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東征波斯第一戰,亞歷山大橫推波斯領主軍隊

公元前356年7月20日,一位偉大的將星、帝星,誕生在希臘北方的馬其頓王國。

馬其頓位於文明的希臘與野蠻的色雷斯之間,

既是文明與野蠻的緩衝地,又是文明交流的中轉站,基於這一優異的地理位置,馬其頓既接受了希臘文明的浸潤,又經受過野蠻牧民族的洗禮。如此冰火兩重天的磨練下,反倒造就了馬其頓強橫之武力與文明的精神。到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的腓力二世時,馬其頓王國在文化層面已經基本完成了希臘化,而在軍事上更是博採眾長,將希臘重步兵方陣與色雷斯騎兵糅合到一起,打造出一套犀利且恐怖的馬其頓方陣系統。公元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他的兒子亞歷山大繼承王國,這便是偉大的亞歷山大大帝。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東征波斯第一戰,亞歷山大橫推波斯領主軍隊

亞歷山大像

亞歷山大好像就是為希臘文明而生。

在幼年時,亞歷山大便拜入亞里士多德門下學習,亞歷士多德就不用介紹了,古希臘著名學者,一系列“偉大的”稱呼。在亞里士多德門下,亞歷山大系統深入地學習了希臘哲學,併為之陶醉。

父親遇刺後,亞歷山大接管了馬其頓王國,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以鐵血手段整合了周邊力量,先是征服了北方的色雷斯,又鎮壓了希臘諸城邦叛亂,將其完全徹底的納入統治之下。隨後,亞歷山大便積極籌備對波斯帝國的遠征。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東征波斯第一戰,亞歷山大橫推波斯領主軍隊

馬其頓,希臘城邦與波斯帝國的大體位置

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超級帝國。

波斯與希臘是世仇,希臘人曾經在緊鄰巴爾幹半島的小亞細亞半島上建立過許多商業城邦,當波斯帝國佔領了小亞細亞之後,這些城邦隨了波斯帝國沉重的盤剝。

在公元前490年和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國更是曾經兩次遠征希臘,

雖然大敗而歸但仍對希臘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尤其是小亞細亞的城邦仍然在其統治之下。亞歷山大這次遠征波斯便是以

“解救小亞細亞希臘城邦”

為旗幟的。而在腓力二世遇刺事件中,若有若無的也有波斯人的影子,這便為亞歷山大提供了藉口。

公元334年,亞歷山大的遠征軍終於組建完畢,

全軍包括大約32000名步兵,和5100名騎兵,加上前期派出的先遣軍,亞歷山大總共擁有47000人左右的兵力。當年4月,亞歷山大的大軍便渡過了達達尼爾海峽,向小亞細亞的腹地進軍。在小亞細亞的地中海沿岸一帶分佈著大量的希臘城邦,亞歷山大的到來得到了他們的熱情擁護,隊伍又打回來了。依靠這些城邦,亞歷山大很順利的便接管了當地的管理,並且很快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亞歷山大後勤不足的問題。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東征波斯第一戰,亞歷山大橫推波斯領主軍隊

亞歷山大進軍路線

如此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波斯方面當然早已知曉,

小亞細亞的各領主總督也在積極應對,很快,他們也組建起一支龐大的軍隊。

波斯,是一個龐大的帝國,兼具著農業、商業以及遊牧業三種特色,

同時,波斯帝國在社會關係層面上有著沉重的奴隸制色彩,並不像希臘城邦那樣有大量的自由民以及自耕農。這一特點也反應在其軍隊成分中,貴族們以及他們的親衛往往擔任重騎兵的角色,輕騎兵由大量的低層貴族,少量富有的自耕農或者遊牧民擔任,而更多的奴隸們往往充當了輕步兵的角色,同時波斯帝國還有大量的僱傭兵。

經過一番討論,波斯的領主們一致決定不等大流士三世到來,他們僅憑自己的力量與亞歷山大就地決戰。領主們的信心是有道理的,他們擁有一支20000人左右的騎兵部隊,並且配屬有同樣數量的步兵,值得注意的是,這支步兵是來自希臘的僱傭兵,全部為重步兵。

40000餘人的總兵力與亞歷山大軍不相上下,但如果考慮到騎步佔比,波斯人無疑擁有巨大的優勢。

但他們萬萬沒想到,年輕的王將給他們一個大驚喜。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東征波斯第一戰,亞歷山大橫推波斯領主軍隊

兩軍沿河佈陣

公元前334年的4月,兩軍在格拉尼克斯河遭遇,隨後隔河展開對峙。戰役是在對峙的第二天凌晨開始的。

由於正值早春時節,格拉尼克斯河處於枯水季,水面大約有2-30米寬,1米多深,涉水渡河問題倒是不大,但對亞歷山大軍不利的是,河的東岸,也即波斯人防禦的一面,大部分是一個大約3-4米高的崖岸,無論對騎兵還是重灌步兵來說,這都是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尤其還要應付波斯人的打擊。波斯領主們的防禦方式簡單直接,所有騎兵沿河岸展開,排成一個正面寬闊卻深度不足的方陣,而希臘僱傭兵則在騎兵背後列陣。

亞歷山大將他的部隊分為左中右三軍,分別由得力將領主持,

他自己則率夥友騎兵在右翼。在三軍之間又有各族徵調的輕步兵予以連線和配合,其中又以阿格瑞安輕步兵最為精銳,他們著輕甲,持標槍,配短劍外加較大的盾牌,在夥友騎兵和馬其頓方陣之間發揮著有力的戰術連線作用。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東征波斯第一戰,亞歷山大橫推波斯領主軍隊

馬其頓重步兵方陣

在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的手中,馬其頓軍隊被整編成一支兼具希臘重步兵方陣與色雷斯騎兵雙重特點的無敵強軍。

馬其頓的軍隊屬於王國常備軍,也即職業軍人,他們多由貴族和自耕農組成。在軍隊編制上,馬其頓軍隊分為重步兵方陣和重騎兵兩大部分,並輔以其他輔助兵種。馬其頓的重步兵也即聲名赫赫的馬其頓方陣,16列縱深,手持6米長尾端加配重錘的薩里沙長槍,左臂小圓盾直徑為60釐米,腰配短劍用以近戰防身。騎兵則以亞歷山大的夥友騎兵為中心,輔以色雷斯和色薩利以及其他地區的遊牧騎兵。在那個年代,夥友騎兵是當之無愧的一流重騎兵,在沒有馬鐙的時候騎兵先天缺乏衝擊作戰能力。但亞歷山大不惜重金,在眾多年輕貴族中選拔年輕強壯者從小便進行嚴格訓練,再從中擇優組成夥友,其裝備更是華麗,一柄長3。5米的旭斯通長矛,通體青銅甲,以及劈殺短劍。

這一身裝備加長期訓練,每一位夥友騎兵都是一尊金光閃閃的小金人兒。

亞歷山大命令右翼首先發起佯攻,1000名重步兵和1000名騎兵迅速衝過了河流,尋找到相對平緩的河岸發起了衝擊。

與此同時,波斯騎兵的標槍如雨點般落下來,搶灘部隊傷亡慘重。但大部還是抵達了河岸,6米長薩里沙長矛排成的密集方陣足以抵禦波斯騎兵的攻擊,而隨後而來的重騎兵也在步兵掩護下登上了河岸,並且快速衝進波斯騎兵中展開混戰。於是,更多的波斯騎兵蜂擁而至,對搶灘部隊展開了圍攻。此時的搶灘部隊已經重新排成佇列,騎兵步兵相互依靠,雖然隨著巨大的壓力,但短時間內還不至於崩潰。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東征波斯第一戰,亞歷山大橫推波斯領主軍隊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第一階段

在河流這邊,亞歷山大身著青銅甲站立在方陣最前列,焦灼地注視著對岸的戰況。他的身姿很快吸引了對面波斯領主們的目光,毫無疑問,這就是年輕的國王,他是要在這裡發動總攻嗎?

揣著疑問,領主們將最精銳的騎兵從中軍調往左翼。

亞歷山大敏銳地發覺了波斯軍的動向,隨即便命令發動了總攻。

左翼主將帕曼紐率領色薩利騎兵各波斯軍的右翼 發起了進攻。中軍的重步兵方陣也以嚴整陣容向對岸推進;亞歷山大本人則率領夥友騎兵向搶灘部隊衝出的缺口處衝擊,身後緊緊跟隨的是阿格瑞安輕步兵。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東征波斯第一戰,亞歷山大橫推波斯領主軍隊

騎姿馬其頓夥友騎兵像

亞歷山大的增援是及時的,搶灘部隊已經快堅持不住了,但他的增援並沒有使局勢改變多少。

因為這裡集中了太多的精銳波斯騎兵,而夥友騎兵總共只有2000多人,亞歷山大和他的夥友騎兵很快也陷入了苦戰。大量的波斯騎兵圍繞著亞歷山大和他的部隊展開了圍攻。夥友騎兵的旭斯通長矛遠長於波斯騎兵的標槍,總能夠搶先刺中敵人,而敵人為數不多的成功攻擊卻大多被堅硬的青銅胸甲所擋下來。由於亞歷山大目標太過突出,他本人也遭到了波斯將領的圍攻,國王隨時面臨著巨大的生命危險,親衛隊替亞歷山大擋下了大多數的進攻。亞歷山大的戰矛早已折斷,而最危險的敵人卻沒有盡頭,最危險的一次被彎刀劈掉了頭盔,所幸的是頭盔足夠堅硬保住了國王的性命,卻也受了不輕的傷。就這樣,憑藉著精良的裝備,高超的武技和默契的配合,亞歷山大和他的夥友騎兵們抵擋住了波斯騎兵的圍攻,苦苦等待其他戰線上的變化。

毫無疑問的是,亞歷山大親臨戰場吸引了大量的波斯騎兵到右翼,有力的策應了其他戰線的攻擊。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東征波斯第一戰,亞歷山大橫推波斯領主軍隊

色薩利騎兵雕像

帕曼紐率領的色薩利騎兵與亞歷山大幾乎同時接敵。

如果單看作戰方式,色薩利騎兵也是一種重騎兵,除了不如夥友騎兵精良外,他們的騎槍也有更多種類,大多數是短騎槍和標槍,色薩利騎兵以菱形進攻陣列最為知名。波斯人的左翼顯然不如右翼精銳,帕曼紐率領著色薩利騎兵,排成菱形進攻佇列,如銳利的尖刀般契進了波斯騎兵陣列,很快便佔據了穩固的橋頭堡。菱形陣列的優點之一便是方便騎兵佇列靈活轉向,在打出了足夠的活動空間之後,色薩利騎兵進行了一個漂亮的直角拐彎,向右橫衝波斯騎兵,向波斯的中軍衝擊,試圖為亞力山大解圍。然而這個過程畢竟需要時間,亞歷山大和他的夥友們未必還能堅持得住。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東征波斯第一戰,亞歷山大橫推波斯領主軍隊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第二階段

真正打破僵局的是重步兵方陣。

重步兵方陣由於要保持陣型,且徒步涉河,接敵時間比左右兩翼要晚。但在兩翼全部陷入混戰時,波斯中軍也開始混亂,這就使方陣軍較輕易的就登上了河岸。馬其頓方陣的登陸,是壓斷駱駝背的最後一根稻草。6米長的長矛如同密林,波斯騎兵根本無從進攻,而方陣後方和兩翼的輕步兵弓箭手在對射中又足以壓制波斯騎兵的弓箭。在兩翼的掩護之下,馬其頓方陣慢慢整頓隊形,並且踏著整齊的步伐緩緩向前壓來。波斯騎兵根本沒有勇氣發動衝擊,被壓迫著步步後退,當其完全脫離陣位時,便意味著左右中軍完全脫節。

此時,波斯軍中的各領主將軍大多在左翼參與對亞歷山大的圍攻,右中兩軍的指揮系統失靈。就這樣,在巨大壓力之下,波斯軍左翼中軍同時潰散。隨著兩翼的崩潰,左翼也撐不住了,亞歷山大和夥友們趨勢發起反攻,將其一舉擊潰。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東征波斯第一戰,亞歷山大橫推波斯領主軍隊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以及戰場上的亞歷山大

波斯騎兵的逃亡很徹底也很乾脆,乾脆到亞歷山大的部隊只殲滅了大約1000人的樣子,

而且大部分還是亞歷山大和他的夥友騎兵完成的。但亞歷山大並沒有追擊,因為還有一支重要的力量需要解決。

希臘兵團是以僱傭兵的身份參戰的,

戰中他們于波斯騎兵背後列陣,波斯騎兵紛紛逃命之後,他們便需要面對亞歷山大了。既然是僱傭兵,那麼肯定是職業軍人,希臘兵團的軍事素質還是值得稱道的,混亂的波斯騎兵並沒有衝亂他們的陣腳。但在觀看了整個戰鬥過程後,他們也不由得心虛了,在沒有騎兵掩護的前提下,他們根本沒有能力躲過精銳馬其頓騎兵的追擊,更加沒有實力面對馬其頓方陣。多番考慮之後,他們向亞歷山大遞交了降書,期望馬其頓國王看在同是希臘人的份上能夠接受他們的投降。年輕的國王冷酷的拒絕了同胞的投降,因為在波斯帝國軍中還有大量希臘人在為錢征戰,為震懾這些僱傭兵,亞歷山大下達了對希臘兵團的總攻令。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東征波斯第一戰,亞歷山大橫推波斯領主軍隊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第三階段

結果毫無懸念,在騎兵兩翼包抄,方陣正面進攻的夾擊之下,希臘兵團很快全軍覆滅,僅餘2000人被俘虜,亞歷山大將他們送回馬其頓接受勞動改造,重塑希臘的靈魂。

這一戰的結果,固然有馬其頓軍隊軍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波斯軍隊缺乏統一的指揮體系,

多位領主臨時集結部隊,相互之間沒有統屬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是各自為戰的;另外,戰役開始後,大多數領主將軍都被吸引到左翼圍攻亞歷山大,導致右翼和中軍失去了指揮,連各自為戰都不能維持,這才被帕曼紐和方陣軍一舉擊潰,從而丟了整場會戰。

格拉尼克斯河戰役是亞歷山大遠征過程中第一次大規模會戰。在這一戰中,波斯雖然僅僅損失了1000多名騎兵,但小亞細亞的領主將軍們卻大多喪身在了對亞歷山大的圍攻過程中。這意味著短期內,小亞細亞不會再有大規模的有組織抵抗,也就是說亞歷山大基本上可以接管小亞細亞了。當然,這一戰打敗的僅僅是小亞細亞一地的領主部隊,波斯帝國真正的主力和精銳還沒有上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