感受,不僅是失望那麼簡單。

難怪有些參加過同學會的朋友說,這同學會哪兒是懷舊,就是回來找“噁心”的。

失去了這兩點,同學會存在的價值正逐漸消失

少數人的所謂“滿足”不會使同學會昇華,沒有了懷舊這個情感標籤,需求也逐漸變味兒,同學會的色彩自然而然走向蒼白。當現實迅速擊碎了人們的幻想,最後一塊遮羞布也被無情扯掉,不可避免的是,同學會作為一個時代產物,也恰因時代“特色”而尷尬地淡出歷史舞臺。

每個人都有過自己值得懷念的學習時光,不同的經歷和環境,都會伴隨久遠的聲光記憶銘刻心底。求學路漫漫,留下的也不只是快樂和嚮往。歲月的鉛華依舊,懷舊的方式有很多種,只有真正能引發共鳴的才會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