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伊米

一個人長期不與外界接觸,日復一日地獨處,是怎麼樣的?

別人說,獨處是為了不去做“無用的社交”,我爸這輩子是“沒空”與他人為伍。

我父親養育了我們四個子女,送走了兩位老人和我媽,他大半輩子都是“為別人而活”。

總是有忙不完的“家務事”,偶爾“偷得半日閒”,我爸爸就開始看書。

還都不是一般的“閒書”。

一邊看,還一邊認真地作批註。

比如《疑難雜症》、《周易》、《鐵板神擻》、《易經》、《本草綱目》……

在我看來,這都是些很“難啃”的書。說白了,就是自己的文化底蘊不夠唄。

一個人長期不與外界接觸,日復一日地獨處,是怎麼樣的?

我們子女都知道父親年輕時曾經是個“文藝青年”。只不過家庭的重擔,把他的“文藝細胞”都消耗得差不多了。

父親年輕時喜歡看書,是出於求知慾。

到如今,年紀一大把了還看書,不是“求知”這麼簡單。

而是帶有強烈的“目的性”。

在他的房間裡,桌上桌下,床前床後,

書擺滿了

假如說一世清貧的老爸有“財產”的話,那就是這些書了。

到了中老年,也許老爸看書在別人看來是為了消磨時間、排遣孤寂,

畢竟他的人生真的是太苦了。

但我知道,父親看書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自身的頑疾。

一個人長期不與外界接觸,日復一日地獨處,是怎麼樣的?

我爸年輕時也曾是個豪放的“酒友”。

由此,40多歲就三高“附體”,還伴隨著一些別的頑疾。可謂“渾身是病”,被預言“活不過60歲”……

我爸爸說他不單單是“惜命”,更重要的是自己此生的“任務”還沒有完成。

他不想讓年幼的子女沒有父親的庇護,更不想讓祖父祖母“白髮人送黑髮人“。

痛定思痛,我爸開始自我調整,用他的話說,從此開始“修身養性”。

最簡單的法子,就是獨處,讓自己先“靜下來”。

不被世人過多裹挾,保持穩定的情緒。

他要自救。

……

一個人長期不與外界接觸,日復一日地獨處,是怎麼樣的?

不能不說我爸是一個“狠人”。

他的“獨處”之道,不僅幫他順利地度了過60大關,而且在以後的30多年裡,他獨自送走了奶奶、爺爺和媽媽。

現在,我爸爸77歲,

還在拖著並不健全的身體獨自在老家侍奉97歲的後奶奶!

在我看來,老爸猶如“大隱於市”的智者。

雖然他沒有完全“攻克”疾患,但他卻基本上做到了與疾患“友好共存”。自我總結了很多自我調適的法子,還琢磨出了一些獨到的自治“經驗方”。

所謂“久病成醫”吧。

他的這些收穫,都是獨處參悟得來的。

他說,對自己身體最清楚的那個人是自己。只是我們在嘈雜的塵世間總是忘了觀照自身。

人之所以生病,首先是生活方式出了問題,其次是心態和情緒總是大起大落。

人間很苦,年輕時喜歡到人

群中尋找安慰,卻做了很多傷害自己身體的事,比如嗜酒和熬夜。

其實,只要自己的心安逸,這個世界就會靜下來,向內求靜,方得解脫。